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大家多半都知道《雅量》的哏,也能夠在別人提到的時候接上兩句——但《雅量》並不能交給學生該學的雅量,它所能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恐怕比正面啟發還要多。但這篇文章卻顯現了台灣國文課本編選的問題:有些不合時宜的東西,早該淘汰掉了。

(責任編輯:林芮緹)

9099683922_d16ef48cce_z

文/朱宥勳(作家、《秘密讀者》編輯委員)

就在這兩天,某一出版社將作家宋晶宜的散文結集成冊,其中一本就定名為《雅量》。

現今50歲以下的台灣人,對於《雅量》這篇文章想必不會陌生,因為它已經 連續入選各版本的國中國文課本2、30年了。這篇文章慎而重之地,以一種頗為愚蠢的方式來描述一件單薄無聊的道理,雖然文章本身很差,卻差得很有喜感,因 此深植於好幾代台灣人的記憶裡。

只要提起「綠豆糕」、「棋盤」、「稿紙」這幾個關鍵字,大部分的人都能很順地接出「大食客」或「哄堂大笑」之類的哏。

這樣的跨世代默契,雖然有時候還蠻溫馨的,但其實反映了國文課本編選上的重大問題。理論上,國文課本應該提供的是水準較高,值得學生學習的「範文」;或至少 具有某種特質,適合該一年段心理狀態的文本。

《雅量》之選入課本,很顯然不是因為前者,因為不管是在文學讀者、還是在學術研究裡,宋晶宜的作品都很顯然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其文字粗淺平板,沒有藝術價值也沒有任何思想性和議題性可言,就像是從「作文大全」裡面抄出來的幼稚文字。而從課本長年將它放在國中第一冊的前幾課來看,編者的著眼點可能是後者:他們認為,有必要在學生進入另外一個學習階段時,教導他們「雅量」的重要。

這想法或許立意良善,但睽諸《雅量》原文,它所能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恐怕比正面啟發還要多。跳過前面難笑的笑話,我們可以倒過來看,文章的最後一句是:「為了減少摩擦,增進和諧,我們必須努力培養雅量。」這思路,是來自中國傳統的「以和為貴」——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和稀泥」或「鄉愿」——不是公民社會應該培養的「那種雅量」。

我們更需要培養的,不是不提出批評、害怕摩擦、追求和諧的「雅量」,而是讓學生知道,公民社會的意見是多元的,本來就會有批評、有摩擦、不和諧,我們真正需要的「雅量」是面對批評、處理摩擦、接受不和諧,而不是要求大家把個人意見藏起來。

而在國文課本當中,選入了主張「你聽你的鳥鳴,他看他的日出,彼此都會有等量的美的感受」的《雅量》,也簡直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樣的論調,是美學上的 「相對主義」,認為「美感是很主觀的,無法比較出優劣」。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如果真是如此,則憑什麼去說一篇文章比另外一篇文章,在文學上更有價值?我們若能接受宋晶宜的論點,則隨時可以問:為什麼課本選的是李白、蘇東坡、余光中,而不是選任意一名學生的文章呢?反正「彼此都會有等量的美的感受」啊。

這也就難怪許多學生看不起國文科了,因為這一學科初次在他人生中亮相,就給了他「鄉愿」和「標準不一」的混亂訊號呀。國文課本裡面的現代文學比例已經夠少了,也是時候參考比較新的文學研究成果,把一些過時的文章清理掉了吧。

(本文原刊登於《蘋果日報論壇》,經原作者朱宥勳授權Buzzorange刊登轉載,並同意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蘋果日報論壇》原文標題為〈朱宥勳:《雅量》教不會我們需要的雅量〉。首圖來源:Dosuper dessert,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