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有心病?大佬笑了 - SL886 日誌

A股有心病?大佬笑了

By admin
2023-10-17

這兩天市場都在熱議A股不相信利好了,政策上可謂是句句有迴應,事事有着落,可A股仍不為所動,無視一切利好。扎心的是對利空絕不怠慢,管你外圍內圍,A股股民永遠在。

就連東方雨虹的董祕都崩潰了,在朋友圈大倒苦水:認為股價跌幅已超出自身預期,未能準確反映公司基本面情況,“股票這個跌法,一遍遍刷新我的認知底線”。

市場對A股望聞問切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信心不足!

好傢伙,這病因任是華佗在世也只能扼腕歎息一句:心病難醫

值此之際,眾多投資界大佬身體力行表明自己的態度。

1

林園出手

昨日A股創業板指再創年內新低,北向資金淨賣出64億元,全市場情緒極度低迷。此時,私募大佬林園堅定出手。

10月16日晚間,林園投資宣佈,基於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長期看好以及對旗下基金產品的充分信心,即日起該司或實控人林園本人將跟投旗下所有產品新增淨申購額的20%。

不少行業人士表示,20%是一種相對較高的跟投比例,用真金白銀表明對當下市場的看好,還可以表明與投資者共進退的決心,增加投資者的信心。

其實林園今年已經多次發聲,表明對市場的堅定看好。

7月底,林園在持有人大會上坦言,“現在是比較難熬的,熬過這段時間就好了。上升的時間只有5%,我們都是在裏頭等,只要等到了,就會有好結果。過去無數次證明,只要你拿得住,就會有好結果。”

對於8.28的降印花税的影響,林園認為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作用下,市場的低估狀態可能隨時會被糾正,現在就是買入的好時機。他進一步表示,不排除當市場在後市逐步走穩之後,會產生一輪大級別的牛市行情。

9月25日,林園再次發聲,稱現在這個位置不見得是最低點,但覺得離最低也不遠了,最大可能也就是還有30%的下跌。從投資性價比來講,現在這個位置是值得投資的,現在的策略就是進場。

2

李蓓、高盛助攻

如有神助攻的是,昨日半夏投資掌門人李蓓也最新發聲,再次唱多A股。李蓓在半夏宏觀對沖9月月報中旗幟鮮明表示,無論中長期,還是中短期當前都應該看好中國股市。

其甚至認為將來的這一輪中國股市牛市行情的級別,是會超過去的2、3輪小牛市,大概率超越5年一遇的級別,可能是10年甚至20年一遇的級別。

這一點倒是跟林園的看法一致,他也認為市場在走穩後有可能產生“一輪大級別的牛市行情”。

除了自己人,外資也是在頻頻唱多中國資產。一方面是外資巨頭巴克萊銀行、瑞銀集團等狂買近期新成立ETF產品。

另一方面是,“唱多小能手”高盛繼續看好A股,其在最新報吿中指出,隨着經濟增長企穩和政策寬鬆勢頭的改善,中國股市可能在年底出現復甦反彈。該行對A股和中國離岸股票維持“增持”立場,在戰術上較看好離岸股票。戰略上看,A股仍是該行在更廣泛的中國股票市場中進行股票配置的首選。

高盛進一步指出“國家隊”中央匯金此前增持四大行強化該行觀點,並認為“國家隊”或許早在8月就借道ETF支撐股市。數據顯示,該月5只ETF資金流入激增,淨認購超過900億元人民幣。

(本文內容均為客觀數據信息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資金在今年7.24後加大對寬基ETF的配置力度,尤其是滬深300指數,一舉砸出中國公募史上首隻千億規模非貨幣基金產品。

但市場預想的大反攻並沒有來臨,資金的狂流入寬基ETF的步伐也在9月開始放緩,隨後將目光放在科創板、科網股等偏科技成長類的板塊下。

在匯金出手的上週,情況似乎又出現變化。上週ETF份額增幅榜第一居然是華泰柏瑞基金滬深300ETF,份額大增9.08億份,位列全ETF市場第一名。

另一藍籌寬基指數上證50也有多隻產品上榜,其中華夏基金上證50ETF、上證50ETF易方達以及富國基金上證指數ETF上週份額分別增加4.28億份、4.13億份以及3.63億份。

其實,華泰柏瑞基金滬深300ETF的份額9月13日開始減少,四連減至9月18日出現最低份額307.84億份,隨後資金又重新逐步流入。

與之相對應的是,資金上週轉頭就大幅拋售小盤指數中證1000,南方基金中證1000ETF、華夏基金中證1000ETF、易方達基金中證1000指數ETF和廣發基金中證1000ETF指數上週份額合計減少21.89億份。

押注大盤指數,拋售小盤指數,這一操作透露出什麼信號?

3

A股心藥是什麼?

以往的文章有提及A股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增量資金入場,李蓓在最新月報也認為,直接來看最大的賣出力量還是外資

有投資人士也指出外資砸核心資產,機構重倉股跌麻了,高倉位的情況下,淨申購下降,機構也沒有足夠子彈,或許平準基金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增量除了靠平準基金,機構的自購或許也值得期待。林園高調入場令人想起去年從4月開啟,10月徹底爆發的公私募自購潮,其中20餘家頭部私募宣佈自購,自購總金額超30億元,公募自購金額超60億元。

其實沒有人能準確判斷市場的走勢,但當下是不是可以期待今年也會有新一輪的公私募自購潮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