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清算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银行卡清算

金融术语
银行卡清算是指银行卡持卡人用卡消费或是缴费等交易后,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受理卡片的商家之间的资金结算、转账的过程。清算包括本行对本行,也包括本行对他行,还包括银行对商户,商户对银行等。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放开和规范银行卡清算市场,提高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这对于优化消费环境、培育竞争市场、应对WTO裁定都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1]
中文名
银行卡清算
业    务
资金结算、转账
所属学科
金融学

背景介绍

播报
编辑
实际上,外资进军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脚步已渐行渐近。2013年3月初,VISA宣布,其北京代表处已获得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批准,正式成为协会观察员。同时,万事达也获准成为协会观察员。此举意味着外资银行卡一只脚已经伸进中国市场。
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已是大势所趋。来自法国凯捷咨询公司和苏格兰皇家银行最新公布的《世界支付报告》称,实际上,中国很可能在未来五年里成为世界第一大非现金交易市场。而10月3日,英国FT中文网则预测,中国将引领世界银行卡革命 [1]

改革要点

播报
编辑
首先是优化消费环境。支付清算是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中国有20.72万亿元的零售总额,而在零售环节使用银行卡支付的还不到一半,有超过10万亿元的零售消费使用现金支付。而大量现金支付,造成社会成本浪费、交易成本高及效率低下。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单一的银行卡清算系统下,安全风险难以避免。一旦出现问题,全社会银行卡支付系统就有瘫痪之虞,无法进行正常的支付清算。银联2006年那次系统故障至今让人心有余悸,当年4月20日10时56分至17时30分,中国银联系统突发故障,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纷纷出现无法跨行取款、POS机无法消费等情况。一时间,排队、抱怨让平日安闲的消费市场平添几分恐慌,甚至有消费者愤怒地拍打ATM机,而有的商家只能临时推出打折措施安抚顾客。据称,此次故障导致全球至少有34万家商户以及6万台ATM机受到影响,跨行业务、刷卡消费中断6小时左右。下午17时开始,银联网络才逐渐恢复正常。在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银行卡消费的今天,机器突然变痴呆了,不听使唤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如果发展多个银行卡清算网络,就可以相互备份,保障社会支付体系持续顺畅运行。
而随着居民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支付需求的多元化,现有“一卡独大”的僵化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升级的需求。倘若更多竞争者参与到清算市场,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在“挑三拣四”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反过来又促进消费。
其次是培育竞争市场。银行卡清算市场垄断破冰,意味着银行方面在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独领风骚、一家通吃的格局将被打破,第二家、第三家“银联”可能很快浮出水面,形成竞争之势。
其实,在发达国家,银行卡市场早已市场化。以美国为例,30多年前有VISA(维萨)、万事达,再早之前有运通和大莱,几十年的相互竞争和博弈,残酷的市场丛林法则,带来的结果是市场繁荣和技术进步。
由于银联卡长期垄断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坊间颇有微词。据此,国家发改委2010年就着手对银行卡手续费进行调查,几经周折后,终于在2013年2月发布《关于优化和调整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的通知》,下调银行卡支付手续费。可是这种用行政手段调整服务费用的做法,只是垄断状况下的权宜之计,无法长期替代合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再说,央行在护犊心理驱使下,维护银联垄断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局面最终难以为继,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是唯一出路。一个严峻的事实是,依据银联现有的技术能力,包揽传统银行卡线下支付清算虽说雄心勃勃,但也勉为其难。发达国家达到200台/万人的POS机分布密度,中国仅有50台/万人,发达国家超过80%的商户拥有银行卡受理终端,而中国目前仅有20%的比例,独家经营的银联根本不能满足高度增长的社会需求。再说,当互联网金融大潮来袭,涉足移动第三方支付市场扫描二维码支付清算业务就显得力不从心,银联已经没有能力全面垄断银行卡(包括虚拟信用卡)清算市场。
因此,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让多家银行卡企业同台竞技,培育竞争市场,促进银行卡清算市场的繁荣昌盛。
再次是应对WTO裁定。清算市场对外开放一波三折,过去几年中持续吸引外界的关注。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银联与VISA渠道之争的根源就在于VISA认为“中国银行卡清算渠道并不开放”,美国政府后来将这一问题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按照WTO的裁定,中国应该在2015年8月29日前开放人民币转接清算市场,也即开放其他卡组织进入中国市场。此前就有专家建言,在支付清算市场尚未对外资完全开放之前,应鼓励中国建立多元化的竞争市场,依托本土化优势,占据地盘,将国内银行卡企业做大做强,以应对外资抢滩中国银行卡市场。如果不尽快放开市场,很可能VISA和万事达会挟其大势,将攫取清算市场这块蛋糕。
银行卡清算市场全面开放:银联格局将改写
4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指出,从2015年6月1日,境外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等符合要求的机构可申请“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在中国境内从事银行卡清算。
一直以来,中国银联都是中国清算市场的龙头老大,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意味着中国银联将彻底告别其12年的垄断时代。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卡清算市场将迎来国际卡组织、本土第三方支付机构甚至国内商业银行的多个参与方,各家机构将正面交锋,在未来的一两年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将被打破,市场竞争格局有望被改写。
《决定》要求,在中国境内从事银行卡清算业务,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经中国人民银行征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意后予以批准,依法取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成为专门从事银行卡清算业务的机构,申请成为银行卡清算机构的,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
根据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决定,申请成为银行卡清算机构的,应当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主要条件包括: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至少具有符合规定条件的持股20%以上的单一主要出资人,或者符合规定条件的合计持股25%以上的多个主要出资人;提出申请前应当连续从事银行、支付或者清算等业务5年以上;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银行卡清算标准体系等。
从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准入门槛其实是相对比较高的,5年的业务经验意味着2010年5月以后才开始从事支付业务的机构将没有资格,加上保证连续3年盈利的要求,这将会刷走一大批竞争者。
除了主要条件外,央行还要求在中国境内要有能够独立完成银行卡清算业务的基础设施和异地灾备系统,这对于境外国际卡组织将会是个难题。有专家表示,要真正建立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和系统估计至少也得一年半载。
多家机构将同台竞争 市场化格局显现
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卡组织进入中国市场。1988年,万事达成立北京代表处,5年后VISA也来到中国设立代表处,多年来,中国的银行卡清算市场始终未能开放,国际卡组织只能分享中国人境外消费的部分市场。
根据央行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发卡量达到49.36亿张,2014年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业务595.73亿笔,金额449.90万亿元,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持续增长,从2002年的4.7%提高至2014年的47.7%,对便民便商、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银行卡支付市场高速成长,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正是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完善产业发展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重大举措。
事实上,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自2010年6月的“VISA银联之战”后,就加快了开放步伐。2010年6月,VISA和中国银联明争暗斗,从昔日伙伴转“反目”,VISA封堵中国银联部分境外通道,单方面禁止双币卡使用银联通道。凡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和银联标识的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
“VISA银联之争”在持续两年多后有了初步裁定,最终WTO定案,银联在中国市场并没有垄断行为,但需要尽快开放境内支付清算市场。至此,中国支付清算市场开放提速。2013年10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符合条件的内外资企业,均可申请在我国境内设立银行卡清算机构。仅为跨境交易提供外币清算服务的境外机构原则上无需在境内设立清算机构。
对于境外机构而言,中国清算市场开放这一消息等近30年。过去只能做外币清算业务的国际巨头VISA、万事达将有机会深入中国人民币清算市场,与中国银联正面交锋。
国际支付巨头VISA中国22日声明称,“VISA将对新颁布的决定予以研究,并且期待相关监管机构能够颁布进一步的实施细则。与此同时,我们对中国市场和客户的长期承诺将不会改变。”据《经济参考报》消息,万事达卡组织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万事达卡一定会申请银行卡清算机构业务许可证,并积极参与中国市场。
除VISA、万事达这样的海外卡组织外,支付宝以及腾讯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也被指将会是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的潜力竞争者。业内人士表示,支付宝完全具备成为该类机构的能力,但成为一家转接清算机构也并非易事,也要面临来自传统金融系统的诸多博弈。
同时,《决定》还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发起设立或者投资于银行卡清算机构的,应当依法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这就侧面印证了未来商业银行设立独立清算机构的可能性。
银联告别12年垄断清算市场
成立于2002年的银联,是目前我国境内唯一的支付清算组织,在国内从事支付业务必须通过银联渠道。
据了解,按照相关规定,国内每刷一次卡,提供刷卡机的商户都需要支付一笔手续费,发卡银行拿走70%,提供POS机的银行或银联的子公司“银联商务”拿走20%,银联拿走10%。坐收政策之利,银联一直备受垄断指责。清算市场开放后,冲击最大的就是银联。
事实上,银联对此次市场开放早有准备。2013年10月30日,中国银联有关方面人士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之初就表示,“中国银联支持并坚决执行国家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准入的决定。作为市场化的商业主体,中国银联将与其他银行卡清算机构在同样的监管条件下,依法合规开展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国银联将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继续深化市场化转型,通过”二次创业“,积极迎接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水平。”
分析人士表示,未来,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JCB等,都可能通过其会员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信用卡。也就是说,除了消费者已经使用多年的银联卡,以后将有更多品牌的银行卡可供选择。有业内人士猜测,目前在商户提供银行卡支付的手续费中,发卡银行、POS收单机构和银联“7:2:1”的分成比例可能会有调整,商户的经营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并可能更多地让利给消费者。
央行相关负责人在22日就《决定》答记者问时也表示,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开放,有助于国内市场形成多个银行卡品牌同台竞争的市场化格局,为产业各方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银行卡清算服务。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有利于通过市场竞争来提升我国银行卡清算服务水平,促进产业持续、稳健发展,提升消费者便利,加快中国支付服务市场的改革开放和创新转型。

业务许可

播报
编辑
2019年6月,根据《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查通过了中国银联的申请,向其颁发《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