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議員李妍慧深耕新竹多年,期許與年輕人一同打造「未來新竹」。攝影:汪忠信

文/李妍慧

我和新竹這座城市一起成長,多年來和新竹人一起見證著每個街角細微的變化。我曾在青草湖畔夢想美好的未來,也和每位新竹市民一樣,爭辯城隍廟哪間小吃攤的口味道地;新竹的舊與新交錯發展成長,愈來愈多青年移居新竹,安居創業;新竹是我們共同的家,我希望能跟大家一起,創造一個美好宜居的未來新竹。

未來由新世代定義,讓年輕人打造「新」新竹

我第一次選議員時還不到 26 歲,才剛當記者沒多久,主跑園區科技財經。當時花了 40 天沿街拜票,腳皮都磨破了還躲起來偷哭,最後吊車尾靠婦女保障名額當選。當時我憑藉的是一股熱血與不服輸的勇氣,我的人生道路自此也完全轉向公共服務。一路走來從事政治工作,我總會憶起年輕時的那份熱誠,我始終相信,只要有更多年輕人投入公共事務,勇敢嘗試、明快和彈性的特質,就會成為新竹這個正在快速成長變化的城市創新 DNA 的一部份,為這個城市帶來無窮的生命力跟可塑性!

新竹地區不僅出生率很高,人口組成年輕。從 106 年開始,新竹市的人口「社會增加率」已經超越「自然增加率」;也就是說,隨著產業需求不斷的發展,新遷入的年輕創意與多元文化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樣態,新竹正快速崛起為新型態的「未來城市」! 

過去的城市治理者籠統概括「文化(舊城)連結科技(新城)」的傳統概念,跳脫不出本位主義的窠臼,已不足以解決未來移民城市面對的人才競爭跟城市發展議題。「未來城市」需要更大的開放性來包容新移民的遷入,結合移民優質人力跟異質文化激盪所帶動的不同生活需求,發展多項的城市風貌。形塑「未來新竹 2.0」的城市想像,需要更宏大的遠見跟國際觀。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由文化底蘊到產業擴張,由在地發展到對外吸取動能的城市升級改造工程,在這個過程中,更應該深入了解新竹年輕世代的需求,共同打造符合未來宜居 20 年的「新」新竹。 

「32 π」青年基地開幕,執行長李妍慧(中間白色衣服女性)與青年朋友合影。

「32 π」青年基地開幕,執行長李妍慧(中間白色衣服女性)與青年朋友合影。圖片來源:昌禾教育基金會

年輕城市創新 DNA,鎖定青世代需求

新竹市一向是全國最高出生率的縣市, 20 歲到 44 歲的青年與壯年人口比例高達 37 %,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因此,青年安居樂業的施政,在新竹這樣的城市裡尤其重要。因為市議員身份,讓我有機會在市政發展時為青年提案。2012 年,龍年嬰兒潮來襲,導致婦產科醫生應接不暇,當時我就提案要求衛生局研擬對應的產婦安置計畫;2013 年, 17 公里海岸線光環掉漆,路燈毀損、環境髒亂,荒廢的海邊設施變成吸毒、自殺的地方,我提案督促市府盡快改善現狀,還給市民優質的休閒景點。 

此外,從改建棒球場、杜絕電子菸氾濫,到新竹第一個親子館、寵物運動公園等議題,都是我和在地青年朋友聊天、討論所得的政見。新竹的創新 DNA,其實都在這些青世代的所思所想中,未來,我期待能和更多青年一起努力,進行更多更好的市政提案,也希望透過政見的實現,改變新竹,把新竹變得更好。

「新竹 2.0」,從移居到宜居的創新城市生態系

要為青世代思索未來 20 年,就要回頭檢視新竹的歷史。 1982 年時,新竹市的人口是 28.8 萬人,到 2020 年的現在,人口數已經超過 45 萬人,成長速度驚人。新竹科學園區設立 40 年間,員工人數成長已超過 15 萬人。竹科第一批工作移入的新居民,他們的第二代不只在新竹成長、很多也已在竹科就業。對竹科家庭而言,新竹早已從他鄉變故鄉。

而這樣的產業新移民,未來在新竹還會更多。目前推動的「竹科 X 產業園區」計畫,可望創造 2 萬 1 千個工作機會,而且緊貼國際科技產業趨勢,軟硬整合,讓園區產業鏈更完整。展望下一個 10 年,竹科產業聚落的變化,勢必與新竹市政發展更緊密結合,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移居落戶、打造新故鄉。

移民城市最大的挑戰,將是新/舊融合、資源衝突與分配不均的問題。我很希望將「移民城市」的概念帶入市政規劃;透過政策,交通、生活、教育、文化、城市休閒等議題面向,形塑「新竹 2.0」的未來城市藍圖。期待未來的新竹,在原有的科技產業基礎上建立完善的生態鏈,搭配宜居的城市美學給予整體規劃,創造年輕朋友能夠自在生活、生養小孩的幸福有感城市。 

「竹科 X 產業園區」藍圖。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

科技聚落結合城市美學,打造吸引年輕人的生活圈

城市美學是文化的養分,也是我過去推動幸福城市的政見。全新的城市美學透視,可能是一個立體的空間,屋頂是綠意盎然的城市花園;建築的立面是多維度的,以各種穿透迴廊連通,人可以在立體的空間工作、生活、遊賞,安身立命。讓市民在公共空間的漫步,變成可遊可憩的藝文之旅,是一個宏觀的新竹城市美學的願景,也是未來整合性都更的方向。

去年我去新宿(Shinjuku, Tokyo)參訪地鐵都更案,走進新宿地下鐵舊址上新蓋的建築大廳,看到在地板上,標示著舊地鐵鐵軌位置的兩條平行線,周圍搭建相關的歷史佈景、琳琅滿目的小商店,將都更案結合了都市發展、城市美學、歷史文化,生活需求等機能細緻地編整,重新展演出一個富含文化底蘊的新城市風貌。我相信,未來新竹市舊城區的都更規劃,可以參考日本及世界各國的都更案例,讓新竹市的老文化和新聚落,架構在城市紋理的基礎,展現幸福城市無可取代的魅力。 

我也看到「中國上海油罐藝術中心」再生計畫,在現代美學的基礎上架構;將昔日的油罐變身為藝術載體,與城市自然緊密連接;這種作法很值得新竹中油舊油庫 S-1 油槽改造參考,我認為新竹市可以在尊重工業遺存的同時,將油庫打造成當代藝術展演空間,也能兼顧城市發展青年所需,將部分空間創造為共同辦公室(co-working space)。

新竹中油 S1 油槽。圖片來源:李妍慧

「上海油罐藝術中心」讓油庫再生。圖片來源:李妍慧

扶老育幼,兼顧老中青三代的雙語教育

「2030 雙語國家」是行政院提出的中央政策,雙語教育從小培養,向下延伸扎根,也是台灣與國際接軌的極重要基礎。許多新竹市家長課後會送孩子補習英文,私立學校也在推動雙語教育,可見新竹市正蘊含雙語教育的動能;相信若能透過整合資源,在師資、預算,以及實驗教育法等法規的修訂,這些積極作法可以創造城市亮點,建設新竹市成為雙語教育的楷模城市,提高城市競爭力、國際能見度,更可滿足年輕家長殷切的期待。

李妍慧(照片上方)在「32 π 青年基地」舉辦全美語 STEAM 料理營。圖片來源:李妍慧

人口老年化,照顧長輩也是年輕人無可避免的議題,第一批因在竹科就業而定居新竹的新移民也漸漸老邁,而未來會有更多長輩加入新竹市民的行列;我希望未來市政對於年長者的照顧,多方從移民城市的思考角度出發,更重視新舊城區多元族群的需求。一則可舒緩三明治世代的負擔,也能真正尊榮曾經為這個城市貢獻青春歲月的長者。

20 年後的新竹科技人文城市──有你,有我

新竹市 15 到 35 歲的年輕人口超過 10 萬人,但是青少年活動、展演、聚會的室內空間普遍缺乏;我找到舊城區中的原中興百貨商場的空間,並改造成為「32 π 青年基地」,希望青年的活力湧進,翻轉沒落的舊城區。「32 π 青年基地」的創辦,讓我更頻繁地接觸許多年輕人,從參加營隊的兒童、家長;追求卓越表現的國高中學生,到就業創業的 30+ 朋友,我看到炯炯發亮的眼神,也看到對未知的迷惘,知道他們跟我一樣,努力在新竹這個城市追求夢想,展現生命的熱力。 

我真心期待,跟年輕朋友一起思考 20 年後的新竹城市樣貌,也期待未來的新竹市,在各個舒適的生活圈中,擁有乾淨、漂亮的市容,有良好的教育制度、健康的老年生活,也有具競爭力的工作機會。

我真心期待,和青年朋友一起承擔建設新竹市未來的責任,與他們一起編織、共築新竹更好的未來。 

讓我們一起重新定義這個屬於世界的科技人文城市──未來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