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圖看懂中國經濟》:只進不出的外匯管制,中美貨幣戰爭才正要揭開序幕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用地圖看懂中國經濟》:只進不出的外匯管制,中美貨幣戰爭才正要揭開序幕

《用地圖看懂中國經濟》:只進不出的外匯管制,中美貨幣戰爭才正要揭開序幕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金融衍生商品會被開發出來,但在凡事求穩的中國經濟制度體系中,首要考量還是著重經濟與社會之間的平衡穩定。

文:張昱謙

中國新運動——全民來買股

隨著金融行業的發展,大型公司都需要流通的籌資管道以及風險分攤,股票市場的形成是必然的,但股票市場的成立,在中國早期的政治環境底下,曾引發過很大爭論。

1990年,中國在上海以及深圳成立了證券交易所,並在鄭州與大連成立商品期貨交易所,當時鄧小平更在南巡談話中談到股票期貨市場的成立,希望大家要有試驗的精神,不必對這一類金融發展感到害怕,並且強調如果金融市場制度不適合社會主義發展,可以隨時取消。

而事實證明,今日股票期貨市場已經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國股市發展非常繁榮,若以單日平均成交額來看,上海與深圳兩大交易所平均成交金額約為1.8兆新台幣,是台灣股票市場的18倍大,更略強於美國股票市場,為世界首位。

兩種中國股票市場

不包含香港,中國目前上海與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的商品項目和台灣一樣,主要辦理證券、基金、債券、權證等業務。其中證券市場發展出「上證指數」以及「深圳成指」。但因為避免外資進入中國股市進行購併,尤其是保護國有企業的股份,所以在主要指數之外,還發展出A、B兩種主要股票指數。

A股又稱「人民幣普通股票」,只要是中國境內合格的法人和自然人都可以參與,但如果外資想要買賣A股股票,必須要先取得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資格。這種情況並非中國獨有,在台灣股市也是一樣,目的是為了監控外資匯兌和購買方向。

B股又稱「人民幣特種股票」,特色就是不分境內或境外資格,並且以外幣進行交易。上海B股以美元計價,深圳B股則以港幣交易。因為B股主要吸引外國投資人參與,因此能在B股上市的股票種類較少,且必須經過中國政府特別批准,所以相形之下,A股指數仍是主要參考指標。且因為成交量多集中在A股,所以A股的起伏也比B股更大。

除了A、B兩種股票之外,在香港交易所,還有一種H股也跟中國股市有極大關係。

滑動1
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提供

H股以恆生中國企業指數為代表,又稱「國企股」。能夠進入H股的公司必須是在中國註冊,但在香港上市之中資企業,其主要大股東多為國有企業或部門。因為H股設在香港,和國際資金接軌的程度比較高,因此成為許多中國傳統產業的最愛。

企業除了依照自身的需求以及資格,可以自由地在中、港兩地掛牌買賣股票之外,中國近年來有許多大型的科技類股也開始發行ADR(美國預托證券)赴海外掛牌上市。為了輔導新創事業,各大交易所也另外成立類似台灣櫃買中心或興櫃市場的交易平台,將股票分為「主板」、「中小板」、「創業板」。

深圳交易所為此三種平台分別成立指數,提供投資人觀察,因此,創業板指數也成為時下最流行、最夯的討論話題,雖然它的投資風險很高,但下一個螞蟻金融或阿里巴巴,隨時有可能在此誕生!

中國的期貨市場以商品為主

期貨是高度槓桿的金融交易,意思是以借貸資金進行投資,以期望獲得高於資金成本的報酬率。看似投機,但最初的設計目的就是在降低大宗貨物商品的供應風險,避免天災人禍造成供給或需求者的損失。

期貨的發展對於原物料經濟有著極大貢獻。中國在90年代成立了大連和鄭州商品期貨交易所,兩者皆以農產品為交易重點,配以少數的煤、鐵等原物料商品,後來在1999年成立上海期貨交易所,以工業原料交易為主,例如銅、鋁、橡膠、黃金、石油等等。

2009年,天津市政府成立渤海商品期貨交易所,這是中國第一個省級單位成立的期貨交易平台,除了為當地政府帶來財政稅收之外,渤海商品期貨交易成立的最重要目的,在於想將天津建造成北方國際貿易中心,成為石油化工、煤炭、鋼材、棉花、糧食等大型商品交易市場。

商品期貨交易提供了中國企業強而有力的風險趨避操作,也因為中國企業蓬勃的發展,根據美國期貨協會(FIA)的統計,中國農產品期貨交易合約量已於2011年達到全球58%,2014年更達到接近70%,雖然2017年下滑到2011年的水準,但一直與美國芝加哥農產品期貨交易,位居全球第一、二名。

金融期貨交易是高度投機的商品,中國政府遲至2006年才於上海成立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自此開始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開發和交易。雖然相當保守,但相較台灣也是股票交易走了20個年頭後才開始逐漸發展金融期貨,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擔心不成熟的金融知識和交易工具,導致貪婪過度,就像大約10年前有一波搶買黃金的熱潮一樣,造成股價大幅動盪,波及社會治安和金融秩序。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成立至今(2018)剛好12年,但所發行的商品項目仍然相當保守,總計有「滬深三○○指數」、「上證指數」、「中證指數」三檔指數期貨,另外還有「五年期公債期貨」及「十年期公債期貨」,共5種商品。

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金融衍生商品會被開發出來,但在凡事求穩的中國經濟制度體系中,首要考量還是著重經濟與社會之間的平衡穩定。

只許進,不許出的外匯管制手段

中國高度經濟成長,逐步累積外匯。至2017年底仍擁有將近3兆美元的外匯存底,但隨著十二五計畫開始「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的政策,加深外匯存底與國內經濟的糾葛,變成複雜難解的金融問題。

2014年中,中國外匯存底來到歷史最高點3.99兆美元,相當於台灣外匯存底的11倍之多,也是全球第一大外匯存底國。但外匯存底主要是貨幣負債準備,再加上部分政府的海外資產,換言之,進入中國投資的資金,無論賺賠,都會隨時有換回原本幣別的需求,這些兌換都需要由外匯存底來支應。如果沒有足夠的外匯,就有可能像1997年的泰銖一樣,因為遭到突兀其來的金融禿鷹投機攻擊,大幅貶值,導致金融風暴。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加上2010年歐債危機,全球經濟歷經了長達7年的寒冬期,不僅原物料價格大跌,全球貿易也大幅度降溫。中國在這波漫長的「寒流」中,經濟成長下滑導致產能過剩的問題一一浮現,不分內外資,都開始有了離開的想法,這是人之常情。

以當時中國的外匯存底能量,要應付這些離開者的需求,顯然不是問題,但真正關鍵在於若放任完全不管,可能造成類似銀行擠兌的惡性循環。

中國在2000年之後的經濟成長多依賴投資,如果此時投資的資金撤出,經濟成長的衰退狀況可能會遠比想像中更嚴重。此外,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等經貿策略,該政策將會需要龐大的資本流出。最後,基於政治考量,習近平於上任後不斷向貪腐宣戰,為了避免貪汙洗錢問題逍遙法外,中國生起加重管制外匯的念頭。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美國升息訊號。因為根據利率平價理論,美國升息將引導大量資金回流美國市場。因此自2015年至今,中國外匯管制手段隨著美國升息日益加重,例如2017年起,個人換匯需填寫「換匯申請書」,並嚴禁個人境外買股、買樓及購買保險商品,違者3年內不得換匯,或面臨罰款刑責,此外,個人換匯金額從一年20萬人民幣大幅降至5萬人民幣,外資企業也因為中國縮緊企業海外投資的規定,導致獲利無法匯回海外母公司。

外匯管制其實全世界都時有所聞,差別只在於程度不同,而中國近幾年嚴格的貨幣管制,特別又在人民幣進入SDR的同時進行,令世界各國不解,信任度大打折扣。當時美國總統川普甫上任不久,也因此批評中國人民幣受政府操控太深,違反國際協議。

自2015年管制開始,中國外匯存底從原本3.99兆美元,在兩年內迅速降至2.99兆美元,直到2017年1月才開始稍微回升。然而中國政府至今對於外匯管制仍不敢大意。

也有此一說,外匯存底是美元的俘虜,中國想要富強,必須擺脫受美元控制的貨幣體系。以此看來,未來中國和美國的貨幣戰爭,才正開始揭開序幕。

相關書摘 ▶《用地圖看懂中國經濟》:中國電子製造業正威脅南韓世界龍頭寶座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用地圖看懂中國經濟》,商周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張昱謙

從經濟地理的獨特視角,深入理解中國經濟的情勢與未來!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不僅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更牽動世界局勢的變化。
全面解析這個「大到不能倒」的中國經濟!

  • 中國經濟到底會不會泡沫化?內需市場是否能夠繼續支持經濟發展?
  • 獨特的金融市場制度究竟有多麼特別?對於海外投資者而言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 當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大城市被徹底開發之後,下一批「新一線城市」究竟在哪裡?
  • 平均薪資提高,勞力密集的製造業逐漸失色,誰是中國的下一個明星產業?
  • 中國的網紅、直播經濟是如何成形的?其中的產業結構鏈又是如何組成?
  • 汙染伴隨發展而來,全面剖析中國的各種汙染狀況與其經濟效應!
  • 亞投行究竟是怎樣的組織,與「一帶一路」關係如何?它將如何改變亞太地區的經濟情勢?
  • 美中貿易大戰一觸即發,是中國經略海外的前哨戰還是終結?其成敗將帶來何種影響?

想要真正理解中國經濟,必須從它獨特的政治與經濟發展計畫、特殊的金融市場與地域環境差異等方向展開認識,才能深入理解這個國家的現況與未來。

本書蒐集台灣讀者最迫切關心與不可不知的中國經濟議題,從回顧歷史,解析經濟計畫開始,
帶領你深入中國內部,了解數值的意義與不同產業、環境的現況,
透過一目了然的地圖與圖表,搭配深入淺出的文字,讓讀者能輕鬆上手,徹底讀懂。

getImage
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