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中国传统武术拳法)_百度百科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

中国传统武术拳法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它以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刚柔并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节奏明显的特点独树一帜,共五组56式。
中文名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
特点适合
广大爱好者的健身学练的需要
具    有
很好的传统性、科学性、竞技性
精    华
螺旋缠丝
起源地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风格特点

播报
编辑
螺旋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陈式太极以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穿蹦跳跃、松活弹抖的特点成为武术百花园中的一只奇葩,并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世界人民强身健体的信赖和选择。 [1]
陈氏太极3 [3]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传统套路基础上,由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专家、名师精心提炼、创编、审定的竞赛规定套路。它具有很好的传统性、科学性、竞技性,不仅符合武术竞赛规则要求,而且动作规范、技法充实、修炼均衡、新颖合理,因而也适合广大爱好者的健身学练的需要。 [2]

招式动作

播报
编辑

第一组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56式 [4]
1.起势
(分脚开立)
(1.转腰摆手 2.转身右平捋 3.擦步推掌 4.躬腿前棚 5.虚步撩掌 6.震脚砸拳)
(1.转腰托拳 2.转腰分掌 3.提脚擦步合臂 4.马步立掌
4.右六封四闭
(1.转腕旋掌 2.下捋前挤 3.左刁右托 4.虚步按掌)
5.左单鞭
(1.左推右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
(1.转腰摆拳 2.马步横打 3.转腰翻拳 4.马步横击)
(1.转腰塞拳 2.跳转龙摆 3.马步棚打)
(1.擦步插掌 2.虚步分掌)
9.斜行拗步
(1.转腰绕臂 2.踏脚擦步 3.收掌扭腰提勾 4.马步展臂)
10.提收
(1.扣脚合手 2.收脚收手 3.提膝推按)
图143
11.前趟
(1.落脚擦步下捋 2.转体搭手 3.转腰翻掌 4.提腿擦步 5.马步分掌)

第二组

12.左掩手肱拳
(1.提膝刁收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 4.弓步冲拳.)
(1.右转腰掩肘 2.左转腰掩肘)
14. 背折靠
(1.折叠缠绕 2.拧腰折靠)
(1.转体绕臂 2.转腰缠臂 3.马步撩弹 4.马步迸掌)
16.斩手
(1.提脚翻掌 2.震脚切掌)
(1.旋臂伸掌 2.挑掌抢劈)
(1.转腰提臂 2.提膝翻抖)
19.右掩手肱拳
(1.震脚收掌 2.擦步合臂 3.马步掩手 4.弓步出拳)
20.左六封四闭
(1.转腰下捋 2.转腰前挤 3.转身虚步刁托 4.虚步按掌)
21. 右单鞭
(1.右推左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
图144

第三组

22.右云手
(1.收脚摆掌 2.开步推掌 3.擦步右云 4.开步左云 5.转腰摆掌 6.缠臂横击)
23.左云手
(1.震脚摆拳 2.开步推掌 3.擦步左云 4.开步右云)
(1.转身分手合掌 2.马步分掌 3.扣脚转身旋掌 4.虚步推掌
25.右连珠炮
(1.转腰捋棚 2.侧步刁托 3.跟步推掌 4.侧步刁托 5.跟步推掌)
26.左连珠炮
(1.退步左捋 2.退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侧步刁托 5.跟步前推)
(1.转腰带掌 2.弓步穿掌 3.拧腰旋掌 4.扫腿推掌)

第四组

28.指裆捶
(1.转身缠摆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收拳 3.弓步发拳)
(1.转身左缠 2.转腰右缠 3.提膝上冲拳)
(1.落脚收掌 2.虚步双推档)
31.中盘
(1.换掌前推 2.换掌前推 3.换掌前推 4.穿掌绕臂分手 5.踏脚合臂擦脚 6.马步拢手上提)
32.前招
(1.转腰悬腕 2.虚步摆掌)
33.后招
(1.转腰活步 2.虚步摆掌)
屈腿擦脚 [5]
34.右野马分鬃
(1.转体绕臂 2.提脚绕臂 3.马步穿靠)
35.左野马分鬃
(1.转腰提脚绕臂 2.马步穿靠)
(1.转身旋掌 2.折叠下按掌 3.收脚摆掌 4.摆莲拍脚 5.震脚握拳 6.跌叉步穿拳)

第五组

37.左右金鸡独立
(1.弓步举拳 2.独立上穿掌 3.踏步按掌 4.擦脚摆掌 5.收脚收掌 6.独立穿掌)
38.倒卷肱
(1.退步右推掌 2.退步左推掌 3.退步右推掌)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
(1.转腰左摆掌 2.转腰右摆掌 3.退步压肘)40.擦脚
(1.转身右捋 2.盖步叠臂 3.分脚拍脚)
41.蹬一根
(1.转身叠拳 2.换手叠拳 3.撩拳侧踹
(1.收脚合拳 2.提膝翻抖)
43.击地捶
(1.落脚摆拳跳步绕拳 2.擦步绕拳 3.弓步栽拳)
44.翻身二起脚
(1.转身提拳 2.转身虚步举拳 3.上步摆拳 4.腾空拍脚)
45.双震脚
(1.分掌后跳 2.虚步按掌 3.双震脚按掌)

第六组

46.蹬脚
(1.收脚收掌 2.蹬脚架推)
47.玉女穿梭
(1.落脚穿掌 2.跳擦步架推)
48.顺莺肘
(1.转身合臂擦脚 2.马步顶肘)
(1.翻身跳转绕臂、交合 2.马步分砸拳)
50.雀地龙
(1.转腰合臂 2.仆步穿掌)
51.上步七星
(1.弓腿举拳2.虚步架拳3.翻腕撑掌4.翻腕架拳)
52.退步跨虎
(1.退步转身分掌2.丁步合掌)
53.转身摆莲
(1.转身旋掌2.提膝分手3.落脚摆掌4.摆莲拍脚)
54.当头炮
(1.落脚后推掌2.坐腿收拳3.马步棚打)
55.左金刚捣碓
(1.旋掌左捋2.弓步前棚3.虚步撩掌4.震脚砸拳)
56.收势

练习要领

播报
编辑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第一势共7个动作。眼法以正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在陈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

练好方式

播报
编辑
一、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 实极生虚,虚实转换。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练功时循规蹈距,顺其自然,不能急于求成。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习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二、练本不练标。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 发气之源。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肝、心、脾、肺、肾各行其职,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落地生根。“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 方法。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培根润源”,“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明末清初,陈氏家族第九代传人陈王庭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长,结合易学上的阴阳五行之理,幷参考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出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即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自陈王庭在十六世纪创造出老架拳路后,陈氏世代传习、演化,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刀、枪、剑、棍、锏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最初只在陈氏家族内部传习,著名拳师有十四世陈长兴、十七世陈发科和第十八世陈照丕。陈式太极在陈长兴时开始传给外姓,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派生出杨、吴、孙、武四大流派。 [2]?
1958年,陈照丕从开封回到陈家沟老家。那时的陈家沟,经历二十年的激烈残酷的阶级斗争,太极拳在陈家沟已销声匿迹。村中年纪较大,会三拳两脚的人不再打太极拳了;儿童和年青人不会打太极拳。陈照丕看到这种情况,想到祖辈流传下来的太极拳就要失传了,他十分痛心。他不能将太极拳在他这一代失传,他要将太极拳传给后代。但是,在“大跃进”的年月里学打太极拳,是很艰险,但总算播下了太极拳的种子,又点燃了陈家沟太极拳的星星之火。
陈氏太极2
对陈氏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陈照丕陈照奎张蔚珍三人功不可没。 [5]

发展现状

播报
编辑
陈氏太极4
被誉为“四大金刚”的陈小旺,定居澳大利亚,巡回在世界各地传拳讲学,著书立说。陈正雷除出国访问讲学外,主要精力放在对全国各地巡回授拳辅导,著书立说。王西安每年都到欧洲各国授拳讲学,在国内办学校,接待外宾,著书立说。朱天才早被国家派往新加坡授拳讲学。除四人之外,陈家沟的陈小星、陈春雷、陈小六、王占军陈立法、陈炳等都已学成。能到国内外传拳授艺的拳师远超过百人之多。一个小农村陈家沟,有太极拳学校两所,接纳国内外学员。陈家沟被誉为“太极拳胜地”。陈氏太极拳练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