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澳门航海精神的老师傅

(图片来源:Peter Parks/Getty)

图像来源, Getty

图像加注文字, (图片来源:Peter Parks/Getty)

澳门,一个有着400年历史的港口城市,与大海的关系一直紧密相连。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在澳门的孩子们大都知道自己长大后很有可能会以捕鱼或造船为生:当时,这两个行业正如日中天,在这片弹丸之地上,居住了近万渔民和分布着三十多家大型造船厂。那时候的沿海村庄生机勃勃,海里盛产鱼类,螃蟹和牡蛎。

但是,捕鱼业和造船业在九十年代走向了凋零。澳门的海域不仅仅因为大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而受到越发严重的污染,与此同时,澳门当地用木材手工建造的渔船也无法和那些更具价格优势的大陆船只一较高下。而且因为手工建造一条木帆船大约需要一队工匠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所以这些手工造船工匠根本无法和现代造船业竞争。

2005年,澳门最后一家造船厂,荔枝碗船厂(Lai Chi Vun Shipyard)建造了最后一艘船。这个曾经一度繁忙的造船中心,制造过带有巨大扇形帆蓬的拖网捕虾船,和身形修长的柚木龙舟等各类船只。现如今,在那一度令人骄傲的车间,能看到的只有生锈的建造材料、冲上岸边的垃圾和一些废弃的船只。

一张拍摄于1995年的照片里一艘中国传统帆船正驶向澳门。(图片来源:Horace Bristol/Getty)

图像来源, Getty

图像加注文字, 一张拍摄于1995年的照片里一艘中国传统帆船正驶向澳门。(图片来源:Horace Bristol/Getty)

但是,尽管博彩和地产业已成为如今澳门的支柱产业,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澳门人正力图通过自己的力量传承这座城市航海业的传统。

梁金汉(Leong Kam-hon)曾经是一名造船工人,现如今他住在澳门南岸路环村(Coloane),在那阴森空旷的码头边,他经营着一家汉记咖啡(Hon Kee Coffee)(荔枝碗路Estrada de Lai Chi Vun, +853-2888-2310),尽管外表很不起眼,这个小咖啡馆却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成功,终日吸引老主顾和游客到来,品尝这里著名的“手打咖啡”。

梁金汉曾经是一名造船工人,现在是澳门汉记咖啡的老板。(图片来源: Kate Springer)

图像来源, Kate Springer

图像加注文字, 梁金汉曾经是一名造船工人,现在是澳门汉记咖啡的老板。(图片来源: Kate Springer)

梁金汉从1972年开始从事造船业,但14年后由于胳膊被锯子伤到,不得不离开这个行业。“那时候我的手受了伤,但那时还有很多船只正在建造,所以我想我可以向周边的造船工人和出海打鱼的渔夫出售咖啡和面包。现在我心里空荡荡的,因为造船业已经消失了,”梁金汉说。

不过,似乎咖啡店旁边幽静的码头也许不日又会重现生机。近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提议重建被人遗忘的路环码头(Coloane docks),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日程规划,但旅游局建议把码头打造成一个专题博物馆,用于保护和纪念造船业和渔业传统。

被人遗弃的荔枝湾船厂所承载的历史正在慢慢消亡。(图片来源:Kate Springer)

图像来源, Kate Springer

图像加注文字, 被人遗弃的荔枝湾船厂所承载的历史正在慢慢消亡。(图片来源:Kate Springer)

与此同时,当地居民谭忠业(Tam Chon-ip)(他父亲和爷爷曾经都是荔枝碗船厂的造船工人),正在和澳门文化局合作,在11月28日和12月12日为游人提供荔枝碗一日游。一日游将讲述澳门造船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谭家历代传下来有关造船业的逸闻趣事,船厂背后的历史以及造船工具的简要介绍。

谭忠业从小在码头长大,他利用自己的造船知识按比例建造澳门传统帆船的模型。明年他将在荔枝碗船厂外的工作室里面陈列展览他的作品。于此同时,谭忠业还去往校园中向年轻人讲述澳门的船舶业文化遗产,自身也在整理一项关于澳门造船业发展的口述历史的项目。

曾经在澳门常见的中国传统帆船正在驶过香港。(图片来源:Philippe Lopez/Getty)

图像来源, Getty

图像加注文字, 曾经在澳门常见的中国传统帆船正在驶过香港。(图片来源:Philippe Lopez/Getty)

澳门造船工会前主席温泉也是一个对造船充满激情的造船工人,如今他正利用数十年的造船经验手工打造精密的迷你中国传统拖网船。

“造船是一门传统手艺,我制作的这些船模从材料、工具和技巧上,和制造真船都是完全一样的,”温泉说每个船模的制作平均要花费120个小时。大多数时间,他都坐在澳门历史档案馆门口的阴凉下,在那里定期陈列他的作品。

温泉这一辈子都在建造大大小小的船只。(图片来源:Kate Springer)

图像来源, Kate Springer

图像加注文字, 温泉这一辈子都在建造大大小小的船只。(图片来源:Kate Springer)

温泉生长在一个渔民家庭,他还记得童年时期父母每天都长时间出海在外。“他们就把我留在码头附近的[朋友或亲戚的]家里面,于是我接下来一整天都在担心中等待他们回来。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是如何等待的。当海水涨潮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要回来了,”温泉回忆道。

温泉18岁时,他的父亲开始从事拆卸废旧船只变卖木柴的工作。温泉学会了如何拆卸船只,并且被它们复杂的构造深深吸引。仅仅一年后,他便开始了造船的学徒生涯。学习造船的过程强度很大,一般需要三年学徒时间,但是温泉只用了一年半,就迅速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开始学习捕虾船发动机室和外部结构的建造。在他的造船生涯中,他一共建造了300多条船只。

在制作船模之前,温泉共建造了300多条传统船只。(图片来源: Kate Springer)

图像来源, Kate Springer

图像加注文字, 在制作船模之前,温泉共建造了300多条传统船只。(图片来源: Kate Springer)

温泉20多年前已经退休,回首澳门造船业的消亡,他黯然神伤。“那时候我作为工会主席,看着这个行业在我眼皮底下逐渐衰退,真的很令人难过。造船是一种文化。这里的下一代人还会知道当年澳门人是怎么造船的吗?”温泉感叹道。

温泉在一丝不苟地制作一艘船模。(图片来源:Kate Springer)

图像来源, Kate Springer

图像加注文字, 温泉在一丝不苟地制作一艘船模。(图片来源:Kate Springer)

澳门海港历史文化协会(History and Culture Association of Port of Macau (HCAPM)是一家公益组织,它的会长陈逸锋(Chan Yat Fung)对温泉的说法表示赞同。“澳门的城市居民已经大都失去了和大海的那种深厚情缘。”陈逸锋领导的协会志在通过举行展览和观光游览来保留澳门的航海传统。

陈逸锋的祖辈也是渔民,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从韩国返回澳门,并建立了澳门海港历史文化协会。那个时候他的父亲正在组织游客乘船游览,了解澳门捕鱼业的历史和文化。受父亲的启发,他开始寻找传承和分享澳门渔业历史的新途径。

温泉根据真实渔船比例手工制作的船模需要120个小时完成。(图片来源:Kate Springer)

图像来源, Kate Springer

图像加注文字, 温泉根据真实渔船比例手工制作的船模需要120个小时完成。(图片来源:Kate Springer)

二战结束后,陈逸锋的祖父陈广玉(Chan Kwong Yuk)从广东第一次来到澳门时才10岁。陈广玉的大部分童年时光是在珠江三角洲上的一条帆船上度过的。他一边帮助大人一边学习如何撒网、织网和补网。“我在船屋里出生,船屋里长大,又在船屋里老去。直到十年前我才开始上岸生活,”陈广玉说。

为了纪念渔民和造船工人们的悠久历史,澳门海港历史文化协会组织造船展览和市内海湾的游览活动,并提供口述历史和举办教育讲座。协会还计划在2016年组织一场时装秀,展出当年渔民出海时穿着的服装。

“我们[年轻人]大多数都不怎么了解潮汐和气象。这里的摩天大楼已经挡住了大海,而当我们想到船只时,只知道那些在香港[和]澳门之间穿行的渡轮,”陈逸锋说。

家中的渔船陪伴陈逸锋度过了他的大部分童年时光,他希望通过出版父亲陈梦金(Chan Meng Kam)的渔民回忆录以及即将和澳门档案馆联合出版的祖父的口述历史,来传承这些航海文化的真实回忆。陈逸锋同时也在筹备于2016年出版一本概述澳门造船厂和捕鱼历史的书籍。

一条目前为数不多的中国帆船驶过香港(图片来源:Laurent Fievet/Getty)

图像来源, Getty

图像加注文字, 一条目前为数不多的中国帆船驶过香港(图片来源:Laurent Fievet/Getty)

“我现在还记得那些出海捕鱼的夜晚——当你瞭望远方时除了无边的黑暗什么也看不见。孩提时代的我对那种感觉充满恐惧。然而长大后,如今再想起那个时候,心中则充满了沉静和安宁,这种感觉,你在这个城市里再也找不到了,”陈逸锋感慨道。

请访问 BBC Travel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