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前首相回憶錄問世 脫歐始作俑者卡梅倫透露內情

卡梅倫和夫人薩曼莎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卡梅倫和夫人薩曼莎在家也常談論國事

英國脫歐僵局變成亂局之際,「始作俑」者前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的回憶錄出版,亞馬遜網上書店預售階段即登上政治類書籍暢銷榜榜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受重創,歐元區債務危機警報不斷,中東阿拉伯之春政局動蕩,伊斯蘭極端組織ISIS甚囂塵上,歐洲遭遇難民危機,歐盟內部分歧加劇。

2010年,保守黨在連續三次大選失敗後大翻身,卡梅倫上台,保守黨和自民黨組建了70年來第一個聯合政府。

他在任的六年(2010-16)是英國政壇多事之秋,脫歐更是現代歷史上最具爭議的政治事件之一,影響波及全球而至今難以突破僵局。推動英國經濟復蘇,推行福利制度改革,同性婚姻合法化,蘇格蘭獨立公投, 這些近年來人們記憶中的大事,在卡梅倫的回憶錄裏都可以找到脈絡。

回憶錄書名 For the Record, 9月19日英國首發。

那是卡梅倫眼中的2010-16英國政壇紀實,還有他和全家住在唐寧街10號6年的生活點滴和感想。

英國脫歐佔了書的主要篇幅。卡梅倫在回憶錄中陳述了這件事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

熟悉英國政壇內外的人看完這本書發現,細節挺多,但要是指望在那裏找到可以用做人身攻擊或製造流言蜚語的素材,很可能會失望。

卡梅倫和他 的小木屋

圖像來源,Red Sky Shepherds Huts via PA Media

圖像加註文字,卡梅倫的回憶錄是在這個據稱價值2.5萬英鎊的花園小木屋裏完成的。

公投後的抑鬱和沮喪

2010年,43歲的卡梅倫入主唐寧街10號,成為英國二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削減赤字和緊縮財政是他任期內最主要、最艱難的兩個目標。

2015年,情況變了。那年保守黨的競選宣言中寫入了一個承諾,次年將就英國退出歐盟舉行全民公投。

卡梅倫是留歐派;在投票結果出來前一直深信英國脫不了歐。公投結果宣佈幾小時之後,他宣佈辭職。

發表辭職聲明時的冷靜從容,掩蓋了他的真實心理狀況。

卡梅倫回憶錄封面

圖像來源,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圖像加註文字,卡梅倫回憶錄 2019年9月19日在英國公開發行。

很顯然,前財相、保守黨同仁喬治·奧斯本很不客氣地訓斥過首相:「我早就告訴你別弄那個XX的什麼公投」。

卡梅倫在回憶錄中承認,公投結果對他打擊巨大,他陷入了「極度的抑鬱和沮喪」,而且心裏非常清楚,「有些人永遠不會原諒我」。

離開唐寧街之後,他非常低調,基本上處於公眾視線之外,對自己的兩名繼任 - 特蕾莎·梅(Theresa May)和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不加評論。

重新登台是在今年9月中旬。《泰晤士報》9月13日發表了卡梅倫回憶錄節選和作者專訪,話題涉及約翰遜、脫歐和脫歐公投。

這是3年來卡梅倫首次打破沉默,公開談論公投,以及自己任首相期間犯過的錯誤、後悔的事、不眠之夜、眼下英國政壇的亂局,談到牛津校友和曾經的好友戈夫,還有繼任特蕾莎·梅和鮑里斯·約翰遜。

2014年,時任首相卡梅倫和時任倫敦市長約翰遜乘地鐵去參加地方選舉競選活動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2014年,時任首相卡梅倫和時任倫敦市長約翰遜乘地鐵去參加地方選舉競選活動

卡梅倫和約翰遜是牛津大學校友,算是老熟人,同為保守黨成員,不過這麼多年來關係不是特別好,時有齟齬磕絆。

BBC政治事務記者海倫·凱特(Helen Catt)說,卡梅倫沉寂多年後重返媒體頭版,而且是在脫歐僵局如此緊張的時刻,意味深長,對約翰遜來說則可能是件壞事。

卡梅倫在回憶錄中斥責約翰遜在脫歐陣營扮演的角色,跟脫歐派同伴邁克爾·戈夫(Michael Gove) 兩人的作為「令人驚詫」。

他重申,當初決定舉行脫歐公投沒有錯,對現在的僵局和亂局則到「心痛」;如果再次公投有助於打破目前的僵局,那也不應該排除這種可能性。

「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到離開(歐盟)但還是朋友、鄰居和伙伴。我們能達到那個地步,但我希望能快進到那一刻,因為(現狀)令國家痛苦,看著也痛苦。」

談到現任首相約翰遜,卡梅倫「希望他成功」,但他的策略和計劃似乎有點南轅北轍。

卡梅倫認為不應該無協議脫歐,為此或許不該排除再次公投的可能性。

戈夫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卡梅倫曾在電話上直接讓教育大臣戈夫別再長篇大論地亂髮議論,專心做好本職工作。

很傷感情

在《泰晤士報》接受專訪時,卡梅倫談到脫歐這件事對他個人的打擊之一,是傷害了他和朋友的友情,包括為此跟大學時代就是好友的戈夫交惡。

約翰遜和戈夫都是保守黨要員,後來成了脫歐陣營的骨幹。

回憶錄中寫到,戈夫不但加入了脫歐陣營,還公開批判卡梅倫和他的權貴小圈子都屬於特權階層,不懂民間疾苦,這讓卡梅倫倍感錯愕、痛心;戈夫不但「背叛」了老朋友,也背棄了自己的價值觀。

卡梅倫說,他後來和戈夫也有過交談,但不多;跟同樣是牛津校友的約翰遜也有過一些交流,主要是發手機短信。

相比之下,與戈夫交談更不容易,因為「邁克爾跟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

至於特蕾莎·梅,卡梅倫不吝讚譽之辭,還透露有一段時間跟梅短信來往頻繁,吐苦水和傾聽 -- 千辛萬苦談成個協議草案,結果被強硬分子投票否決,真的令人「抓狂、憤怒」,很多共同語言。

卡梅倫打網球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卡梅倫的批評者認為保守黨和政壇高層精英與普通民眾隔離,與社會脫節,是英國陷入今天這種政治僵局亂局的根本原因之一。

對還是錯?

卡梅倫回憶錄部分節選內容和他跟《泰晤士報》的獨家專訪發表後招致不少批評。

《衛報》在「卡梅倫回憶錄揭示的真正失敗之處」大標題下發表了部分讀者來信。

人們批評保守黨的緊縮財政政策、權貴階層與社會和民眾脫節嚴重、脫歐公投決定完全錯誤,卡梅倫作為首相在脫歐問題上的失策。

利茲讀者派伊認為,卡梅倫的敗筆是對自己的職責理解錯誤。作為首相他應該就英國的歐盟成員資格對英國的利弊做出評估,而不是就脫歐舉行全民公投。顯然卡梅倫認為留在歐盟對英國有利。而舉行公投就等於把保守黨眼中的選民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他忘了首相的職責是組建政府為國家和民眾的利益服務。他錯在這裏。

另一位讀者認為卡梅倫錯在誤判形式,盲目樂觀,事先既沒有做好留歐宣傳,也沒有做最壞打算,一廂情願地認為事情會按自己的願望發展。

卡梅倫說,脫歐公投是「必須的」和「無可避免的」,有讀者指出這裏概念模糊,到底是對保守黨還是對國家利益來說如此?在卡梅倫和代表特權階層、權力頂層的人看來,兩者也許就是同一回事?

類似這種基於階級對立的觀點較普遍,多年來一直貫穿英國政治生活和政策辯論。

伊頓公學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因為吸大麻,卡梅倫差點被伊頓公學開除

其他逸事

除了脫歐的曲折和恩怨,卡梅倫回憶錄還透露了不少鮮為人知的事,解開了一些早年人們心裏的疑惑。

為什麼卡梅倫出生貴族卻多年不參加貴族的傳統活動 - 打獵?為什麼後來又跟工黨領袖科爾賓一起舉起了獵槍?

他家有宜家(IKEA)家具,還是副首相克萊格幫他一起組裝的。

在首相鄉間別墅一次同僚家庭友誼足球賽時,約翰遜在場上誤傷了自己的孩子。

  • 在伊頓公學上學時曾偷吸大麻

卡梅倫坦陳,他16歲那年曾和兩個朋友偷偷划船到泰晤士河中間一個小島上吸大麻,在島上「飄飄欲仙」地度過一個下午。

後拉來被叫到校長辦公室,他又對安德森校長撒謊,說自己在學校只吸過一次毒,然後為了自圓其說不得不把「謊話編得越來越複雜」。

他差一點因此被開除,最後受到的懲罰是不許出校門一周,並罰款20英鎊。

David Cameron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 跟妻子討論同性婚姻問題

卡梅倫說,推動同性婚姻合法是他最感自豪的政績之一。而這主要應該歸功於妻子薩曼莎;是她說服了自己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

他在回憶錄中透露,他一度囿於瑣細而無視大局 - 人們應該能夠跟「自己愛的人」結婚。是妻子幫他意識到這一點,不再鑽牛角尖。

  • 當著女王的面爆粗口

卡梅倫小時候上的是貴族學校,在伯克郡Heatherdown Preparatory School。在那裏他第一次見到女王,卻在無意間說了髒話。

那是一次聖誕聖詩禮拜,他在誦經台上讀聖經,結尾忘了說「感謝上帝」,當時就意識到這個錯誤,下意識地脫口而出爆了個粗口Oh, shit!

卡梅倫和梅

圖像來源,PA Media

圖像加註文字,特蕾莎·梅曾在卡梅倫內閣擔任內政大臣。據信她接任首相曾得到卡梅倫私下支持。
  • 為什麼不讓戈夫教育大臣

卡梅倫一直跟戈夫稱兄道弟,說戈夫在大學裏是個「充滿熱情和魅力的奇人」。

但是,做為教育大臣,戈夫喜歡長篇大論地說教,且自我陶醉,話題也是海闊天空,從伊斯蘭極端主義到經濟學,無所不包。卡梅倫在書中透露,戈夫經常性地超越職責範圍口無遮攔,影響很不好。

以至於他有一次跟戈夫通電話,直接告訴戈夫,「把教育部管好就行了,別再對世間萬物評頭論足。」

卡梅倫和約翰遜

圖像來源,PA Media

圖像加註文字,2011年, 卡梅倫和時任倫敦市長約翰遜凖備在網球場上比試一番
  • 網球隊比賽不讓自己上場

卡梅倫在牛津大學讀書的時候曾經當過網球隊隊長。當時他的領導才能就初露端倪。

一件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他必須做一個艱難的決定,不讓一名重要隊員上場。這個隊員就是他本人。

「事實上我的隊友們水平都比我高得多,我往往不得不把自己留在場外。」

後來的事實證明,水平不及隊友絲毫無損卡梅倫對網球的熱愛。他是溫布爾登貴賓席上的常客,也不時跟副首相克萊格來一場友誼賽,2011年還跟約翰遜較量過球藝。

David Cameron resigns on 24 June 2016

圖像來源,Reuters

  • 公投結果揭曉前後

脫歐公投揭曉前夕,卡梅倫耳朵裏灌滿了留歐票佔多數的保證,開始籌劃內閣改組,大臣任免事宜。他凖備讓約翰遜當國防大臣。

第二天起來,世道變了。他曾發誓不管公投結果如何,都會堅守崗位,那天早上食言了。

公投結果公布幾個小時之後,卡梅倫宣佈辭職。

他在回憶錄裏寫道,自己和妻子「非常冷靜」地做好了打開唐寧街10號大門去面對記者和鏡頭的凖備。

實際上,薩曼莎當時情緒太不穩定,幾乎無法自持,結果喝了杯杜松子酒才定了神,鼓起了勇氣。那是早上8點10分。

那天上午,他們的兒子埃爾文原本要在學校參加一個關於人權的劇目表演,在其中飾演當首相的父親。

據卡梅倫回憶錄的記述,埃爾文那天跟老師說,為了父親,他要照常參加演出;「他的表演讓觀眾席上的家長們熱淚盈眶,」卡梅倫寫道。

埃爾文作為首相的兒子什麼感受?書裏有一個細節:他說,別人來跟我交朋友,跟我說話,就因為我是首相的兒子。

卡梅倫夫婦有一個兒子幾年前因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不治身亡,全家悲慟之情在書中讀來令人心裏切切。

哦,還有,卡梅倫辭職後,約翰遜給他發了個手機短信,說卡梅倫當首相6年,「我絶不會幹那麼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