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有好多種?從食物中毒症狀看病毒類型,再附八招遠離中毒|MamiBuy編輯部 | 媽咪拜MamiBuy
食物中毒分4類!7種細菌常見元兇 食物中毒症狀、感染途徑、8招預防一次看

內容編輯/媽咪拜編輯部

食物中毒,一個常見於我們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疾病。如果食物不新鮮、食物冷藏及加熱處理不足、生食與熟食交叉感染等,很有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究竟食物中毒原因是什麼?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食物中毒吃什麼?本篇一次告訴你。

什麼是「食物中毒」?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將食品中毒定義如下,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就稱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

1.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

2.因肉毒桿菌毒素而引起的中毒症狀,且從身體檢驗出肉毒桿菌毒素。

3.由可疑的食品檢體檢測到相同類型的致病菌或毒素。

4.攝取食品引發急性食品中毒,例如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中毒等,即使只有一人,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

5.經流行病學調查推論為攝食食品所造成。

食物中毒分4大類,台灣以細菌性食物中毒為大宗

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病因物質分為4大類,分別是:細菌、病毒、天然毒以及化學物質。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民國70年至107年食物中毒發生狀況的資料,最常發生食物中毒的3個地方為營業場所、學校以及家裡,最常發生食物中毒的月份是5至9月,因為台灣高溫且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微生物生長,加上食物烹調保存不當,容易發生食物中毒事件。

1

細菌

腸炎弧菌、肉毒桿菌、霍亂弧菌、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腸桿菌。

2

病毒

諾羅病毒。

3

天然毒

(1)食物(動物或植物)並非遭微生物或化學物質汙染,而是本身就含有毒素

(2)河豚毒、組織胺、黴菌毒素、植物性毒素、麻痺性貝毒。

4

化學物質

農藥、重金屬、非合法使用的化合物。

細菌性食物中毒分7種,感染途徑一次看

台灣常見的細菌性食品中毒,其原因食品如下表。

1

腸炎弧菌

海鮮。

2

肉毒桿菌

(1)低酸性罐頭食品,例如:肉醬、魚類、花生。

(2)肉類加工品,例如:香腸、火腿。

(3)真空包裝食品,例如:豆干、素肉、素肚、素火腿。

(4)醃漬食品,例如:自製醃肉、自製醬菜。

3

霍亂弧菌

生鮮或水源被霍亂弧菌污染。

4

沙門桿菌

(沙門氏桿菌)

受汙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及豆製品等。

5

仙人掌桿菌

(1)米飯或澱粉放置室溫,放的時間過長是常見的汙染途徑。
(2)香腸、肉汁等肉類產品,濃湯、果醬、沙拉、布丁、甜點、乳製品。

6

金黃色葡萄球菌

傳染途徑為「不用再加熱的加工食品」,蛋製品、生菜沙拉、三明治。

7

病原性大腸桿菌

受糞便汙染的食品或水源。

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不同媒介,症狀略有不同

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以及虛弱等,有時伴隨血便或膿便。這也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症狀。不同媒介,食物中毒症狀略有不同。

細菌性食物中毒症狀

比較特別的食物中毒症狀,以肉毒桿菌來說,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可能發生:昏睡、眼瞼下垂、全身肌肉無力等,嚴重者可能會因呼吸無力衰竭而死

仙人掌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分2種傳染途徑,其中毒症狀也不同。仙人掌桿菌食物中毒可細分為嘔吐型和腹瀉型。嘔吐型潛伏期短,約0.5至6小時,原因食品大都和米飯類和澱粉類製品相關,蒸煮或炒過的米飯放置室溫,貯放時間過長為常見污染途徑,主要症狀是噁心和嘔吐。

仙人掌桿菌另一種是腹瀉型,潛伏期較長,約6至15小時,原因食品主要是香腸、肉汁等肉類產品,濃湯、醬汁、果醬、沙拉、布丁甜點及乳製品亦常被污染,症狀有水漾腹瀉及腹痛,以腸炎表現為主。

霍亂弧菌主要以糞口途徑傳播,感染途徑為吃到受病人或帶原者的糞便或嘔吐物污染的食物;或吃到被霍亂孤菌汙染的海鮮,容易造成水漾腹瀉、腹痛以及快速脫水等症狀。建議生鮮應徹底煮熟、加熱,砧板生熟食分開處理。

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狀

有些動物、植物本身就帶有毒素,例如:河豚、貝類、毒菇類以及發芽根莖類,民眾吃下帶有毒素的食品時,會出現嘔吐、神經系統麻痺、血壓下降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會讓呼吸停止。

天然毒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狀

噁心、頭痛、嘔吐、腹瀉、神經麻痺是常見的食物中毒症狀,嚴重者還會感覺麻痺、血壓下降、肌肉鬆弛,甚至引發呼吸停止致死。

化學物質食物中毒症狀

主要原因為食品中含有化學物質、農藥以及非法食品添加物等,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導致身體器官病變。

食物中毒,不一定所有症狀都會同時發生,年齡、個人健康、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因素,都會影響食物中毒症狀及嚴重程度。

每個人病程時間不同,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到2天,有些人會持續1週到10天,抵抗力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嚴重者可能死亡。

8招預防食物中毒

病從口入,如果沒特別注意,容易把帶有細菌、病毒的食物吃下肚,那麼,該如何預防食物中毒呢?請參考下列8點:

1.勤洗手

料理食物前,用餐前、如廁後都應把手洗乾淨。

2.砧板分生食、熟食專用

沙門菌生命力強,處處有它的蹤跡,所以生食、熟食一定要分開處理。

3.食物要完全煮熟、適時加熱

肉毒桿菌的毒素在100℃加熱10分鐘後失去活性,但許多細菌產生的毒素很耐熱,例如沙門氏菌在55℃時須經60分鐘才能殺死,60℃時須經15至30分鐘才能殺死,70℃時須經5分鐘才能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在高溫烹煮過後,仍不會被破壞。

5.吃不完的食物放冰箱

沙門菌繁殖最適合的溫度是37℃,代表台灣平均室溫下就能大量繁殖,因此,將食品冷藏、冷凍,能有效控制沙門菌在食品中增長。

4.觀察罐頭食品有無異狀

為了避免肉毒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如果罐頭食品有膨罐的情況,不可食用;開罐後若發現有異味,不要勉強食用,以確保安全。

5.自製醃漬食品,食用前要加熱

儘量不要自行醃漬食品,若要自製,食用前應將食物煮沸至少3分鐘,且充分攪拌,最好以100℃加熱10分鐘以上。

6.勿吃來路不明、未標示完整的食品,也別亂吃野菜

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避免購買來路不明且未完整標示的食品,無論是路邊攤還是餐廳,應謹慎挑選衛生優良的環境用餐。

有些民眾採集野菇、野芋,當成一般菇類或芋頭來吃,卻不知道誤採了「非供人類食用」的食物,有些食物含有毒素,難以透過烹調去除,就算吃一點點,就有可能終毒。

7.別吃走味的隔夜餐點、腐爛變質的食物。

食物長期放室溫下易引發細菌增長。此外,冰箱不是防腐劑,不是放冰箱就永遠不會壞。

8.烹煮食物前一定要多清洗幾次。

在家烹煮食物前應清洗乾淨並徹底煮熟,以避免造成植物性天然毒食物中毒,包括:樹薯、苦杏仁、竹筍、皇帝豆、金針菜、黃豆。

食物中毒怎麼辦?以清淡食物為主

確認為食物中毒的患者須立即送醫,並將其剩餘食品、嘔吐物和排泄物送至衛生單位進行檢驗。禁食雖然可以讓胃充分休息,但還是建議患者可吃些較清淡的食物,例如:白土司、白饅頭、白粥等。

(資料來源:衛福部

Q1:米酵菌酸是什麼?

A: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是一種強烈的呼吸毒素,最開始是在印尼被發現,因當地名為Tempe bongkrek傳統椰子發酵餅導致數起中毒事件;另外,米酵菌酸也會出現在米製品,都是發酵過程被罕見細菌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污染。米酵菌酸引發的食物中毒多以中國大陸報告為主,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過去台灣、日本、韓國從來沒有發生過,直到台灣知名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發生食物中毒事件開始受到關注,專家推測可能是米酵菌酸毒素所致,但真正原因仍在調查中。

Q2:米酵菌酸引發食物中毒有哪些症狀?和仙人掌細菌有何不同?

A: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的腸毒素都是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所以臨床上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毒素症候群很難區辨,都有昏迷、肝、腎衰竭、休克、無發燒現象,然而,米酵菌酸比起仙人掌細菌毒更猛爆,如果死亡和重症人數愈來愈多,米酵菌酸的機會就更大

Q3:米酵菌酸有多可怕?

A:即使是極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過去的爆發事件潛伏期範圍為0.3至16小時,30%至100%會在短時間內導致迅速死亡。此外,米酵菌酸無法透過加熱殺菌,即使攝氏120度加熱1小時,毒性仍在,且無臭無味,外觀上跟正常食物一樣。

Q4:米酵菌酸有解藥嗎?

A:臨床上沒有所謂解毒劑,僅能依靠支持性療法。治療部分,抗生素使用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ceftazidime, carbapenems, fluoroquinolones, minocyline 都可以殺死細菌,然而致死最大的原因是毒素,不是細菌,光殺菌無效,如果要移除毒素,透析是一個方法卻無濟於事。因為只需要1.5 mg 就足以致死,利用器官支持期待自我康復,是目前唯一可行。

Q5:米酵菌酸容易出現在哪些食物?

A: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和麵主食都要小心避免。米酵菌酸常出現在9種食物,包括「腸粉、河粉、米線、濕米粉、濕冬粉、久泡木耳、久泡銀耳、涼皮、發酵玉米麵」,共通點都是長時間發酵或泡發的食物。此外,如果食材的環境不好、原料變質或儲存不當,也可能滋長米酵菌酸。

(資料來源: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前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維基百科中央社程涵宇營養師

延伸閱讀:

3歲以下最容易中標!沙門桿菌恐引發敗血症,如何預防?

10天大嬰兒染沙門氏菌併發敗血症,疑家長餵食未洗手引起

沙門氏菌症狀有哪些?發燒、拉肚子拉沒停?10招預防沙門氏菌感染

你對「諾羅病毒」了解多少?飲食、隔離、病程…這篇通通有!

食物中毒最常發生在秋季: 注意這3個小地方!

本編輯部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媽咪拜(MamiBuy)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請以分享原網址之方式,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social@mamibuy.com.tw

MamiBuy編輯部 MamiBuy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