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來了》製作人李國強 拆解節目長壽秘密 -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 - 文章 - City - D151218

《康熙來了》製作人李國強 拆解節目長壽秘密

City

發布時間: 2015/12/18 16:18

分享:

分享:

《康熙》從蔡康永(右)和徐熙娣(左)的名字中取名,在12年的合作生涯中,兩人也建立深厚友誼和默契,缺少其中一個人,觀眾都會覺得失色。(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台灣綜藝節目《康熙來了》風雨不改逢周一至五播足12年,主持人之一蔡康永早前在網上發表離別宣言,拍檔徐熙娣(小S)隨即以「共進退」作回應,來自台灣、香港及內地的粉絲紛紛在網上「洗板」表示惋惜。

離別總是帶有傷感,但節目本身帶給觀眾的是歡樂,《康熙來了》歷任多位製作人,巨星專訪、女藝人卸粧、特別的姓氏等,每每能帶來話題。

蔡康永說過從不在節目開始時逐一介紹嘉賓,而讓他們自然融入話題,形成節目風格之一。(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現任製作人李國強於去年中接任,經典作是讓小S與前任男友黃子佼在節目上「世紀大和解」,他向《iMoney智富雜誌》記者表示,當初接手這長壽節目時,最怕毀在他的手上。

來到最後一天錄影,節目繼續為觀眾帶來新意,與特效公司數字王國(00547)合作,加入IM360拍攝技術,將攝影廠的前後左右全方位紀錄,讓節目在他的手中光榮結束。

踏入《康熙來了》的攝影棚,雖然比想像中小一點,但平日隔住屏幕看到的布景依舊,低頭一看地板,到處是灰灰黑黑的污漬,心中暗想:最後一次錄影也沒有弄乾淨地板?

事後看到蔡康永接受當地媒體訪問,他也想過地板何時可好看一點,但來到最後一日,感受又不一樣,

這些累積下來的種種刮痕,邋遢的布景,壞掉的電動門,突然全部都變成懷念。

主持人每逢星期三準時來到《康熙》的錄影場地,一拍便是一整天,李國強說每次錄影要準備4至8個題目,挑戰很大,壓力也很大,有時要加錄一天,題目需求更大。錄影完一整天,翌日又是工作人員新的開始,

星期四整個團隊馬上開會想新的主題,基本上星期五要決定好主題,請哪些來賓,一切都好急,所以經常會今日錄完,下星期不知道要錄甚麼。

隨網絡熱潮炮製話題

從首任製作人王偉忠至現任的李國強,節目方向和主持人風格都不斷調整,布景都轉換多次,但始終色彩繽紛。(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12年來,《康熙》的主題廣泛,沒有特定的方向,從明星訪談、男女約會地點、不同年齡的女星交換衣着、網絡歌手、各式美食等,由於題目的需求量太大,李國強說各式方向都要想,而近年網絡成為一個重要來源,

工作人員都是年輕人,接觸或找資料都是從網絡看流行的東西。

李國強說,如果是明星或節目宣傳,製作團隊會從其身上找一個點,再發展一個主題,例如近日林嘉欣奪得金馬獎影后的電影《百日告別》宣傳,電影描述失去親人的傷痛過程,節目就邀請不同國家的人,以各國葬禮為主題。

《康熙》的長期觀眾不難發現主題偶有重複,經過12年,外界亦不時批評節目的主題欠新意,但李國強說重複在所難免,

只是要有一個點,去說服自己做這件事,例如某個主題之前聊過,這次有一個平日不上節目的嘉賓,因為要宣傳來到節目,可以聊這個話題,那個主題就會成立。

有些主題卻是刻意重複,當成一個系列來做,例如是職業相關的主題,

做了某個行業,觀眾反應很好,收視率不錯,可能隔一個月我馬上又做另一個行業,就會發展出一個主題系列。

添社會元素挽回收視

李國強的前任製作人陳彥銘(B2)做了5年多,外界評他最大貢獻是將節目年輕化;李國強在B2之前做過約100集的《康熙》製作人,去年中重新接手,正值節目收視率下滑的時候,

但也不差,就算與《康熙》以往去比是比較差,但跟其他節目比還是好的,後來收視率又回來了。

李國強重返節目,為節目加入更貼近社會大眾的元素,正如他提過的職業系列及婆媳育兒交流會等;近日的回顧系列請來節目的幕後人員,透露李國強「偏好」厚厚的劇本,即記錄所有來賓就當日主題可以說的所有故事,以確保內容夠精采豐富。

雖然題目有重複,大明星也不是常來,但一些其他節目都可能做的主題,落入《康熙》團隊又變得不一樣,「這節目本身就有它的獨特性。」那份獨特性是甚麼呢?

記者一想到的是蔡康永和小S連同後來加入的陳漢典,3名主持人間的默契和互動,後來在台灣期間,看到另一個節目的主題是團購,明星們分享他們的購物經驗,而《康熙》早前已做過相同題材,同時邀請不同「團購達人」,不單從買家角度討論,亦加入「開團」經驗的角度。

每周一蹺

創蹺人:《康熙來了》首位製作人王偉忠

創蹺日期:2004年

致勝關鍵:

  • 主持人蔡康永和小S以極端性格擦出火花
     
  • 內容多變、節奏明快
     
  • 有大明星「俾面」受訪

成效:

  • 成台灣最長壽訪談式綜藝節目
     
  • 長期高鋸有綫電視台綜藝節目收視首一兩位
     
  • 紅遍華人地區
     
  • 不少台灣藝人因此獲海外華人認識

(節錄)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425期(收費閲讀)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撰文 : iMoney智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