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嚟是歌手》唱的不是悲歌 | am730
Ad Block Ad Block
娛樂
2014-08-11 06:00:00

《我就嚟是歌手》唱的不是悲歌

分享:

朋友圈中,總有一、兩個是(自覺)懷才不遇,又或是有才華卻不想成名的人。我有位認識很久、擁有一把靚聲的朋友X,其聲線如葉蒨文,拿手好戲是模仿肥媽唱歌,有次走在旺角街頭,剛好遇到認識的街頭歌手並邀她演唱,馬上引來路人圍觀,演唱完畢後我說:「你做乜鬼文員?去做歌手吧!」她說:「『歌手』對喜歡音樂的人來說,有時候是束縛。」

 

無錯!有才華的確「唔係大晒」,說到底「歌手」都只是一門職業,靚聲只是入行最低門檻,無法保證唱片銷量,要在樂壇站穩陣腳,難免要向市場妥協才能成功;但有類人是為喜歡音樂而入行,卻扭曲自己來討好fans,雖然成為舞台焦點,但不能隨心所欲唱自己喜歡的歌,最終發現自己只想在音樂上追求更高層次。

六十至八十年代的歐美樂壇,是一個盛產好聲音的年代,但並非每位都能夠走紅,當年的唱片/歌曲監製如披頭四唱片監製Phil Spector,喜歡在巨星歌曲中加入和音作點綴,這群「和音人」在音樂路上嘗試過、失敗過,有人最後成功做歌手,亦有人回到起點繼續做背後英雄。出爐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我就嚟是歌手》(20 Feet from Stardom),導演摩根尼維利(Morgan Neville)以紀錄片形式,專訪了5位出道時只見其聲、不見其人的和音歌手,當中以五十年代黑人和聲組合The Blossoms成員Darlene Love最富傳奇性,曾為貓王和法蘭仙納杜拉等巨星和音,同時受Phil Spector重用,而《我》片中其他主角還有:曾為滾石樂隊名曲《Gimme Shelter》演唱女聲部分的騷靈歌手Merry Clayton、曾奪格林美獎的Sting和音團隊成員Lisa Fischer、曾為史提芬史匹堡執導電影《紫色》獻唱的美國女歌手Tata Vega,以及Michael Jackson (MJ)生前御用和音Judith Hill。

Ad Block

 

故事勵志但難有共鳴

雖然電影名稱是《我就嚟是歌手》,但片中主角Darlene Love、Tata Vega及Merry Clayton已經是獨當一面的歌手,導演把他們的故事聚焦在成名的過程,她們在片中道出要成為歌手,是何等艱難,3位都曾經在上世紀出過唱片,但不獲樂迷青睞,最後重新上路,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歌手路。雖然他們的故事振奮人心,且勵志到極點,但看在如我這樣的平民眼內,他們的經歷、際遇,都是萬中無一的。始終現實歸現實,較能讓觀眾有共鳴的,相信是另外兩位主角Lisa Fischer及Judith Hill,前者目前是Sting的伴唱團隊靈魂人物,與其他主角一樣,曾經是發片歌手,同時亦名利雙收奪得格林美奬,可惜因為對音樂的執著,令她斷言放棄,從導演對其表情、神態的捕捉,可見她沒有為未能圓夢而失落,相反,她樂於做巨星背後的女人,比起受樂迷主導的歌手,她更嚮往在黑暗中自由地唱,選擇忠於自己喜愛音樂的初衷。而Judith Hill則是近年當紅的和聲,曾獲MJ重用的她一直名不經傳,卻因在MJ悼念會上獻唱《Heal the World》一舉成名,但她沒有因此成功做歌星,最終回到原點,返回伴唱人生。

Ad Block

 

延續尋找隱世巨「聲」使命

奧斯卡的最佳紀錄片獎項,去年同樣由以音樂夢為題材的《尋找隱世巨星》(Searching for Sugar Man)獲得,令「玩音樂搵唔到食」這個議題得到關注。《我》片眾主角的遭遇,在導演柔美且真實的鏡頭下呈現,再配上滾石樂隊的Mick Jagger等大人物的「真情剖白」,或許會令人泛起無限同情心;然而,筆者認為他們更需要的,是得到識貨知音人的欣賞,同時延續已故《尋》片導演Malik Bendjelloul的尋找隱世巨「聲」使命。

 

大學時代於台灣修讀新聞系,熟讀記者守則和新聞理論,可惜不務正業終日睇戲,索性轉行寫影評。

Ad Block

 

Ad Block Ad Block
留言專區
Ad Block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