张咏(北宋名臣)_百度百科

张咏

北宋名臣
展开1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张咏(946年-1015年),字复之,自号乖崖,世本邺人,徙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44]
张咏年少时学击剑,好为大言,喜事奇节。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崇阳县。次年,改将作监丞。雍熙(984年-987年)初,先后任著作佐郎、太子中允、秘书丞、荆湖北路转运使等职。淳化四年(993年),改太常博士。此后,累任虞部郎中、寻擢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等职。咸平二年(999年)春,同知贡举,改工部侍郎知杭州。咸平五年(1002年)冬,替知永兴军府。次年,转刑部侍郎,复为枢密直学士,再知益州。后历知金陵、升州、陈州,多次因病乞归京都或分司洛下,皆不许。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卒于陈州理所。 [44]
张咏为交子推进过程中的枢纽式人物。为交子的规范运作作出了贡献。后世称之为“交子之父”交子的出现,不仅为北宋时期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还为以后南宋“会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5]张咏的文成就甚高,在有宋一代就得到了较高的称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6]张咏拳脚娴熟,亦雅好著文,所著《乖崖先生文集》12卷、《四库全书》等。 [44]
别    名
张忠定张乖崖
复之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濮州鄄城
出生日期
946年
逝世日期
1015年
主要成就
平定王小波李顺起义
主要作品
《张乖崖集》
本    名
张咏
官    职
礼部尚书,枢密直学士
谥    号
忠定
追    赠
左仆射
爵    位
开国公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经历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少年时任性,不拘小节,即使贫贱时外出交游,也从来不肯居人之下。 [6]
太平兴国五年,濮州推举进士,众议首先推荐张咏。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便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都赞许张咏能够谦让。 [7]
这一年,张咏考中进士乙科,授任大理评事、鄂州崇阳知县。又升为著作佐郎。因苏易简的推荐,入朝任太子中允,升任秘书丞、麟相二州通判,他自己请求掌管濮州的市场税收以便奉养父母。不久又被召回朝中,赏赐绯鱼袋,任浚仪知县。正逢李沆、宋湜、寇准接连推荐他的才干,授任他为荆湖北路转运使,上奏建议罢除归、峡二州的水递役夫,就地转为太常博士。 [8]

执掌三班

宋太宗听说他的精明强干,召他回朝,越级拜任他为虞部郎中,赏赐金鱼袋及紫衣 [47]。十天后,与向敏中一同被提升为枢密直学士、同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 [9]
张永德任并代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致死。皇帝下诏审理他的罪行。张咏将诏书封缄退还,并且说:“陛下正委以张永德边疆重任,若因为一个小校官的缘故,使主帅受辱,臣恐怕会有下级轻视上级之心。”太宗没有听从。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来议论,太宗为此动容并抚慰他。 [10]

治理蜀地

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作乱,王继恩、上官正统兵攻讨,却停留不前进。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劝勉他亲自出击,并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酒酣之际,张咏举杯对军官们相劝说:“你们蒙受国家的厚恩,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此去正当直抵敌寇营垒,荡平叛贼。如果旷日持久士气衰落,那么这里就会成为你们的死地。”上官正因此决意出兵深入,终于大获全胜。 [11]
王继恩部下有个士兵在夜间用绳索吊下城墙逃跑,被官吏抓住后报告给张咏。张咏不想与王继恩失和,当即下令把他捆绑后投到枯井中,没人知道此事。 [12]
当叛军攻城略地之际,民众有很多被胁迫跟随叛军的,张咏下达公文向他们晓谕朝廷的恩德和信义,使他们各自回到乡里。并且说:“前日李顺胁迫民众成为贼寇,今天我将贼寇们教化为良民,不也是可以的吗?” [13]
当时民间讹传,说有一位白头老翁午夜时专吃小孩,全州纷纷扰扰。一到晚上,就路无行人。后来将造谣者抓住处死,人们才安定下来。张咏说:“怪诞妖妄兴起之时,灾气就会乘机为害。妖怪就会有行迹,谣言就会传播,制止谣言的办法,在于判断识别,而不在于压服制胜。” [14]
民众有来投诉的,张咏明辨真伪,立即做出裁决,人们都很佩服。有好事之人还把张咏的故事编辑成书,刻板印刷传播。张咏曾说:“向君子询问可以得到君子的情况,向小人询问可以得到小人的情况,分别向他们的同类那里询问,就无不明了。”张咏处理政事时,恩威并施,蜀人既敬畏又爱戴他。 [16]

丧满再仕

因父亲去世辞职服丧,守丧未满而重新起用,改任兵部郎中。正好遇上朝廷下诏在川、陕各州同时混用铜铁两种钱币,每一枚铜钱相当于十枚铁钱。张咏上奏说:“昨日经过利州时,那里用一枚铜钱换五枚铁钱,在绵州则一枚铜钱可换六枚铁钱,在益州则一枚铜钱可换八枚铁钱。若统一规定以一当十,公私都不方便。希望根据各地的估算来折算铜钱。” [17]
宋真宗即位后,加任左谏议大夫。 [18]
咸平初年,入朝任给事中、户部使,改任御史中丞。承天节斋戒聚会时,丞相大臣中有酒后失礼的,张咏上奏弹劾他们。 [19]
咸平二年,任同知贡举。这年夏天,以工部侍郎出任杭州知州。正值当年歉收,百姓有很多人私自贩卖盐来自给,捕获了几百个犯法的人,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部下属官请求说:“不严加制裁,恐怕无法禁止此事。”张咏说:“钱塘一带十万家民众,饥饿的人有八九万,如果不靠盐来救命,一旦蜂拥而起做强盗,那就会酿成大患了。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旧法办事。” [20]
又调任永兴军知府。 [22]

再治蜀地

咸平五年,马知节从益州调任到延州,朝廷讨论选择可以接替他的人。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政绩优异,又命他任益州知州,并加为刑部侍郎、枢密直学士,就地升为吏部侍郎。转运使黄观上报他治理益州的政绩,皇上下诏予以嘉奖。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转告张咏说:“有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了。”回朝后,再次执掌三班,领登闻检院。 [23]
张咏中年时脑上生疮,梳洗很不方便,因此请求出任颍州知州。真宗因为他正直,有声望,两次任益州知州,都因政绩突出著名,不应该去治理小郡。下令中书将召见询问张咏,将委任他到青社或真定去,要他自选。张咏推辞不接受,于是任命他为昇州知州。 [24]
大中祥符初,加任左丞。 [25]
大中祥符三年春,昇州人民因为张咏任期已满请求留任,被就地转为工部尚书,令他再次留任。当年秋天,因为江左干旱歉收,授任张咏为昇、宣等十州安抚使,进级为礼部尚书。 [26]

直言遭贬

皇上听说张咏的脑疮病很重,怜悯他,令薛映乘驿车前去代替他回来。因患疾病没有见到皇上,张咏遗憾不能当面向皇上陈述想法,于是上章争论道:“近年来用尽国库的储藏,竭尽人民的膏血,来作为兴建无用的土木建筑的费用,都是奸臣丁谓、王钦若开启了皇上的奢靡之心才导致的。不诛杀他们,无以向天下人谢罪。”奏章三次呈上后,张咏被调出京城,任陈州知州。 [27]

得病逝世

当初,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小时候是同学。傅霖隐居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寻访傅霖,三十年也没能够找到,到这时他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他说:“傅先生是天下贤士,我尚不能跟他成为朋友,你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傅霖笑道:“与你分别一世你还这样,别人怎知世间还有个叫傅霖的人呢?”张咏问:“昔日为何隐居,今日又为何出来?”傅霖说:“你快要去了,我来告知你的。”张咏说:“我自己也知道。”傅霖说:“知道了我还能再说什么。”第二天傅霖便告别离去。 [28]
一个月后张咏去世,享年七十岁。被追赠为左仆射,谥号忠定。 [29]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脱脱:①咏刚方自任,为治尚严猛。 [30]②少学击剑,慷慨好大言,乐为奇节。 [32]③性躁果卞急,病创甚,饮食则痛楚增剧,御下益峻。 [36]④真守尝称其材任将帅,以疾不尽其用。 [38]
宋祁:惟公禀尊严之气,凝隐正之量。
苏轼:以宽得爱,爱止于一时。以严得畏,畏止于力之所及。故宽而见畏,严而见爱,皆圣贤之难事而所及者远矣。
蔡襄:此君殊清节,可为世戒,此君殊重厚,可以为薄夫之检押。
王安石:岂不以刚毅正直有劳于世如公者少欤。
钱易:公生平以刚正自立,智识深远,海内之士,无一异议。
韩琦:魁奇豪杰之材,逢时自奋,智略神出,勋业赫赫,震暴当世,诚一代之伟人也。
张颐:其英声骏烈,人人知之。
纪昀:平日刚方尚气,有岩岩不可犯之节。
金庸:张咏性子很古怪,所以自号“乖崖”,乖是乖张怪僻,崖是崖岸自高。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自号乖崖

张咏自号乖崖,认为“乖”便与众不同,“崖”就不利于事物。 [39]

事君之法

张咏曾说:“服事君王的人廉洁而不说贫,勤劳而不说苦,忠诚而不说自己有功,公正而不说自己有能,这样就可以事奉君王了。” [35]

不喜拜跪

张咏尤其不喜欢别人跪拜,命令负责接待的人预先告诫劝止。有人违犯时,张咏就连续地回拜不止,或者盘坐着斥骂跪拜他的人。 [37]

咏械吏颈

曾经有个小吏触犯了张咏,张咏用木枷锁住他的脖子。小吏愤恨地说:“除非斩了我,这枷锁就永远不脱去。”张咏恨他违逆自己,立即斩了他。 [31]

巧分家产

有户民家的儿子与其姐夫争讼家产。女婿说岳父临终时,这个儿子才三岁,所以委托自己掌管资产;而且有遗嘱,叫他日后将十分之三的财产分给其儿子,其余十分之七归女婿。张咏看完遗嘱,要过酒洒在地上,说:“你岳父,是个聪明的人,因儿子年幼所以托付给你。如果将其中的七份给儿子,那儿子就会死在你手里了。”立即命令将十分之七给那儿子,其余十分之三留给女婿,人们都佩服他的英明判决。 [21]

哭妇不哀

有一天,张咏在益州巡查,听到一个女子在哭,但哭声里没有哀伤只有恐惧,于是让吏员带到面前询问其原因。女子说:“丈夫暴病而亡。”张咏觉得事情并不简单,立即派人调查此事。吏员查了很久没有发现,回到家里后,妻子让吏员仔细查看尸体的头部。吏员听从妻子的建议,发现死者长钉入脑。张咏听到这个结果后,重赏了吏员,但把吏员的妻子抓来审讯,果然发现妻子也曾以这种方法杀死过前夫,便把两个女子一块斩杀示众。 [3]

巾痕缉凶

张咏任江宁知府时,有一个过路的僧人递出验牒供他勘验,他看了很久后唤人把僧人打入死囚。第二天,所有官员都聚集而来,既不解又震惊,张咏命人把僧人带上公堂,问他出家几年。僧人说已经七年了。又问他额头上为什么会有系头巾的痕迹,“僧人”大惊失色,只能把案情一一供述出来。他曾与一个僧人结伴同行,路上萌生歹意杀死僧人,之后自己剃掉头发,穿上他的衣服,拿了他的验牒,伪装做僧人招摇撞骗。 [4]
张咏两度治蜀,共计七年,政绩累然。他的断案能力神乎其神,一般人在开头还以为他的判断有错误。但等他简明扼要地说出自己的思路时,人们都佩服他观察细致,明察秋毫。下属很久不能解决的案件都被他当机立断,结果让所有人心服口服。当时就有人把他的断案事迹编为《诫民集》,雕版刊行。 [2]

林麓斩仆

有位士人在远郡谋求做官,被仆人劫持,并且要得到他的女儿为妻,这个士人不能制住他。张咏在旅店中遇到他们,知道了这件事后,就假装借这个仆人为自己驾车,然后自己独自骑一匹马出城到近郊,等来到山林里,便斩了仆人回来。 [33]他曾对朋友说:“我幸好生在圣明之世,阅读典籍来约束自己,不然的话,就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了!” [34]

劝人仕宦

当初,蜀地士子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张咏考察州里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到乡里的称赞;于是敦促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全部考取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努力上进。 [15]

不学无术

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 [42]

绳锯木断

张咏担任崇阳县令时,一小吏从府库中走出,张咏看到他的鬓旁头巾下有一钱,就盘问他,原来是府库中的钱。张咏命令下属杖打小吏,小吏愤怒地说:“一钱有什么值得说的,你竟然要杖打我?就算你能杖打我,也不能杀了我!”张咏提笔评判说:“一天一钱,一千日就是一千钱,用绳来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会断;水滴在石头上,时间长了石头会被水滴穿。”张咏亲自提着剑,走下台阶斩了小吏的头,禀报御史府揭发自己。 [43]

发奋读书

由于张咏出生在贫寒之家,十九岁时,开始力学着文,家贫无书,借到手之后再抄下来苦读。他读书十分勤奋,没有书桌,就在院子里背靠着大树的树干读,一篇文章读不完,决不进屋歇息。张咏写的《劝学》诗中有这样两句:“玄门非有闭,苦学当自开”,可以说是他青年时代刻苦攻读的写照。 [1]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弟:张诜(任虞部员外郎。) [41]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据《宋史本传》记载,张咏有文集十卷。 [40]

《声赋》《放盆池鱼赋》《鯸鮧鱼赋》

《悼蜀四十韵》《劝学》《愍农》《缉书斋》《阳春曲》《劝酒惜别》《登崇阳县北峯亭》《登崇阳县美美亭》《县斋秋夕》《登黄鹤楼》《新秦遣怀》《登麟州城楼》

詹何对楚王疏》《异兽图赞》《木伯传》《骂青蝇文》《麟州通判厅记》《春日宴李氏林亭记》

《送赵况进士谒李员外序》《送田锡韩丕之任序》《赠丘生别序》 [2]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崇阳县大集广场建有一亭,名乖崖亭,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亭内壁书有一段字:张咏(公元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山东鄄城人,幼年家贫,勤奋攻书,性情耿直,乐为奇节。公元980年,与名相寇准同科进士,知崇阳县,为政清廉,治县有方,关注民生,扶植农桑,恩威并用,惩贪官污吏,扬清廉之风,民畏而爱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遂出其口。在任四年,历任地方主官,朝中要职,政绩卓著,口碑甚佳。为缅怀其功德,建“乖崖亭”,纪念先贤,激励来者。丙年冬。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