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赋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河东赋

西汉扬雄赋作
《河东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创作的一篇赋,是作者“四大赋”之一。此赋先写赴祭的壮观,再叙汉成帝的游历,最后才通过夸赞大汉圣皇丰功伟业而勉励汉成帝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向唐尧虞舜学习。全赋虽较短,但与“四大赋”其余三赋一样用意曲折而铺陈委婉。
作品名称
河东赋
作    者
杨雄
创作年代
西汉
出    处
《汉书》
作品体裁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河东赋
其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阴1。既祭,行游介山2,回安邑3,顾龙门4,览盐池5,登历观6,陟西岳以望八荒,迹殷周之虚,眇然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罔,还,上《河东赋》以劝,其辞曰:
伊年暮春,将瘗后土7,礼灵祇,谒汾阴于东郊,因兹以勒崇垂鸿,发祥隤祉,饮若神明者,盛哉铄8乎,越不可载已!
于是命群臣,齐法服,整灵舆,乃抚翠凤之驾,六先景之乘9,掉奔星之流旃10,彏天狼之威弧11。张燿日之玄旄,扬左纛,被云旓12。奋电鞭13,骖雷辎14,鸣洪钟,建五旗15。羲和司日16,颜伦奉舆17,风发飙拂,神腾鬼趡18;千乘霆乱,万骑屈桥19,嘻嘻旭旭20,天地稠㟼。簸丘跳峦,涌渭跃泾。秦神下詟21,跖魂负沴22;河灵矍踢23,爪华蹈襄24。遂臻阴宫,穆穆肃肃,蹲蹲如也。灵祇既乡,五位时叙25,絪缊玄黄,将绍厥后。
于是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乎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26,勤大禹于龙门,洒沈灾于豁渎兮27,播九河于东濒28。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以经营。乐往昔之遗风兮,喜虞氏之所耕。瞰帝唐之嵩高兮,眽隆周之大宁29。汩低回而不能去兮,行睨垓下与彭城30。濊南巢之坎坷兮31,易豳岐32之夷平。乘翠龙而超河兮,陟西岳之峣崝。云霏霏而来迎兮,泽渗漓而下降,郁萧条其幽蔼兮,滃泛沛以丰隆。叱风伯于南北兮,呵雨师于西东,参天地而独立兮,廓汤汤其亡双。
遵逝乎归来,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建乾坤之贞兆兮33,将悉总之以群龙。丽钩芒与骖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融。敦众神使式道兮,奋六经以摅颂。逾于穆之缉熙兮34,过《清庙》之雝雝;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既发轫于平盈兮,谁谓路远而不能从?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1. 1.
    汾(fén)阴:在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
  2. 2.
    介山:在汾阴东北,即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的孤山。
  3. 3.
    回:绕过。安邑:在山西省今夏县西北,,
  4. 4.
    龙门:山名。在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省河津市间的黄河上。
  5. 5.
    盐池:在山西省今夏县南。
  6. 6.
    历观:历山,在今山西省运城市。
  7. 7.
    瘗(yì):埋物祭地。
  8. 8.
    铄(shuò):美也。
  9. 9.
    先景之乘:跑在影子前的车。
  10. 10.
    旃(zhān):古代一种赤色曲柄的旗。
  11. 11.
    彏(jué)天狼之威弧:天狼,星名。弧,即弧矢星官名,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其中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故有此名。
  12. 12.
    云旓(shāo):绣着云纹的飘带。旓,旌旗上的飘带。
  13. 13.
    奋电鞭:扬起闪电一般的鞭子。。
  14. 14.
    骖(cān)雷辎(zī):以三匹马拉着有帷盖的大车。辎,有帷盖、可载重的车。
  15. 15.
    五旗:五色之旗。
  16. 16.
    羲和:羲氏、和氏,传说是唐虞时掌管天地四时之官。
  17. 17.
    颜伦:古代善御者。
  18. 18.
    趡(cuǐ):奔跑。
  19. 19.
    屈(jué)桥:形容壮捷,昂首前进。
  20. 20.
    嘻嘻旭旭:形容自得。
  21. 21.
    秦神:传说秦文公时有个怪物化入丰水,被称为神。
  22. 22.
    跖(zhí)魂负沴(lì):魂跳出水中,躲在水边的高地旁。跖,跳跃。沴,原指水流不畅,引申为阻挡水的高地。
  23. 23.
    河灵:河神。矍(jué)踢:形容受到惊动。
  24. 24.
    爪:古“掌”字。华:华山。襄:襄山,《汉书》作“衰”,但“蹈襄”与“矍踢”协韵,所以“衰”字不确。
  25. 25.
    五位:五方之神。
  26. 26.
    文公: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27. 27.
    沈灾:洪水。渎(dú):江、河、淮、济四渎。
  28. 28.
    九河:古人将黄河自孟津以下分为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九道。
  29. 29.
    眽(mò):视。
  30. 30.
    垓(gāi)下:项羽失败处,在今安徽省灵璧市东南。彭城:项羽之都,今江苏省徐州市。
  31. 31.
    南巢:汤放逐桀之处。
  32. 32.
    豳(bīn):邑名,在今陕西省彬县东北。岐(qí):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
  33. 33.
    乾坤:《周易》中的两卦名。
  34. 34.
    缉熙:光明。 [2-3]

白话译文

汉成帝元延二年农历三月,皇上准备祭地神,于是率领群臣渡过黄河,奔赴汾阴县。祭祀完毕后,一路上游历了介山,绕过安邑县,瞻望龙门山,游览了盐池,登上了历山。当登上了历山,就可以看到八方荒远之地,寻觅到殷、周的遗址,自然就追思昔时唐尧、虞舜的风尚。而扬雄以为与其仰慕古时的善美风俗,不如自己去建立一种好的风尚,于是回来后就向皇上进献《河东赋》以为讽劝,这篇赋的文辞是:
这一年的农历三月,将要祭地神,祈求神赐福苍生,就赴京师长安之东的汾阴县去朝拜,借此机会留下一件大的功业和不朽的名声,创造祥和的环境,让神降下福泽,而这项活动中敬顺神明之事十分盛美,无法全部记载下来。
当时皇上命令众臣统一穿戴礼法规定的服饰,准备好天子的车辆,就乘着以翠羽装饰的凤形车,那是用六匹马拉着的非常迅疾的车,挥动着绘有流星的曲柄旗,还有绘有天狼星、弧星的旗帜。张开泛着阳光的黑旗,皇车左边作装饰的彝牛尾或雉尾随风荡起,旌旗下边绣着云纹的飘带也飞舞起来。扬起闪电一般的鞭子,以三匹马拉着有帷盖的大车。敲响大钟,扛起五色旗。让羲和为天子驾车,让颜伦侍奉于车右。车像旋风一般驰过,如神鬼一般来去无踪。成千辆车子如雷鸣般轰隆隆奔驶,上万匹马昂首前进,尽管骑手们都怡然自得,然而已被震得天摇地动,简直要使丘山动荡,泾渭之水沸扬。使传说中的秦神恐惧起来,魂跳出水中,躲在水边的高地旁,河神受到惊动,一掌搭着华山,一足踩着襄山,就这样到达汾阴的行宫。当时四周静谧,众人恭恭敬敬,行步稳重。当神灵享受了祭献,五方之神都在相应的位置,这时显现出一股阴阳协和的天地之气。
这时天子缓缓步行,四处游览,悠然自得,观看介山。于是就嗟叹晋文公奖赏功臣而怜悯介子推,又觉得大禹治水时凿通龙门山十分辛勤,他疏通河道,分流洪水,把分散的黄河九道的水都引到东海之滨。接着登上历山向远处嘹望,姑且漫游往来。很高兴地看到古代留下的好风尚,在这虞舜耕作过的地方游玩。再远望唐尧的高大形象,并注视昌盛的周王朝所出现的太平岁月。真是越向前越留恋而舍不得离去,又斜视项羽兵败的垓下与他曾建都的彭城。看到了夏桀的流放地南巢荒芜而坎坷不平,也高兴地看到周王朝的发祥地豳地与岐山十分平坦。乘着翠龙马而过了黄河,登上了高峻的华山。云朵涌起而来相迎,雨露淅淅沥沥地向下降,云层聚集,四周寂寞清泠,幽暗不明,云神布起了浓厚的乌云。在此呵叱风神向南向北,还吆喝雨神向东向西,皇上与天地三者相等而独立于世,在这空阔旷大中是独一无二的。
沿着前人走过的路归来,再包容整个中华民族史中的汉王朝,那么前人又哪里够得上与汉王朝比功业。从“乾”、“坤”二卦得吉兆,亦获得“乾”的六爻全部吉兆。让东方之神与西方之神并驾拉车,让玄冥与祝融也陪着拉车。勉励众神领先开路,发扬六经的精义,用以颂扬帝业的伟大。汉王朝的功德已超过了昌盛的周王朝,超越了五帝在远古年代的业绩,追随着上古三皇的崇高功绩。既然我们已经在这平坦的道路上启动车子,有谁说路远而不能跟上? [4]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的夏历三月,汉成帝又到汾阴后土祠祭地,扬雄随行。回宫途中一路游览,履殷周遗迹,思尧舜风范。扬雄认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于是在回宫后作此赋献上,以达心意。 [5]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文学赏析

此赋篇幅虽短而结构极有层次,正文前的序曲为叙述而用长短自如的散体,委婉地指出了汉成帝到汾阴的目的。正文则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天子帅群臣,仪队威盛而庞大,前往汾阴宫,极尽夸张之能事,显出大汉天子之威灵,以描写带出叙述,其句法本自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而尤为谐整,读之如见一路逶迤情状。第二、三部分为抒情而借用骚体,颇有一唱三叹之致。其中,第二部分写汉天子浮游周览,役使群神,观览古圣帝王的遗迹而发为嗟叹,而“簸丘跳峦,涌渭跃泾。秦神下詟,跖魂负沴;河灵矍踢,爪华蹈襄”数句铸词奇崛,遂成模式,时地人物,无施不可。第三部分就汉天子归来,极力赞颂汉德广大,以为前古未有,尧舜禹汤周皆不在话下,直可追蹑三皇,希踪五帝,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汉代的隆盛和士大夫的自豪与信心。
全赋变飘缈沉郁为欣然欢快,以喜悦之情怀古,已非汉成帝出行和祭祀前后的壮观场面的直接再现,显示了远古帝王的行为及其治理下层的社会局面,而又无形中虚化了成帝的心境,通过艺术手法表现了汉成帝对唐尧、虞舜风习的向往,勉励汉成帝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向唐尧虞舜学习。 [6-7]

名家点评

明·凌稚隆:雄意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盖望帝之自兴至治,以臻帝皇也。“轶五帝”“蹑三皇”四句,正以此意讽帝云。(《汉书评林》) [8]
明·屠隆:雄意“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盖望帝之自兴至治,以臻帝皇也。 “轶五帝”、“蹑三皇”四句正以此意风(讽)帝。(《古文辞类纂评注》) [3]
清·姚鼐:《上林》之末有“游乎六艺之囿”及“翱翔书圃”之语,此文法之借行游为喻,言以天道为车马,以《六经》为容,行乎帝王之途,何必巡历山川以为观览乎?(《古文辞类纂评注》) [3]
近现代语言文字学家骆鸿凯:《河东》、《羽猎》并法《上林》,而讽谏之意益切,此则变古之深心,不仅以描摹声貌为能也。(《古文辞类纂评注》) [3]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汉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太中大夫。一生悉心著述,以辞赋闻名,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曾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对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等。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