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awayTrain_3.jpg 會員評論

《暴走列車》:停不了的火車──動作類型片的突破

《暴走列車》(Runaway Train)是前蘇聯導演安德烈岡查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來到美國拍的第二部劇情片。當年因其史詩名作《西伯利亞人》(1979)在康城影展榮獲評審團大獎,因而有機會跑到美國拍片。這位俄國導演出身自名門,其父是著名寓言小說家米哈爾科夫,他的弟弟是《毒太陽》(1994)的名導米嘉可夫,而岡查洛夫斯基是從影的名字,姓氏是來自他的母親。他原本一心想成為鋼琴師,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苦學十年,卻遇上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兩人還一起編寫塔氏名作《安德烈.盧布耶夫》(1966),從此他便投身電影;他首次執導的《第一位老師》(1964)已經獲得國外多個影展邀請,從此他便成了影展常客,而這段前蘇聯時期的作品,文藝氣息較重,其中包括改編多位俄國文學家的作品,到1979年推出《西伯利亞人》揚威康城,他借此機會到美國發展,來一個「華麗轉身」,由文藝片導演變身類型片能手。雖然《瑪麗亞的情人》(1984)仍有著歐陸色彩的文藝味,可是到了《暴走列車》卻來一次類型片「突破」。主角莊威飾演重犯曼尼,逃獄過程中交代了變態獄長和監獄的混亂,以及莊威與崇拜他的小子的關係。這段監獄戲在美國西北部的蒙大拿州的一座舊監獄拍攝,開拍時並未下雪,因此要用到假雪充當。逃獄成功後,影片便進入了「停不了的火車」的驚險歷程,兩個動作類型片的常見橋段,在這位俄國導演手上,拍出別出心裁的格調。逃獄前的鋪排,原本一心幫偶像逃獄的蠱惑小子,把心一橫決定跟他一起闖天下「做世界」,老手與小子的衝突,令兩個角色變得立體,這也令最後一場投向自由的場面,變得合理和發人深省。在美國動作類型中,火車由默片時代已經擔當主角,到了近年仍然「陰影不散」,今年初便有一部里安納遜主演的《追命列車》(2018)。岡查洛夫斯基當年用到「停不了的火車」,突破動作片類型的框框,同時啟發了此類型往後的發展,相信其中最成功的例子是《生死時速》(1994),只是把火車換成巴士罷了。整段火車戲都在阿拉斯加拍攝,而火車內景和部分逃獄則待完成了阿拉斯加的戲份後,到洛杉磯拍攝。對火車有認識的朋友,會發現片中的火車實有三個型號,易安迪的 GP40-2、F7 和 GP7s,只有 GP40-2 仍然運作,另外兩個型號已經停用,拍攝時要重新裝置。阿拉斯加鐵路建於上世紀初,路線由中南部至內陸多個主要城市,另有一條支線通往北極,對阿拉斯加的發展影響深遠,主要是貨運為主。因此影片主角逃上火車的情節,極為合理,亦因為駕駛火車的鐵路員出事,令火車停不了,那名女工也是誤打誤撞上了火車。另一個有趣的是,當鐵路人員發現火車停不了時,通知鐵路控制室,而控制室剛改由「先進」的電腦系統操作,面對此突發事件,電腦技術人員成為「救命英雄」,此橋段在八十年代是一個頗具趣味的安排。

林錦波

《暴走列車》(Runaway Train)是前蘇聯導演安德烈岡查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來到美國拍的第二部劇情片。當年因其史詩名作《西伯利亞人》(1979)在康城影展榮獲評審團大獎,因而有機會跑到美國拍片。這位俄國導演出身自名門,其父是著名寓言小說家米哈爾科夫,他的弟弟是《毒太陽》(1994)的名導米嘉可夫,而岡查洛夫斯基是從影的名字,姓氏是來自他的母親。


他原本一心想成為鋼琴師,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苦學十年,卻遇上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兩人還一起編寫塔氏名作《安德烈.盧布耶夫》(1966),從此他便投身電影;他首次執導的《第一位老師》(1964)已經獲得國外多個影展邀請,從此他便成了影展常客,而這段前蘇聯時期的作品,文藝氣息較重,其中包括改編多位俄國文學家的作品,到1979年推出《西伯利亞人》揚威康城,他借此機會到美國發展,來一個「華麗轉身」,由文藝片導演變身類型片能手。雖然《瑪麗亞的情人》(1984)仍有著歐陸色彩的文藝味,可是到了《暴走列車》卻來一次類型片「突破」。

主角莊威飾演重犯曼尼,逃獄過程中交代了變態獄長和監獄的混亂,以及莊威與崇拜他的小子的關係。這段監獄戲在美國西北部的蒙大拿州的一座舊監獄拍攝,開拍時並未下雪,因此要用到假雪充當。逃獄成功後,影片便進入了「停不了的火車」的驚險歷程,兩個動作類型片的常見橋段,在這位俄國導演手上,拍出別出心裁的格調。逃獄前的鋪排,原本一心幫偶像逃獄的蠱惑小子,把心一橫決定跟他一起闖天下「做世界」,老手與小子的衝突,令兩個角色變得立體,這也令最後一場投向自由的場面,變得合理和發人深省。

在美國動作類型中,火車由默片時代已經擔當主角,到了近年仍然「陰影不散」,今年初便有一部里安納遜主演的《追命列車》(2018)。岡查洛夫斯基當年用到「停不了的火車」,突破動作片類型的框框,同時啟發了此類型往後的發展,相信其中最成功的例子是《生死時速》(1994),只是把火車換成巴士罷了。整段火車戲都在阿拉斯加拍攝,而火車內景和部分逃獄則待完成了阿拉斯加的戲份後,到洛杉磯拍攝。

對火車有認識的朋友,會發現片中的火車實有三個型號,易安迪的 GP40-2、F7 和 GP7s,只有 GP40-2 仍然運作,另外兩個型號已經停用,拍攝時要重新裝置。阿拉斯加鐵路建於上世紀初,路線由中南部至內陸多個主要城市,另有一條支線通往北極,對阿拉斯加的發展影響深遠,主要是貨運為主。

因此影片主角逃上火車的情節,極為合理,亦因為駕駛火車的鐵路員出事,令火車停不了,那名女工也是誤打誤撞上了火車。另一個有趣的是,當鐵路人員發現火車停不了時,通知鐵路控制室,而控制室剛改由「先進」的電腦系統操作,面對此突發事件,電腦技術人員成為「救命英雄」,此橋段在八十年代是一個頗具趣味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