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 菩提心次第*-淺釋(下)-*釋日常*法師@ 諸緣來去何增減?笑擁斜陽照海天。。。|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1-17 14:13:19| 人氣2,55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 菩提心次第*-淺釋(下)-*釋日常*法師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 菩提心次第*-淺釋(下)-*釋日常*法師  

今初第二如次正修分三:

①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②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③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初中分二:①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② 正發此心。

初中分二:①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②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

此復有二,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若此亦平,次當遍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又於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

《修次中篇》云:「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種易於增廣,故心相續以慈薰習,次應修悲。」所說慈者,謂於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又此所說由修等捨,息滅貪瞋不平惡澀,如調善田。次以見為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為切要。

此中有三,初修母者。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於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如〈本地分〉引經說云:「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餘尊重,若等尊重。」

此復非僅昔曾為母,於未來世亦當為母,無有邊際。如是思惟,於為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此若未生,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二修念恩者。修習一切有情是母之後,若先緣於現世母修速疾易生。如博朵瓦所許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顯,次多思惟非唯現在,即從無始生死以來,此為我母過諸數量。如是此母為母之時,一切損害悉皆救護,一切利樂悉皆成辦。特於今世先於胎藏恆久保持,次產生已黃毛疏裡,附以暖體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又饑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

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與。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寧肯自死,較其子病寧肯自病,較其子苦寧肯自苦,出於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於此道理應專思惟。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虛言真實生者,次於父等諸餘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

次於中人知母而修,若能於此生如親心,則於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若於怨敵起同母心,次於十方一切有情,知母為先,漸廣修習。三修報恩者。如是唯除轉生死故不能相識,而實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無所依怙,捨而不慮自脫生死,薄無慚愧何甚於此!

如《弟子書》云:「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沉沒大水中,易生不識而棄捨,自脫無愧何過此。」故若棄捨如是有恩,於下等人且不應理,況與我法豈能隨順。如是思已,取報恩擔,即前書云:「嬰兒始產全無能,飲誰慈力授乳酪,依慈多勞此諸母,雖最下等誰樂捨。」又云:「由得誰腹而安住,由誰悲慎而取此,此母煩惱苦無依,最下眾生孰樂捨。」

《無邊功德讚》云:「有情無明盲,意樂衰損慧,為父子承事,慈悲饒益我。棄此獨解脫,非是我之法,故汝發願度,無怙諸眾生。」若爾如何報其恩耶?生死富樂母自能得,然彼一切無不欺誑;故我往昔於由煩惱魔力所傷,如於重傷注硝鹽等,於性苦上更令發生種種大苦。慈心饒益,應將彼等安立解脫涅槃之樂而報其恩。

《中觀心論》云:「又由煩惱魔,傷害已成瘡,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若有於餘生,慈敬及恩益,欲報其恩惠,除涅槃何有?」不報恩擔,重於大海及須彌擔,若能報恩,即是智者稱讚之處。

如《龍王鼓音頌》云:「大海及須彌,地等非我擔,若不知報恩,即是我重擔。若人心不掉,報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壞,智者極讚此。」總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復無引導,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險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復望於誰?若子不應從其險怖救度其母,又應誰救?故應從此而救度之。如是若見為母眾生,由煩惱魔擾亂其心,自心無主而成狂亂。

又離慧眼觀增上生、決定勝道;又無真實善友引導,一一剎那造作惡行,如步蹎蹶。總於生死,別於惡趣奔馳懸險,母當望子,子應濟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

《集學論》云:「煩惱狂癡盲,於多懸險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恆憂事,眾生苦皆同。」此說如是觀已,不應於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希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第二正發此心分三。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遇安樂,惟願令其獲得安樂,我應令其遇諸安樂。勝利者,《三摩地王經》云:「遍於無邊俱胝剎,盡其無量眾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此說較以廣大財物,於究竟田常時供養,其福尤大。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云:「於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苾芻入滅定樂。設於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

《寶鬘論》云:「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愛,彼等恆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為最勝等,故雖難生然須勵力。

《集學論》說,當一切心思惟《金光明》中,開示修習慈悲偈文,下至語中讀誦而修。其文為「以此金光勝鼓音,於三千世界中,惡趣諸苦閻羅苦,匱乏苦苦願息滅」等。

修慈次第先於親修,次於中庸,次於怨修,其次遍於一切有情如次修習。修習道理,如於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於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二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三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離此苦,願其捨離,我當令離。修習漸次先於親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若於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

如是於其等捨、慈、悲別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華戒論師隨順《阿毘達磨經》說,此極扼要。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若於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淨生故。修習道理,當思為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此復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易於生起。

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此乃略說,廣則應如〈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彊心力應當修學。此較諸聲聞現證究竟苦諦,以厭患心所見諸苦,菩薩修悲思苦眾多,若無量門思惟無樂苦惱道理,慈悲亦多。

若恆思惟則能發生猛利堅固,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教典所說,力極微弱。此如前說趣大乘門是發心理,及以大悲為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證悟。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修餘事時皆如是知。其悲生量者。

《修次初篇》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為心量,若於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為圓滿大悲體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

又彼論插敘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慈。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為如是。

《攝大乘論》亦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三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善修習,追求餘事勵力欲想超邁多級,了知大乘扼要觀之,實可笑處。

多經宣說諸勝佛子,於多劫中尚須執為修持中心而正修學,況諸唯能了知名者。又此非說不修餘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為教授中心修習。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為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

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於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然為成就此法器故,於先亦須修眾多心,謂思惟勝利、七支歸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令道昇進名亦弗存。

此於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宣說二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第三修增上意樂者。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作是思:「噫!此諸有情,可愛悅意如是乏樂,眾苦逼惱,云何能令得諸安樂,解脫眾苦?」便能荷負度此重擔,下至語言亦當修心。

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說者,僅生慈悲與樂離苦,猶非滿足,是為顯示須有慈悲,能引是心,我為有情成辦利樂。又此非唯於正修時,即修完後,一切威儀皆能憶念,相續修習增長尤大。

《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於一切威儀之中,於一切時一切有情,皆當修習。」悲是一例,隨修何等所緣行相,一切皆同。如大德月大論師云:「心樹自從無始時,煩惱苦汁所潤滋,不能改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謂如極苦大樹,以一、二滴糖汁澆灌不能令甜;如是無始煩惱苦味,薰心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是故應須相續修習。第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者。

由如前說次第所致,便見利他定須菩提,起欲得心,然僅有此猶非滿足。如歸依中說,由思惟身語意三事業功德,先應盡力增長淨信。論說信為欲依,次於彼德發起誠心證得之欲,則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種智必不可少。能為引生發心之因,雖有多種,然悲為勝,自力所發極為殊勝,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經》所說。

第三顯所修果即為發心者。總相如前所引《現觀莊嚴》教義。其差別者,隨順《華嚴經》義,《入行論》云:「應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別,如是智應知,此二別如次。」此說分為願行二種。異說雖多,然作是念:為利有情,願當成佛或應成佛,作是願已於施等行隨學未學,乃至何時未受律儀,是名願心;受律儀已當知此心,是名行心。

《修次初篇》云:「為利一切諸有情故願當成佛,初起希求是名願心;受律儀後修諸資糧,是名行心。」此中雖有多種徵難,茲不廣說。


                               
                              *淺釋*

正式修的時候分三:首先是修希求利他之心,接著在這個基礎上面修希求菩提之心,最後告訴我們,所修的果就是發菩提心。

修希求利他之心又分二部分,第一是要引發生起此心的所依。換句話說,就是引發我們生起這種心情所依的條件、因緣。譬如說你看到某人很苦,這個苦就是引發你想為他拔苦之心的所依。有了這個所依,根據這個對象去緣的時候會產生某種效果。現在我們要生起希求利他之心這個效果的話,就要先知道引發這個心的所依是什麼,當然這裡面還要有正知見。第二部分是正發此心。引發生起希求利他心的所依又分二大步驟:先要對一切有情生平等心,進一步修成悅意相。

前面告訴我們先要對一切有情產生悅意可愛之相,結果正修的時候又說先要令心平等,好像有矛盾。真的有矛盾嗎﹖學到這裡,我們漸漸發現本論殊勝之處,就是對每一個次第的行相都指得清清楚楚,對每一個行相彼此間必然的因果關係也點得明明白白。行相說清楚,可以讓你了解它真實所指的是什麼。所謂的行相,譬如說我介紹錄音機給你,開關在哪裡等等都說明得很清楚,讓你一點也不含糊。否則我們講修行講了半天,道理雖然動聽極了,但是所指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卻一片模糊。佛法明明是「覺」,結果你學了半天竟然越學越糊塗,腦筋裡面堆了一大堆文字垃圾,而對文字所指的內容卻一無所知,仍舊是一片大無明,自己還以為懂得很多道理,這個叫「知見稠林」。現在不是這樣,是把文字所指的真實內涵指給你看,遇境時就能認識這是什麼,這是第一個。其次,了解了文字所指的內涵以後,它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內涵,還有它必然的次第。這些都有了以後,想要證悟這個內涵,的確並不難。

從這裡我們才曉得,平常我們修行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為一片糊塗。即使是世間一件小事情,若沒有清楚的認識,都無法成辦。比如拔草,如果你不認得草是什麼就去拔,結果拔掉的是菜而不是草。這麼簡單的事情都要先弄清楚,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要處處提醒自己不要一片糊塗。我們常聽人家說:「你不要去分別啦!」這是一個大誤解。這句話是有它特別的道理在,無分別智是我們所求的果,達到這個果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什麼是錯的妄分別、如何去掉它,這都要分辨清楚。否則雖說不要分別,卻是糊裡糊塗地一片,那是無比的大愚癡,完全是畜生相。如果這樣的不分別就是學佛,那天底下都是佛了,螺螄、蚌殼睡在那裡,牠就是佛嗎?打瞌睡是不分別的,那睡著了豈不是最好?這個我們要清楚。

所以本論一開頭就把這個行相辨得非常清楚,一步一步這樣學上來。所以它下面就告訴我們,為什麼前面說先要對有情生起悅意相,此處又要先於一切有情令心平等。這個地方一點都不能放掉,否則你漏掉一點,只要這個漏洞還在,修上去之時不知不覺當中就會出毛病。我們常常有個比喻,不要說飛機,就說騎腳踏車吧!輪胎當中有個砂孔,雖然打氣打得很足,等到你騎上去一用力,砂孔受不住,一下子爆掉了,你騎在馬路上,一個筋斗摔下去,如果是飛機,那就完了!對這點要特別注意。我們總是馬馬虎虎,這是無始以來的惡習,善根不夠;所以本論處處告訴我們,一定先要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有罪障障住固然學不進去,資糧不夠也學不上來!所以必須要依三士道的次第來引導。對於上士來說,學習下士、中士的法類,是一步一步走上來必不可少的步驟,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的話,即使說是上士,也只是空話而已;對條件不夠的人而言,他可以從下士慢慢做起,也有他的入手處,可以一步一步學上去。從這裡處處可看出這個圓滿教授真是珍貴難得,正確無比!

前面下中士時所說的前行次第,這裡也要拿來修習。這是我們的修學次第,此處必定要從前面的次第一步一步學上來修習增上。現在這裡是正修大菩提心,修大菩提心必然的因果次第是先要知母,引發慈悲,但是在正修之前先要遮止分黨。分黨就是黨同伐異:跟你好的人就歡喜他,跟你不一樣的,就排斥他。自己內心中的這種不平等一開始就要遮止,不要讓這個心相影響你。假定這個心理沒有淨除,在這種狀態之下修慈悲,你的慈悲也是有差別的。看見歡喜的人,你的慈悲心會強一點;看見討厭的人,慈悲心就不靈光,所以想要善緣一切有情生起大慈悲心是不可能的。

無量慈、無量悲都是緣一切有情,沒有任何例外之人。內涵本身是無量,所緣的對象也是無量。如果有一些人是你歡喜的,有一些人是你討厭的,內心執取這樣的分別的話,你的慈悲就沒什麼可談了,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先要將平等、不偏心的基礎建立起來,這個基礎叫修捨心。

捨有三種:行捨、受捨、無量捨。「受捨」我們最容易懂,就是樂、苦、捨三種感受當中的捨受,捨受是不苦不樂的感受。另外,比如坐在沙發上覺得很舒服,或者有人讚歎你幾句,跟你笑一下,你就很歡喜,這是樂受。「行捨」就是行蘊當中的捨。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平常我們的心不是掉舉就是昏沉,或者胡思亂想,行捨的心相是平等正直無功用住,心中沒有一點掉舉相,這要用過功、跟定相應了才有的境界!但這也不是此處要修的捨。此處的捨是「無量捨」,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心裡不管緣任何有情,都沒有一點點討厭或執著,而是完全一樣的心情,這是修七因果第一步要修的。

此處提到無量捨又分兩種,這樣的辨別真是細緻又細緻,對真正重要之處分辨得絲毫不差,在因地當中要沒有一點點偏差,若質若量都不能有一點雜質,否則不可能成就徹底圓滿無垢的佛位。譬如造一棟摩天大廈,最後造到頂端時發現一點點小小的毛病,這沒有關係啊!你把頂端拆掉了重來就行了。但假如我們最開始的基礎出了毛病,造了一百零八層乃至一千層之後,發現基礎不行的話,此時哪怕已經造了一萬層,統統會垮掉。又像燒飯一樣,如果是燒好之時,一隻蒼蠅掉進飯裡,你只要把蒼蠅掉的地方挖掉就行了,其他的地方還可以吃。可是如果剛開始的時候,那隻蒼蠅掉進了水裡,牠身上帶著霍亂菌,那整個水裡都是細菌,這一鍋飯就都不能吃了。所以大師一定從一開頭就為我們細細辨明,他這麼做有種種特別的內涵,現在很多人修學佛法之所以一片糊塗,原因就在這裡。

有些人能講一些道理就去弘法了,或是看見別人弘法,自己也跟著去忙了。有人卻說:「你不弘法,把法藏諸深山,還能傳諸其人啊!」你寧願不弘,把法擺在山裡,一旦遇上真正有條件出來弘法的人,他就會撐起來了。如果你不懂內涵而去弘法,金字招牌一旦砸垮了,大家從此不再信任佛法,那就完了;不弘還好,弘了反而把法損掉了,道理就在這裡。所以我們現在很幸運,了解了以後要好好珍惜,不是忙著去弘法,而是要忙著去認識、身體力行,那才是真弘法。

無量捨分為兩種,當你緣有情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你看見這個有情本身有貪、瞋等煩惱,但你因為透過修行,自己已沒有煩惱,所以見到有情時,心裡也引不起貪跟瞋,這是一種。還有一種,是有情對你而言有親怨之分,儘管如此,你內心對怨跟親的反應因在「怨、親」二境上如理決擇,而遠離貪瞋,處於平等捨受中。不管這個人跟你很要好,或者是你的冤家,你的心始終在捨相應當中,不為外面的境界所動。為什麼要這樣?因為要有情遠離親疏、貪瞋是不可能的事。我們一張開眼睛,就會看見這個人是我的好朋友、那個人對我不好;以前那個人愛發脾氣、這個人卻很快樂……,如果跟著外面轉的話,一定修不起來,所以我們自己要修不論外面任何境界我都不為所動,在這種情況當中才能夠依次學上去啊!此處就是辨別這一點,所以正式下腳的第一步要令我們的心平等。

修行就是要把我們的心修成某種心理狀態,而心識本身一定是根對境時才生起,所以對修行而言,所緣的境很重要。修捨時一定先藉重中庸境,因為中庸境界既沒有利又沒有害,你看見他自然而然心能平等視之。把平等的心生起來,堅固了以後,進一步緣親、怨而修,把面對親友、怨敵時內心的貪、瞋都拿掉,於是心裡面一步比一步穩固,這個次第是這麼完整。

平常我們修行,往往看見這個好就忙著去修,聽別人說要懺悔的話,拜一百零八拜很好,就趕快去拜佛懺悔,結果還沒拜完就已腰酸背痛,第二次只好另想一個辦法。所以大師對修行的每一個次第內涵都辨別得很清楚,小處這樣,大處也是如此。千萬注意,我們真正的毛病始終就在一聽見好的就想要,當然是要有好樂心,但是必定要曉得,這個好的果是依怎樣的次第學上去的,要有好的果一定要有正確無誤的因,所以必須退到第一步親近善知識,接著如理聽聞,這樣看起來好像慢一點,實際上是最快速的路,而且也是唯一的路。後面這句話在剛開始時我們聽不懂的,現在學了十二因緣以後就懂了。

十二因緣當中說,從因感果最快的二世,最慢的三世,有的因要經過無量世才感果,這中間是其他的因在感果,這個因還沒有遇到緣,所以沒有結果。如果這個因要結果的話,必定還要有緣來滋潤它,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一樣,壞的、好的皆是如此。我們想求圓滿的果,就必定要有圓滿的因、緣,所以不能因為害怕、覺得自己做不到,就停在那裡。這個因沒有能生支的滋潤,善果是不會自己掉下來的。要一直等到有其他的因緣策發,你也能如理如量照著去做,把當初一念想求圓滿果的這個心,不斷地以善法欲精勤地去努力,然後才會感果。中間可能隔無量世,通常這無量世都是在惡法當中,要感善果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拿正確的善法欲去滋潤、策發這個因,這是唯一的路。假定現在就開始努力去做,那就不會中間隔無量世,你走的就是最快速的一條路。這個概念一定要弄清楚,才不會偷懶、馬虎,或以為自己做不到。怕苦、馬虎的結果是墮地獄,如果現在開始努力,雖然要受一點點小苦,但你只要堅持下去就克服了;一旦墮了地獄,不但沒有機會,而且要受無量無邊的大苦,這也是我們要了解的。

我的師長常常告訴我:你儘管做不到,仍然要一直發願,決心一定要克服,不但煩惱的現行一定要破,而且種子習氣一定要徹底拔除,絕不餘剩;發了心以後要找種種的方法去行持做到它,千萬不要有一點寬宥、有一點藉口。平常有很多人跟我說:「法師,你身體不舒服,該休息休息啊!」我一聽就覺得這是毒藥,儘管他是好心,卻是錯了,我真是憐愍他。我現在沒有能力救他,唯一的辦法就是把他趕出去。如果他是我的尊長,我恭敬他,但是下次不敢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反過來,這個人跑來告訴我:「某人啊!生病了,趕快努力啊!再不努力的話,兩腳一伸就完了。」哦!我真感謝他。這個心情我們千萬要了解。

廣化老和尚曾經告訴我一個公案,我聽了真感動,他說某位法師請他到佛學院當教務主任,他一直不答應,請了好幾次,最後也就答應了。可是那是個女眾佛學院,他之所以不答應,是因為他痔瘡非常厲害,經常流了很多血。那一次開學典禮是很慎重莊嚴的,還請了市長及許多官員。結果他坐也不能坐,兩條腿伸直坐在那裡,典禮完了,覺得下面溼溼的,站起來一看,哦!下面一大堆血。他心裡覺得不得了,雖然是痔瘡,但是在一個女眾的地方,人家是不了解的。佛本來就制很多防譏嫌的戒,尤其他老人家持戒,萬一讓人家起一念的誤解是絕不可以的,於是決心一定要想辦法拿掉它。但是太嚴重了,醫生也無能為力,他就想:「只有求佛菩薩了。」

那天晚上回來做了晚課後,他就跟同學說:「你們先休息,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要管我,如果我死了,今天晚上不要動,明天早上再把我抬出去。」同學們很尊敬他,就依教而不打擾他。我在這裡也提醒你們,你們不要說:「唉呀,老法師啊!你好好休息!」這種話你害自己可以,千萬不要講了害別人。老和尚說完後就去拜佛,不下晚殿,一心祈求觀世音菩薩幫忙。拜呀拜!拜到精疲力盡,實在拜不動,頭昏得一塌糊塗,心想:「我現在站不起來,但是我的頭還可以動!」然後就在跪地上磕響頭,磕到後來,頭實在也動不了了,趴在那裡,他還是想:「雖然我的身體動不了,可是我的嘴巴還可以念!」他不斷地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念到後來舌頭也乾了,也念不動了,「可是我的心還在呀!」他心裡就念,一直懇求。他是這樣用功的!

現在我們稍微累一點點就覺得:「唉呀,不行啊!」要是身上某處不對勁,才拜了兩拜就想早一點去休息;叫你早兩分鐘起床,又覺得後面好多事情要做,多睡一會兒吧!真是一無是處啊!而老和尚他是這樣精進地用功。不過我並不鼓勵大家硬來,硬來是不可以的,老和尚有老和尚的意志,始終要記住大師告訴我們的次第,我提這個公案是特別讓大家提策心力的。

老和尚那天馬上就有感應,他簡直就進入昏迷狀態。此時他看見觀世音菩薩,發現觀世音菩薩的右膝蓋上面有兩個人跪著,他看見了覺得很歡喜,一歡喜那兩個人就沒有了。他就想:「這兩位是記善惡的嘛!自己這一生,雖然壞事的的確確是做了一些,但是畢竟還是好事做得多呀!看見這些,一定是菩薩加持!」這時候覺得痔瘡好像好了,但是在佛堂裡邊不方便看,他就說:「菩薩,我告一個假,檢查一下。」跑到房裡一摸,幾十年的痔核完全沒有了。

佛法當中提到,資糧善中精進是第一。現在並不是要大家這樣去做,本論的次第還沒有弄清楚之前,急著去做一定出錯。我只是鼓勵大家,千萬不要還沒有做就先畏縮。現在有機會學圓滿的次第,你只要策發心力照著去做的話,沒有一樣得不到的。所以此處說「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它有它的次第,要這樣一步一步地來。此處談修平等捨的次第,首先以跟你沒有怨親關係的人為對象,除掉對他們的貪瞋之心。沒有貪瞋的心理狀態就是捨。前面已經告訴我們重點不是在對方是你親愛的人或者怨家,而是緣對方的時候把貪瞋之心拿掉。一般中庸的境引發你的是平等心,但是還是要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內心,使得不被貪瞋所動,這樣針對中庸境才算得到平等捨。

如果對中庸的人心已經平等了,接著就緣親友修平等心,假定緣親友的時候心不平等,就會由貪瞋而分別黨類,或者是由於貪的輕重不同而讓心不平等。對親友的心也平等以後,進一步對有怨的人修平等心。假定面對親愛的人不能拿掉內心的耽著,看見怨的人拿不掉內心的瞋恚,平等捨心就生不起來;在內心不平等的情況之下修慈悲的話,慈悲根本增長不起來。

當對這些境你的心都平等了,質完全對了以後,再把量擴大到任何人身上。要做到看見任何人,不管他跟你再親或再怨,你心裡面也了不動心,這是第一步。這點做到了,就能不為外境所動,否則心一直跟著外境轉,你雖然想要它緣某個所緣境,可是境風一動,你又跟著動了,這樣是不行的。

所以我們心裡先要不為親怨所動,然後真正要緣的是一切有情。就像我們寫字,要先準備好紙、筆,現在這張紙不但要擺在房間裡,還要放出去接受風吹雨打!如果在室內蠻好,但是被水一泡就完了,那樣是不行的!所以紙本身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然後你用的墨水,如果水一來就被沖掉的話,這樣也不行,所以墨水也要經得起風吹雨打。我們的內心也是這樣,換句話說,不要忙著想要先把慈悲修成功。在不平等的心沒有擺平之前,擺在溫室當中還可以,萬一碰到境風就被吹動,就好像紙、墨碰到水就被水沖掉,那是沒有用的。

進一步說,他明明是親愛的人,難免對他喜好、貪著,或他明明是怨家,當然我們會發瞋恚,要怎樣才能夠對他捨掉貪瞋之心呢?前面先說有關修平等捨的種種道理,此處進一步告訴我們怎麼修。要修兩件事情:第一就有情來說,沒有一個有情例外,都希望快樂、厭惡痛苦,在這一點上無絲毫差別,人是這樣,畜生也是。因此對於其中一類的人給他好處,對另一類的人疏遠乃至傷害,這是不合理的!這是就有情那方面而言。

第二就自己方面應當這樣觀察:我們之所以是凡夫,就是因為處在無明當中,無始生死以來,已經受生過無數次,在這無數次的受生當中,和所有的有情各式各樣的關係都有過,要找一個跟你不曾有過任何關係的人,找不出來!任何一個人都曾經是你最親愛的人,也曾經是你的大對頭,也曾經與你毫不相干。既然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有什麼好分別的呢?乃至我們平常相處,也常是今天好得要命,明天氣得要命,到後天又好了,一直不斷地這樣吵吵合合,天天忙著這些事情,這不是毫無意思嗎?輪迴中的親怨無定就是這樣!如果能夠懂得這個道理,眼光放遠去看,那麼親怨的問題就沒有了。《修次中篇》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此書是性宗修行的方法,作者特別告訴我們修行是有次第的,所以叫做修行次第初、中、後三篇。

如果於親屬起貪愛,經上說最好的對治就是想:「以前我也殺過你,你也殺過我,大家互相殺,有什麼好貪著的!」前面修六苦時也說過,在生死輪迴中,一下親得要命,一下又怨得要命,所以當你思念親愛之人的時候,想想他曾是你的怨敵,想到怨敵的時候,想想他曾是你最親愛的人,這樣善巧地思惟的話,貪瞋就淨除了。

此處是取怨親不同的對象來修,人生在世,總會有的人跟你親近一點,有的人跟你疏遠一點,乃至有人是你的怨家,這是事實,所以不必遣除親怨之心。真正重要的是,對親愛之人的貪著心,以及對怨敵的排斥之心要拿掉。如果面對親、怨能夠遣除貪瞋之心,那麼不論面臨任何的境風,內心都能安住在捨當中,不為境所動。不要以為這就是如如不動哦!這離如如不動還天差地遠!現在我們內心一天到晚跟著境風在轉,卻說不分別、如如不動,那真是顛倒。我所以這樣提,是要大家千萬注意,每一個地方的行相,必定要弄得清清楚楚,要不然你隨便一開口就錯了,聽法時也會聽錯。

有了這個平等的心,進一步就要引發一切成悅意相,以慈水潤澤內心的相續。內心經過了慈水潤澤,就像田地先滋潤了以後,再下悲心的種子,就很容易增廣。所以先引發一切成悅意相,次應修悲心。這個慈是指看待一切有情就像獨生子那樣可愛。修悅意相之前,先要修等捨,先把心中不平的惡念(粗澀就是不平的貪瞋之念)弄乾淨,就像先把田弄乾淨、弄平了,此時再加慈水,然後再下悲種,照這樣的次第一步一步去修的話,大悲心很快就能生起,應當了知這樣的修行次第是極為切要的,這樣走是最快速的。

現在我們儘管還沒有真實去修行,但是剛才說的道理--這是最快的也是唯一的路,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先建立起來,曉得這是沒有退路的!我們所以會退的原因是求安樂,結果你發現退下去只有受大苦這一條路;前進雖然是苦,卻是以小苦換來大樂。如果不了解,往往處處為求一點點快樂,而不忍修行之苦!所以當了解了正確的行相,正知見得到以後,最後一定會走上這條路。如果這個概念還不懂,不必急著去修行,只要這個概念建立起來,修行是一定成功的!而且是最快速、最圓滿、最好的。

真正圓滿的教授、真正無垢正確的指導,它每一個地方一定都辨別得很細緻。以前我們聽了法,內心非常歡喜,總覺得它好得不得了,一心想求,這是非常好的現象,種下一個善種子。但當真正想努力深入學習的時候,卻不得門而入。感受上說起來是圓融無礙的,但是做起來卻像要抓一個水上的葫蘆,一碰它就跑掉了,怎麼抓也抓不住,弄了半天就是莫可奈何!幸好還有一個法門-—念佛!這是末法時的善方便。現在正確地了解了前面這個道理以後,由這個次第步步深入,如果用這個方法來念佛,就可以得上品上生;如果學其他任何法門,也都可以如理如量地修成,當然,還要看你自己的認識跟精進而定。

我們正式要修的時候,先要把內心對親怨的貪瞋之心淨除,就像種田一樣,先把不平的硬塊等等弄乾淨了,然後再以慈水來滋潤,這樣種下悲的種子就能很快生起。「應當了知極為切要」,這是最最重要的部分,這個內涵才是我們應當了解的。以前之所以聽得歡喜,感覺圓融無礙,卻無從下手,只能望洋興嘆,實際上就是沒有抓到根本的緣故。

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後,產生的效果是什麼呢?以前只是種一點善根,現在卻是結善果。在講十二因緣的時候說,感果快則兩世,慢則三世,實際上所謂的三世,有可能是無量阿僧祇劫。感果是靠如理如法行持去滋潤它,以前我們聽懂了雖然歡喜,可是沒有方法,不曉得怎麼去滋潤它,就像天上的人造衛星一樣,好是好,你卻只能望望它,遙不可及;現在不但好,而且你曉得怎麼登堂入室,就依此超出生死輪迴的苦海。

引發一切悅意相有三個修行次第,第一個是知母,曉得一切有情都曾是你的母親。我們常說「無始以來」,這個時間長得根本無法想像,找不到開始的時候。我們一生一生不斷地受生,哪一種身體沒有受過的?哪一個地方沒有去過的?因此也找不到任何眾生未曾做過你的母親。換句話說,我們在生死當中,什麼樣的身都生過,從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下至十八層地獄當中的阿鼻地獄眾生,這是就六道而言。然後每一道當中,從最大的到最小的,最窮的到最富的,最苦的到最樂的,全都做過;而且沒有一個地方沒去過。所以和所有眾生沒有一個例外,都曾經彼此做過父母。而此處特別強調的是,沒有一個人不曾是自己的母親。

就像〈本地分〉引經:我看大地之上,沒有一處是你們不曾在此受無量次生死的。在這整個生死輪迴當中,找不到一個人是沒有做過你的父親、母親、兄弟、親戚、朋友的。不僅過去曾為我的母親,將來還是如此,所以每一個眾生做我母親的次數無有邊際。這樣思惟以後,對所有的有情都曾經為自己的母親這點,應該求得決定、堅固的了解。這個認識生起了而且堅固了,那麼念恩也就容易生起。如果為自母這個概念沒有的話,則無從念恩。這是必然的次第,先曉得這是你的母親,然後對母親才能念恩。

有位同學問:「三寶不是對我們很有恩嗎?為什麼不念佛恩而念母恩呢?」我們現在是凡夫,儘管信得過佛,可是對佛法的淨信心不一定人人有。淨信心必須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反過來說,透過自己思惟觀察的經驗,會產生最大的力量。雖然人家說三寶恩大,可是你沒有經驗過,無法從你的經驗當中引發對它深刻的感受。所以不念佛恩而念母恩,原因就在此。

現在要引發大菩提心,要普緣一切眾生去救濟他,當想到每一個人都是你的母親,要報每一個母親的恩,所以你的大悲心就能夠遍緣一切毫無遺漏。對我們初機來說,在感受上要想找到這個力量,在世間所有對我們有恩的人當中,只有母親,這是念母恩的原因。所以每一個地方的關鍵在何處,我們必定要把握得準。真正初機修學佛法一定要在人道當中,對畜生而言,牠對母親的認知比較弱﹔而且同樣是母親,人道的母親對子女的養護,在六道當中沒有其他任何一道堪與相比。再加上只有人道當中才有思惟的力量,而要想跳脫生死輪迴,最主要的力量就是思惟,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有了知母這個基礎以後,接著修念恩,先從此世的母親修起。博朵瓦就是依敦巴尊者、阿底峽尊者所傳的完整教授而修;阿底峽尊者又從金洲大師處得到最圓滿的教授傳承。這是從佛以來沒有斷過,如理如量地師師相傳,他們都是這樣修成的。

先觀想母親在面前,然後想她不但是我此生的母親,無始生死以來,她曾經做我的母親的次數是多得無法想像的。說到這個地方,也許你會懷疑母親怎麼可能在眼前現得起來。前面道前基礎教我們修行前要先修六加行,其中第四是入座皈依、觀想資糧田(也就是三寶),這一定要跟你的身心相續和合,要看得清清楚楚前面是佛,而且你很明白自己正在苦中,所以一心皈投佛,這是下腳的第一步。萬一資糧田現不起來,那就要修懺悔業障、集聚資糧等七支。資糧夠了,要觀想什麼就能觀想起來了。現在到了上士,要觀想母親當然就很容易。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所以眼前最重要的就是懺悔還有積聚資糧!

想要積聚資糧,出家是最佳之身,出家身一舉一動無處不是積資。而且出家人做一點點所積聚的功德資糧,在家人不曉得要做多少。業果的部分提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有情,各以量等大海、柱如須彌那樣大的燈燭供奉三寶,不如出家人點一盞小燈的功德,出家身有這麼大的好處啊!前面的基礎做到了以後,觀想時就很容易生起來。等到大慈悲心、大菩提心生起來了以後,如果迴向往生上品一定能滿願,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當她做我母親的時候,我遇到的一切損害,她都救護我,所有的快樂都給了我。這兩點,我們人人都能體會得到。從一開始在母親的肚子裡時,真是樣樣靠母親!然後剛剛生下來的時候,母親抱著我,全部精神貫注於我,餵奶吃食,髒了就為我擦乾淨,哪怕是大便、小便,沒有一樣不做得千妥萬當。我們平常看到一點髒東西,不要說叫你去擦去摸,人家隨便吐一口痰,你看了就覺得噁心;可是母親對於孩子,何止是痰,乃至大便、小便,她都為你弄得乾乾淨淨。想到這裡,母親之恩是無法想像啊!而且她做這種事情時沒有一點點的厭煩!用種種方法來滋養我們。反觀現在,我們做一點點事情,心裡邊就嘀咕得不得了。

肚子餓了馬上給食物,冷了為你加衣服,少了什麼就補給你,而所給的都是父母自己捨不得用的。而且這些東西都不是容易得到的!眼前我們也看得見,要賺一點點錢真是千辛萬苦呀!都是母親承擔了種種的罪苦,揹負惡名,求來了以後自己不用就給你。

我自己出了家沒體驗到,但是以前的朋友、同學們,後來見了面談起來,大家有個共同的心聲:「忙了半天還不是為了孩子。」當年自己的確不曉得父母的心血,我想你們諸位大部分人也是如此。幼年出家可以算是最幸運的,你們如果有機會回家,觀察父母恩是唯一要做的事情,這是應該去體會的,其他的事情則不必做。我們要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恩,能夠感受到母親的恩,大菩提心才能生起來,這也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世間的人說忘恩負義是第一等大罪人,而我們是修學佛法的人,如果認為仁義道德是老八股,那就錯得太離譜了!佛法的仁義道德是最高的,但我們卻做了最忘恩負義的人,這怎麼可以啊!所以對於母親的恩,我們千萬要有深刻的認知。

正式修的時候,對此處所講的每一個部分,必須要很深細地去思惟觀察。我剛開始也只是隨便看過,後來善知識告訴我,我就仔細地想。現在我不太願意想,我一想實在忍不住痛哭流涕。母親的恩深重無比,你們要好好地想想它,對你們有絕對的好處。母親的恩德的的確確無法想像,哪怕你老了,她還是那麼關顧你。記得前年我回去,母親八十幾歲,我要出門前,母親就提醒我要注意這個、注意那個。我弟弟就說:「媽!你就不要管了,他難道還不知道嘛!」然後弟弟跟我說:「老人家就是放不下。」我告訴弟弟:「你錯了,千萬不要這樣想啊!天底下除了母親以外,有哪一個人一生這樣關心你的?你們仔細想想看!」在家人總覺得父母囉嗦,可是她為什麼對你囉嗦,而不對別人囉嗦啊?她心中始終把你看成他的孩子,從你在她肚子裡結生時開始,一直到她兩腳一伸,心裡沒有別的,就是關心你。

我四十年未回鄉,回去時,她在門口一聽見聲音,還纏著小腳,急忙就跑出來,我當然看了很歡喜。臨出門之前,她一定叮囑這個、叮囑那個,她那是五、六十年以前的概念,跟現在完全不相應。但是我看見的不是她的囉嗦,而是她始終把你看成是小孩子,她全部精神貫注於子女之上。我一再跟我弟弟們講,到後來,他們整個改變過來了。不管母親怎麼囉嗦,她越是這樣,我越是感覺溫暖啊!若能這樣仔細想的話,天底下沒有一個人不會孝順,你絕對想不到有任何讓你違背父母的理由,你找不到的。你可能會問我有沒有依照母親說的去做,說實在我沒有聽她的,當然我到了外面不可能完全照著母親所叮囑的去做。有時她叮囑過後忘記了,看見我回來,還是很高興。有的時候她問我:「今天怎麼樣啊?」儘管我告訴她的事情跟她叮囑的完全不一樣,她也沒關係,母親真是偉大!

所以你只要體會到這個心情,不管她怎麼做、怎麼說,你只有一個念頭:「用什麼方式去報答她的恩?」別的做不到,我現在能夠做到的,就是她告訴我的,我總是很歡喜地接受。人的感情就是這樣,只要你內心對他歡喜,不用講什麼,她也歡歡喜喜。母親們總會認為「我這個是幾十年的經驗」,在父母的心裡總覺得你是個孩子,不懂事,所以你告訴她什麼她也聽不進去。可是我母親,我告訴她任何事,她總歸聽得進,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現在還是這個樣子。後來我了解為什麼會如此,因為不論她告訴我什麼,我都無條件接受,她也了解我對她的心情的的確確就是這樣;因此不管我怎麼告訴她,她也會感受到我是以全部精神對她好。

所以儘管說幾十歲的人習慣難改,可是我母親聽了我的話,她就改了。那個時候大陸上很流行一貫道,她也信一貫道,任何人勸她都沒有用。我告訴她一貫道不究竟,勸她念佛,就憑這麼一句話,她也就高高興興地轉過來了。那個時候我有一位重要的親戚,是一貫道裡影響力很大的一個人,我母親和他就從那時開始疏遠、隔閡,幾十年後我回去,也就給他們打開了。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個樣子,大家要儘量從因上面去看!你一定要把它的因找到,不要在外面的形相上轉,這樣自然而然就能深入進去。

如果孩子有了病苦,她寧願自己死、自己病、自己苦,總是心甘情願地用盡種種方式來幫孩子的忙,所有的利樂沒有一樣不為他成辦的。可能有人會覺得:「我的母親好像不是這樣的?」眼前的確兩代之間的代溝非常大!其實原因是時代不同,所以對同樣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樣,當然問題就來了。現在我們懂得了佛法,佛法的中心思想是緣起性空,任何東西都是因緣而起的。她的概念之所以這樣,一定有她產生這個概念的因緣;我的概念所以這樣,是因為我所面對的、接觸的客觀環境是如此。既然接觸的環境因緣條件不一樣,我的見解感受跟母親的自然不同,所以不能用我的感受去衡量她。

當然,你也可以說:「那麼她也不應該用她的標準來衡量我呀!」這話是對的,但問題是:現在是她學佛還是你學佛?若是你學佛的話,那很簡單,就是你應該了解這個道理;否則的話,應該她學佛,等到她成了佛再來救你。我們現在學了佛就很明白這個道理,這是懂得佛法以後的必然現象,而世間人都不知道,所以這個只能用來策勵自己而不能要求別人。你一旦了解了,就不會在形相上面轉,而能從這個原則上面看,去了解到她真正的動機。若能了解得清清楚楚,就不會因眼前她不同的見解而觀過,代溝對你來說就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這是千真萬確的。

我們之所以不能體會到這一點,就是不懂得這個道理,於是覺得「這個人老朽!腦筋這麼糊塗,想這種莫名其妙的事情!」把她當初對你的恩忘得乾乾淨淨,等同畜生。既然造了這個業,等到這一生失去之時,連人天身都保持不住啊!所以我們做子女的應該這樣想。反過來,做父母的不必要求子女,如果沒學佛,他的概念自然是這樣的。不要希望子女來孝順你,但願我自己能夠孝順我的父母,將來成了佛,把父母救起來、把子女也救起來,這樣才是對的。關於這一點要了解,了解了以後還要專一精純地思惟。眼前我們真正修的就是要如理思惟,這是最重要的。

當這樣的念恩心真實生起來,不是說空話,也不是講道理。這一點在這裡特別強調!所以大家不要忙著要懂很多道理。往往有人懂得很多道理之後,認為自己很懂,看別人就覺得:「啊!還差得很遠,這個也不懂!」實際上文字對做世間學問而言是有用處,但對於佛法上的深入卻不一定有用。世間的學問跟佛法不一樣,佛法雖然你把它辨得很清楚,講得頭頭是道,如果內心不能如實生起應有的量,到了下一世,你可能變成很會動腦筋的人,做起學問、念起書來都很好,但是對佛法的深入卻沒有你的分,這是它最大的差別。如理思惟了以後,也許文字都忘記了,但是起心動念就會有這種如法的念頭。對母親,你只會感激她的恩,不會感覺她的不是,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對母親念恩之心真實生起以後,其次於父等其餘的親友也是這樣去修,因為他們往昔多生以來都是自己的父母。進一步,對於跟我們毫不相關的陌生人也是這樣想:「前生時,這些人都是我的母親。」若能對他們生起念母恩之心,最後再以怨敵為對象去修。前面告訴我們先修「無量捨」是有原因的。無量捨並不是教我們捨掉怨親,而是不管若怨若親,你面對他的時候,心裡面不會有親疏之感,這是在調柔這顆心。進一步再修念恩心,當你看見怨家的時候,「怨」這個概念在你的腦筋當中已經拿掉了,在這種狀態之下,要念他的恩就很容易。

若能對怨敵生起如同對母親的念恩心,這個時候「質」就對了。自己的母親固然是母親,其餘的親友也是母親,完全不認識的人也是母親,乃至於怨家對頭都是母親。這個時候,對任何人你都能夠從他身上去緣想、思惟、感恩。質對了,其次把這個量擴大,慢慢推廣開來。所以,實際上質跟量之間的關係,整個次第完整圓滿的都在這裡頭。念了恩,接下來進一步就是要報恩了。

只因為我們都在生死輪迴當中一直輪轉,所以不認識,雖然不認識,但確實是我的母親啊!而他們正在受苦,一無依靠,如果我不幫他們,只求自己解脫,那真是太苛薄了,所以說「無慚無愧」是莫甚於此呀!

不要說轉了一世,如果小的時候離開了父母,長大以後或許也不知道父母恩;不要說小的時候離開父母,我們現在沒有離開父母,都還不知道自己父母的恩。畜生為什麼會感得在畜生道?牠並沒有造嚴重的惡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懂得父母恩。以世間來說,感得畜生相,牠多多少少還曉得一點父母恩。畜生的等級愈高,譬如胎生的畜生,母親還會帶著孩子一點,因為母子的關係就是牠的業!有多少感恩的心、感恩的業相應,就感得多少的果報。愈是下等的,愈是不知父母恩,母親也愈不會帶牠。所以了解了這因果之間的法則,任何情況一看就很清楚、明白。雞生了蛋就算完了,母雞還要孵牠一下,小雞出生以後也不曉得父母的恩;濕生更是糟糕。所以為什麼「五倫」(仁義禮智信)跟「五戒」是成就人的根本,這都有它必然的因果關係。父母恩實在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我們真正應該為此而感到慚愧呀!以上先說明這個道理,接著就引論。

《弟子書》說:所有的如母有情在生死大海當中,就像沉在大水裡。雖然經過轉世變易,大家不認識了,但如果拋棄不管而只求自己解脫,天下哪有比這件事情更糟糕的?應該感到慚愧啊!現在我們是修學佛法、講道德仁義的人,平常我們會罵人說「這個人苛薄得不得了!」那還只是對普通的人苛薄,如果對自己的母親都不管,還說修學佛法,天下還有比這樣更糟糕的人嗎?所以我們真正懂得了佛法以後,一天到晚該忙的都是只有反省改過啊!

如果有恩不報而棄捨,連世間下賤的人都不應該這樣做,何況我們學佛的人,這豈是與佛法相應相順的?所以證二乘的聖者,對我們凡夫來說他好了不起,因為我們不能解決的問題,他解決了,所以我們對二乘聖者是絕對的尊重。但是佛卻呵斥他焦芽敗種,現在我們就能了解了。然而不是由我們來呵斥,我們這樣做的話是要墮落的!我們要呵斥的不是外境,而是自己的內心。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要感激那些大阿羅漢,他們都是菩薩示現羅漢身,佛呵斥他們是做個樣子,就好像演一齣戲給我們看,我們要感激,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弟子書》又說:小孩子剛生下來時沒有任何一點能力,如果沒有母親的話,無人能活得下來(畜生當然例外)。所以,尚且不說成佛做祖、生天,做為一個人,這點千真萬確要記得,是誰的慈悲心力,含辛茹苦把我撫養長大的?最下等、最下賤的人,也絕對不應該棄捨母親於不顧!

《無邊功德讚》是讚佛的,換句話說,其中的內涵也就是我們應該修學的。有情為無明所遮蓋,盲無慧目,雖然有眼睛卻是睜眼瞎子,不認識事情的真相,沒有智慧,想的都是錯的。生下來以後,必須要依靠母親的慈悲,我們才能存活長大,可是卻又被無明覆蓋,不認識眾生都曾是我們的母親,居然不管這樣無上的大恩而只求自己解脫,這可不是我佛應有之法哦!所以應該發願,度脫所有曾經做過我們母親的眾生,因為他們現在無依無靠,輪迴在生死苦海當中。

有人會問:「既然這樣,佛應該一開始就說大乘法,為什麼要說三乘法?」我們要了解,佛之所以成佛,就是因地當中了解了這一點,感一切人的恩,發願報一切人的恩,而報恩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他們救度出來。所以,他是由於念恩心、悲心的推動而去行菩薩行,才成為救一切眾生的佛。成就佛果以後仍舊有大悲心策動他,絕對不會安住在寂滅當中,而是「無住涅槃」--盡未來際,由悲心策動,以他的大智、大威神力一直度眾生。所以用什麼方法能使眾生相應,佛就用這方法度他,所以佛才說三乘法。這是他的悲願所產生的必然結果。更進一步來說,以我們現在為喻,大家聽見了本論很相應,但也有很多人一聽:「哎呀!這麼難學啊!」就打退堂鼓回去,覺得還是念念佛就算了。肯念佛已經很了不起了,這是很明白的事實。了解這點以後,你對佛真正要引導我們的是大乘法,就毫無疑惑了。因為沒有疑惑,走上去的時候就能步步踏實、步步平正。

最下賤的人尚且不可有恩不報,何況是我們學佛之人!我們要報母恩。那麼怎麼報呢?生死輪迴當中的富有快樂(也就我們眼前世間的名利恩愛),這些不用我們給他,他自己會得到的。但問題是,這些都是欺誑的啊!以前由於我們迷惑、無明,被煩惱魔所傷,明明是苦卻不知道,就像已經受了重傷還加硝鹽,那是痛上加痛呀!輪迴的本質本來就是苦的,如果還要加恩恩愛愛這些貪瞋癡,這是苦上加苦!所以,你以慈悲心腸想救濟幫助他們,應該要把他們安立於解脫涅槃之樂,那才是真正的報恩。現在很多人說:「你要度眾生呀!你要慈悲呀!」這話一點都沒有錯,應該要慈悲救他們,但怎麼救?要把他們從煩惱當中救出來,使他們得到涅槃之樂。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也是跟世間人一樣,給父母五欲之樂的話,那個不是佛法,這裡講得很清楚。

所以必定要知道這個道理,否則我們一定也是會忙世間的慈善事業。有人會說:「別人都做,你怎麼不做呀?」或是說:「你們佛教不是講大慈悲嗎?」我卻不一定這樣做。不是不做噢,是「不一定」!看你怎麼做。如果已經發了大菩提心,那時候你明明曉得生死中的一切都是苦的,也產生絕大的厭患之心,可是你曉得救他唯一的方法是讓他結這個緣,在這種情況下去做,那是絕對了不起。反過來,如果你不了解輪迴中這些名利、恩愛等的真象,又對它捨不得,就像螞蟻碰見蜜、蒼蠅碰見大糞一樣,馬上沾在上面,趕都趕不走,然後自己說:「我是大慈悲。」那是完全錯誤,完全是自欺欺人!這個自己衡量內心就很容易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知道,我們才曉得要幫人家的是幫些什麼,他在生死輪迴熾燃大苦當中,如果還是給他這些恩恩愛愛,那是火上加油啊!

就像《中觀心論》說:「由於被煩惱魔所傷害,已經成了瘡了,我反而在瘡上加灰水,等於苦上加苦。」這個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檢查內心,否則連自己在煩惱當中都不曉得,那時候談佛法都是開玩笑、說空話。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從下士、中士步步上來,確實了解了道理,在內心當中去觀照,看見事實了,再把這個量加大,從這基礎上面才進入上士。

由於了解了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母親而感恩、念恩,也知道真正的報恩,不是用世間這種跟三毒相應的染愛,而是要告訴他世間唯苦的真相。引導他在苦集滅道當中不是走流轉之途,而是走還滅的路,使他得到涅槃,這是真正報恩唯一的方法。現在很多修學佛法的人,出了家還覺得放不下家人,事實上正因為要幫他忙,所以眼前必須先放下,自己先做到了,才能進一步報他的恩。自己都做不到,又跟他纏在一塊的話,那修行完全是說空話,這一點是最重要。

真正最重的擔子就是不報恩,它比大海還要大,比須彌還要重。世間最大、最重的就是大海和須彌,換句話說,沒有比這個更重的了,但不報恩的擔子還超過它們。能報恩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就是聖者佛菩薩)。如《龍王鼓音頌》說:「大海和須彌雖然大、雖然重,但是我不在乎,如果不能報父母的恩,那個才是我真正的重擔呀!假定我們心裡面能真實的不掉散、不胡思亂想,正確地了解了母親的恩,報答母恩,使得母恩不白白失壞,那才是智者所稱讚、所應該行的。」

總之,自己的母親在生死輪迴當中,她沒有正知正念(沒有正知就不可能有正念),心是狂的、眼是盲的,在愚癡無明當中,又沒有人引導她,走路是一腳高低,就像黑夜中走在懸崖險處一樣,在這種狀態當中,做母親的不期望她的兒子,要期望誰呢?做兒子的人,如果不從那個恐怖的地方把母親救出來,那麼靠誰來救她呢?

當看見曾為我母的所有這些眾生,由於無明的關係,一天到晚處於煩惱魔擾中,自己做不了主,內心狂亂;又沒有正知見的慧眼,不管是增上生、決定勝都不了解、也看不到,而且沒有真實的善知識引導他。因為無人引導,自己又不了解,所以任何時候都在造惡,就像一腳高低走在險路上面。所以總體來說,是在生死痛苦當中,而特別在惡道當中更是可怕!在這個時候,母親只有希望兒子來救度,而兒子應該做的就是救度母親。

《集學論》告訴我們,由於為煩惱所縛,所以心癡目盲,在懸崖險路上一腳高、一腳低地走,不論自己或是他人,同樣都要面對種種的憂愁苦惱。(編者案:《集學論》這一偈本意是教人不應尋求他人的過失,如見趨險者,不見其過,唯見其可悲愍之苦。)上面說了這個道理,不但一方面修感恩、報恩,啟發菩提心,至少能夠讓我們得到上品,更好一點,很快可以成佛。不僅如此,眼前還有特別好處,下面說「不應於他尋求過失」,你就不會找他人的過失了,見一切功德都應覺得殊勝稀有,此處宗大師引用它來證明眾生苦惱之理。

誠如前面講過的我對我母親的心情,我只看見她對我這麼好!由於這樣的心理,不管她怎麼講,我就是歡喜,就是感激!然後我回過頭去面對其他人也是如此,當你想到任何一個人都是你母親,也產生同樣心情的話,請問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問題?一點問題都沒有了。所以這個教授十分善巧!眼前很多問題都沒有了,這不是現前增上生嗎?平常我們要想改善,儘管千辛萬苦地想盡辦法,怎麼弄都改不過來,而眼前這麼一個簡單的辦法,就能把你的心完全改過來了!

人真正的窮苦,不是窮在物質上面,苦也不是苦在物質上面,哪怕再窮再苦,只要大家一起來分擔,就會過得很開心、很快樂!我記得那年回到大陸鄉下去的時候,看到那裡的生活,比起我們這裡真有天壤之別。的確,如果談到物質,那什麼都談不到,但是我立刻就感覺到,一生最快樂的時候,就是自己跟著母親的那段時候!回想小的時候固然如此,眼前還是如此,這是千真萬確的。大家想一想看,最快樂的是什麼時候?我想沒有一個人例外,小的時候無憂無慮,哪怕父母親打了你,孩子也一定抱著母親的腿哭,這表示親子之間的關係是如此地深切。現在你把一切眾生看成母親的話,還會看他什麼過失呢?找不到了!所以這個教法真完美啊!

你若能多聞,了解得愈多、思惟得愈多,除掉過失的方法以及增長功德的方法也就愈多。所以不管用業感緣起來想也好,或者知母、念恩也好,想到哪裡,功德就增長到哪裡,苦惱就淨化到哪裡,當下就是增上生,這樣走到最後一定是決定勝,有這樣的殊勝。所以,對這一點應覺為稀有啊!佛法真正不共之處也就是這點。「此亦合苦惱之理」,這個概念還是從苦集滅道上面趣入,並沒有離開佛的根本教法,始終是繞著這個中心在轉。

知母、念恩、報恩一步一步學上來,對有情就能引發悅意愛惜之相。依著這個心,下面即正發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有了,其他的一一也跟著生起來了。

正發利他心分三部分來說,第一個是修慈。慈是一種心理狀態,就是想要給人家快樂,所以這個慈心所緣的是不具足安樂的有情。有三種行相:起初是念怎麼樣使他得到快樂!其次是一心一意發願想要使他快樂!更進一步,第三個是我要承擔起使他快樂的責任!

平常我們人與人之間出現種種問題,無非是由於只希望自己快樂而不希望別人快樂。如果你只希望人家快樂的話,眼前所有的問題都沒有了,而且也增長了無上大菩提的功德。這是佛法之美!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佛法是這麼殊勝,愈向後你會覺得愈好,不但煩惱自然而然慢慢地淨化了,如果能夠把慈心跟前面的部分再配合起來運用的話,那才真的叫圓融無礙。不論到哪裡,都能處處體會,問題就可以解決!以前是個大雜燴,統統混在一塊,現在則是每一個地方弄得清清楚楚,而且處處都用得上,真是美呀!

「勝利者」就是說修慈心的好處。實際上剛才說的還是最起碼的,這是我們眼前可以感受得到的;經中所說的那更是不得了的殊勝!「遍」是一無遺漏的意思,把全台灣、乃至整個地球、銀河系,甚至無邊剎海當中所有最好的東西來供養一切佛,這個功德大得不得了,然而卻「不及慈心一數分」。當你生起了慈心,哪怕只是很小一點點,功德仍是遠超過它。你看這功德有多大!此處一再告訴我們這個殊勝的利益。所以可以從兩方面來看慈心的功德:一方面是眼前馬上感受得到的,這個會推動你的內心想去修;然後再引佛經來印證,這是雙重的力量。因此,平常只要肯這樣如理去思惟觀察的話,大菩提心無有生不起的道理,眼前的利益就這麼好,而且又是這麼現實的一個問題。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中也提到慈心的福德。在三界中最快樂的是色界第三禪,不要說第三禪,一旦得到了天界的快樂以後,人間最快樂之事,對你而言是味同嚼蠟,簡直一點味道都沒有,乃至於臭不可言。人間最快樂的是男女,那時候,你對它簡直是厭惡不堪。還記不記得難陀的公案?他的太太十分美麗,但當他一看到天女之時,就覺得太太像瞎眼的老母猴一樣。這還只是欲界天,色界的樂比它還要深,一層比一層好。至於滅定樂,那又更不曉得要快樂多少倍。千莊嚴世界的有情都具足這樣的快樂,在那個淨土修行無量無邊的年數,而如果我們在這個地方於一彈指頃(比喻很短的時間)緣一切有情修慈悲心,這個福比前面還要來得大,這是千真萬確的。真正的菩薩如理如量地學了以後會產生這種心量。這是為什麼人家叫慈航菩薩到淨土去,他卻不願意去,因為到淨土去就賺不到那個法財。在這個世間,你只要一剎那修慈心,就有不得了的功德;因為慈心一定要緣苦眾生,淨土的眾生快樂得不得了,慈心要緣誰而生起呢?而在此世間只要看見眾生的苦,你的慈心就生起來了,那個時候功德就無量無邊。真正的關鍵就在有無正知見,如果沒正知見的話,自然對這個世間的苦就怕得不得了,這是必然的道理,我們應該要了解。

論上說,你每天三時(就是早、中、晚),每次都布施三百罐飲食,其功德不及須臾(一剎那的時間)修慈福的一分。前面是指緣一切有情去修慈心,現在《寶鬘論》這一句話,並不一定指緣一切有情,你只要如理如量去修,就有這麼大的功德。能夠這樣去修的話,所有的天人都會來護持你。天人是保護人間最好的護法,他們會以無比慈悲的心情愛念於你,並且一切時處來守護。而且內心喜樂、身也安樂,一切的毒、刀都不能傷害;不需非常辛苦,想要做的事情都會成就。現世如此,將來還能夠生到梵世間。以上八種就是慈法的八德,即使不能得到解脫,也都可以得到這八種功德。

所以,有了慈心,樣樣好東西都來了。不但我們凡夫,佛戰勝魔軍也不是靠別的,而是以慈力戰勝的。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真正最佳的守護就是這個慈心。當你對任何一個人,能像對待自己母親的時候,天下就被你完全克服,而且你會得到最佳守護,每一個人都會像你母親這樣關顧你,自然而然任至何處無往不利!現在我們動不動便生煩惱,就是因為不得善巧,不了解這個道理。慈心有這麼多的好處,所以雖然難生,還是要努力修習。得到的這個功德是大得不得了,世間哪有一樣東西能夠跟它相比?

即使身為世界首富,周圍的冤家不曉得有多少,人家瞪大了眼睛,時時刻刻要刮你的肉、搶你的錢;不管有多大的地位,人家在背後想盡辦法把你拖下來。如果能夠把別人看成自己母親的話,別人也會把全部的精神貫注在你身上,天下還有什麼能夠跟這種精神相比的?一般要想在世間競選一個什麼地位,那真是千辛萬苦,想賺一點財富更是無比地困難,但是你修這個法門卻容易得不得了!真正說來,你只要把忙世間事的一部分力量轉移過來修學佛法,將來得到的果報,是即使世間再大的成就也完全不能比的!這個利害關係我們一定要知道,知道了以後,自然而然對眼前修行的小苦就絕對不會在意。現在我們想求快樂,但方法卻是顛倒的,佛法的快樂才是無比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集學論》說,我們應該集中心力去思惟《金光明經》上所開示修習慈悲的偈文。前面講四力懺悔當中也提到《金光明懺》,這個偈文正是在〈懺悔品〉中。哪怕只是嘴巴上面唸唸,也要去唸。我們要一面唸它的文,一面以跟它相應的心修習慈法。

如果不斷地去思惟觀察世間的種種苦,一看到那些苦,你的悲愍心就生起來了;同樣地,若能數數思惟眾生缺乏種種快樂的道理,想要給他快樂的心也會任運生起。已經曉得這些眾生都是自己的母親,看見母親受這麼多苦、缺乏種種安樂,不忍的心、要救濟她、給她快樂的心就會生起,應該這樣去修。她無漏的樂固然不談,也根本都談不到,就連有漏的快樂也缺乏,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皆無快樂可言。能夠這樣修習的話,這個「欲與樂」的慈心自然就會生起來。看見她這麼苦,要報她的恩,當然會用種種方法要給她快樂,自然慈心就生起了。就像母親看見兒子苦,不用刻意去想,她的慈心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反應,這叫任運,我們能如理去修學的話,慈心也一定能夠任運自然地產生。進一步,還要作意把最好的快樂,布施、供養給一切有情!

有一件事情要提醒大家,我們總覺得生起慈心等等這些好像很難,往往這個概念會把我們的修行給障礙住了。又聽道理容易,做起來就覺得很難!現在換個方法,以我們眼前容易體會到的例子來想想看。比如每個人有不同的嗜好,就拿吃辣椒來說,歡喜吃辣的人,也不是天生下來就覺得好吃的,一開始吃是辣得要命,尤其是小孩子,吃了就吐,辣得不曉得怎樣是好。我還記得小時候,看見弟弟妹妹或是別家的小孩子,斷奶的時候斷不了,那個母親就用辣的東西塗在奶頭上給他吃,從此以後他就不要吃了,幾乎沒有一個例外的。但是一旦這個吃辣的嗜好養成,沒辣的東西你就沒胃口了,這是人人都有的經驗。所以關鍵就是要不斷地薰習,所以叫修習、修習。 

又比如喝茶,我也滿歡喜喝茶,可是我現在胃不好所以不喝茶。剛開始喝的時候覺得苦苦的,有什麼好喝!到後來沒有茶下肚時,覺也睡不著。抽煙也是如此,眼前所有的事無一例外,了解這個道理的話,就知道它一點都不難。所以重點不是在它難不難,而是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我一再告訴大家,不是這件事情本身難,而是自己的執著在障礙啊!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如果還沒有做心裡就打了退堂鼓,那就永遠沒有機會改善!所以第一個要把知見轉過來,只要努力去做、不斷練習,等到養成習慣了,那時候叫你不做還真做不到,這個概念是首先要認識的。像佛陀、乃至愛迪生,明明世間大家覺得不可能的事,他們都做到了。對佛法也是一樣,以前不懂的時候,聽了就算了;現在這次第這麼明白,而且每個次第的內涵在我們心裡的行相,也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然這樣,哪有做不到的道理?所以始終只是一樣東西--就是自己的業障,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要懺悔啊!聽的時候滿來勁的,不要聽過了以後,回去了內心又癱在那裡!要在內心裡面提起來,把持住這個概念去衝,才能突破無始來的習氣。

我曾經告訴你們老和尚的公案,並不是叫你們要像老和尚那樣去做,而是說明只要肯努力的話,沒有一樣事情例外的,都能克服,何況修學佛法有這麼殊勝的利益,這利益是大得不得了。要時時記得這一句話:現在之所以不能做,是因為貪眼前的小便宜!如果能夠如理如量去觀察,結果會發現:你貪了一點點小便宜,卻要受無邊大苦啊!這是大虧本!我們人就是這麼愚癡,明明賺大錢就偏偏不要,而去做虧本生意,真是愚癡到極點!若能把這個概念記在心裡,下面的問題就都解決了。而我們眼前所要做的,就是要好好地去懺悔。但是不要也學老和尚說:「今天晚上,你們不要管我,哪怕死了,明天就抬出去!」不是這樣學的。本論告訴我們學佛有一定的次第,所以現在真正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把這個次第學好了,然後依自己相應的量,總要一直逼策自己三分,最大逼七分,絕對不能再超過,超過了是不行的;後面講精進的時候,對這點有非常完整的說明。如果自己提不起這個力量,還沒有做事情內心已經先癱掉的話,就沒有一件事情能做得成功。

慈是給他快樂,悲是把他的痛苦拿掉,也就是拔苦。苦就是三苦:壞苦、苦苦、行苦。「苦惱有情」就是在生死當中受種種苦惱的一切有情。同樣地,悲也有三個行相:第一怎麼想辦法使他離開苦,第二希望他離開苦,第三是我要親自幫忙他離開苦。

這段話很重要,不要隨便看過!就像上面告訴我們修習的次第,第一個修等捨(就是無量捨)令心調柔,然後再修慈,慈是依知母、念恩、報恩開始,然後慈與悲是各別分開來對境而修,要像這樣的次第,一步一步來修。這個次第是蓮華戒論師說的,他不是沒有根據,他是隨順著《阿毘達磨經》說的,這是極為扼要的教授。蓮華戒論師是寂護(靜命)論師的弟子,他是把佛法帶到西藏去的一位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如果不各別這樣分開修,一開始就緣一切眾生,修一修好像生起了,等到各別思惟的時候,卻沒有感覺了!分開來修這點非常重要。叫你一步一步修,我們總覺得麻煩得要命,以為坐下來想一個佛不就行了嗎!好像這慈悲一想就生起來似的。雖然緣總相去修好像生起來了,但是各別去思惟的時候,會發現它並沒有生起!

反過來,如果各別地照著前面這個次第而修,生起變意的感覺,就是說沒有修之前,你的心一直跟煩惱相應,看見人家快樂就羨慕或嫉妒,看見別人痛苦,覺得他是活該的!現在不是這樣,看見人家痛苦,要為他拔苦,看見人家快樂,自己也很歡喜,因為這正是我要給他的!心情轉變過來了。就像對辣的東西一樣,以前一碰到就害怕得要命,現在卻少不了它!所以所緣的境要依親、中、怨的次第各別而修,讓內心當中如理如量生起,這不是空話。有了這個質,漸漸增多,再緣總而修。當質量達到一定程度時,「隨緣總別」而修,不論緣一切眾生或者緣各別的境,生起來的心量都是正確的、不會失壞的,所以是清淨的。

其實我們眼前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無一例外。我們常常以燒菜為喻,一定是先要把菜上面的泥土抖掉、撿乾淨,髒的洗掉,有農藥的話還要泡一泡,然後切好,最後才放進鍋裡去燒。絕不可能一拿來就往鍋裡一丟,如果這樣,只怕弄到後來,所煮出來的完全不是你預期中想要的。這是我們常常犯的毛病,總覺得要快一點,卻不知要依正確的次第,這就是自己的無明障礙,我們要了解啊!

「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這些話,你能夠從頭至尾一直用下去,就會有成就。若不照著這個次第修的話,始終是在瞎摸,只是種一點種子;要想真正使種子成熟,這個次第是必不可少的。前面很多地方講的就是這個,將來講的也是這個,所以這兩句話要一直擺在心裡。從我們現在聽聞開始,然後思、修,步步都是如此。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著急說:「你趕快告訴我怎麼修才能得定呀!」我能告訴你的就是依著次第走。如果你只想種善根的話,只要是聽法就一定能種下善根,那對種善根而言已經夠了;一旦跑到這裡來,真正重要的就是要學完整的教授,我想在座的大部分同學都已經體會到了! 

中士道是修習苦諦,苦的當然是苦,快樂的也是苦,不苦不樂的尤其是苦,而根本還在於行苦,所以當看見諸行都是苦的話,就會發現三有當中無不是苦。假定在前面中士道當中輪迴苦的覺受已經生起了,現在只要比照自己的內心去修,很容易就能生起來。照著前面中士道的內涵,只思惟自己的苦,一心一意要跳出來,出離心就生起了;更進一步再推己及人的話,想到他人也跟我一樣在受苦,而我要幫忙他,那悲心就生起來了。

假定對自己的苦沒有思惟的話,要想推己及人是做不到的!一定要先懂得了苦,才會想拔苦;如果連苦都不懂,那拔什麼苦啊?像拔草一樣,你認得了草才能去拔草,如果連草在哪裡也不知道,你說要拔草,拔什麼草?所以走大乘道必定先要有出離心的基礎,否則「大乘」只是掛在嘴巴上面而已!有一位同學常常感嘆:「我看見有人受苦,就想要去救他們。」我非常讚歎,可是我常常建議他:「你反省看看自己對苦的行相認識了嗎?」他並不認識!這種情況就是他沒有把握住根本--一定要先自己策發厭離心。平常看見一點小事情,就像蒼蠅碰到大糞一樣,沾在上面離都離不開,那時說:「我看見有情的苦,大悲心就生起來了。」那是不可能的事。要生起大悲心,一定先要真實地了解生死中的一切的的確確是苦,看見輪迴中的這些東西就害怕得不得了;自己有了出離心,再推己及人,悲心才算真正生起來了。所以如果出離心未生起,而想生悲心緣別人,那不行!因為其實是同樣的內涵。就像賺錢一樣,你不認得什麼是錢,叫你去賺,怎麼賺?賺些什麼?賺回來的都是莫名其妙的東西。

「略」是指把最重要的原則說出來。如果要更詳細,在《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一共講了一百一十種苦,那就是我們修悲心的時候所要觀察的,如果心力強的話,那就照這個修。

經論上面說得明明白白的,聲聞現證苦諦,然後厭患求出離,因此推動他去修道而得到解脫,所以聲聞的的確確對苦諦認識得很清楚,厭離心很強。但是「菩薩修悲思苦眾多」,真正講起來菩薩的厭離心遠遠地超過聲聞!所以如果說:「我是大乘行者!是不要管苦的,厭離心是小乘才需要的。」這是有問題的,經論上面不是這樣說的。

對苦能夠觀察得越多,慈悲心也越多。聲聞只救自己一個人,他只要把自己的苦觀出來就夠了;菩薩要救一切人,必定要廣緣一切,這樣慈悲心才能廣大,這個概念要非常清楚。如果能夠經常不斷地思惟,慈悲之心就會生起,而且猛利、堅固;不去想就生不起來,生起來了以後能繼續思惟的話,才會猛利;再繼續下去的話,才會堅固。而這些都要靠了解得多、思惟得切,愈多愈切就愈好;反過來,如果根本不了解,那是什麼都不能做的啊!

所以如果稍微聽見一點點就覺得夠了,放棄諸大經論所告訴我們的內涵而不照著去做,這時修行的力量一定微不足道。但那樣至少還有一點點教授,現在可憐的是,很多人連一點起碼的教授都沒有,乃至於說這個也不必學、那個也不要學,都不要啦!要修行卻棄捨這些,乃至於連根切除掉了,請問你大悲心從哪裡生起?當然宿生已經串習過的不談;但是就算你宿生已經有了,如果要教導別人,還是必須引經據典,照著次第來。

像文殊大士是諸佛之師,他示現為不識字的乞丐寒山,這種種的道理他是講不出來的,只能把自己所見的境界告訴別人;而同樣文殊師利菩薩示現的宗喀巴大師,則是示現廣學一切,在教授的時候有憑有據,一定是根據經、論、祖師的說法,他自己也如量如理地修證之後再教導我們,所以能將教法圓滿地建立起來。如果自許為大乘者,就算宿生有大善根尚且要認真修,何況我們現在實際上還是初學!所以這一點千千萬萬要注意、要了解。不要懂了一點點就以為夠了,乃至於就要去弘法啦!更何況自己都不懂!這個地方要痛下決心好好努力。 

像前面所說的,進入大乘的門是發菩提心,而菩提心必須透由種種原因才能生起,根本是大慈悲,這些道理善巧了解了以後,要以觀察智思惟觀察、分別決擇,如理如量地聽聞、思惟、修學之後才能證悟。一定要很仔細地決擇,為什麼要這樣做而非那樣做,每一個地方毫不含糊,是非之間毫無遺漏,這才是善分別。假定沒有這樣善巧分別,只是專門策勵自己,覺得去做就對了,坐在那兒就是在學定了,就像很多人會說:「法師!我這個人心不定,你教我修定啊!」從世間來講這樣說沒有錯,但佛法可不是如此,尤其大乘的教法更不是這樣。就算你做了以後略略生起一點感觸,但是「全無所至」,連大乘佛法的影子都沒有碰到,就這樣把大好的暇滿人身浪費了,非常可惜。不僅是此處如此,整個修行都是這樣的,這點我們要懂得。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名人--蘇秦、張儀,兩人都掛六國相印,好了不起!他們當初用功的時候,有所謂火炊掌以及懸樑、刺股的公案。念書到了晚上累得不得了,打瞌睡了,有一個人是很快地拿錐子往大腿上一刺,痛得不得了,咬緊牙關再繼續念。還有一個策勵的方法,把手掌擺在燈上面烤,也痛得不得了。他們求世間的利益尚且還要這麼努力!他自己講了一句話:「我為什麼能夠這樣努力?因為窮無立錐之地。」太窮了,人人看不起他,所以他說:「假定我有一點點『富國之田』(就是有幾畝田),自己覺得日子過得滿好的,就不會這麼策勵了。」

我說這個是要提醒你們:現在千萬不要忙著修定等等,修了以後自己覺得有一點點感受了,或者看懂了一點什麼,心裡就會執著得不得了。人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養成一種無明的力量,不管你做什麼(不要說世間的事,乃至於出世間也一樣),得到了一點點就沾沾自喜,總覺得這個好得不得了。比如我們從報紙上看到一點點營養的常識,往往就會執著而放不下,懂得了這麼一點點就講究它;同樣修學了一點佛法又執著於自己所學的,這都是「富國之田」,要想再進步就沒辦法了!所以此處這幾句話要特別注意,千千萬萬不要覺得自己有一點什麼東西了!

現在認識了圓滿的教法,要把以前的垃圾拋得越乾淨越好,不要讓它沾到一點邊;只要沾到一點點邊就會拖住你,你就上不去了,這個概念很重要。要正歸走這條完整的路子,第一件事情是必定要把整個圓滿的架構認識得很清楚,然後找到眼前下腳的那一步去走,這是一條大路。如果對這個也放不下、對那個也放不下,而你一生的精力有限,被這個分散一些,又被那個去掉一點,七折八扣拿掉零頭,剩下的就沒有了。

我們好幸運,佛的教法是從佛以來,經過兩個系統--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然後傳到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最後到阿底峽尊者,再經過宗喀巴大師傳進來。有了這麼完整的教授、善知識,我們要用心聽聞、思惟,這是眼前真正重要的。現在把這個架構把握住了,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後,要把前面那些垃圾一概拋到東洋大海,然後照這個正確的認識去做,問題就解決了。

修悲之量要到看一切有情就像自己最可意的兒子,他身體不舒服,你就一心一意想為他去除痛苦,而且這種心情是任運自然地生起,絕對不會看見他苦,卻好像跟你漠不相關,乃至於如果是冤家,心裡還會想:「這傢伙活該!」完全不會這樣了。一看見他人受一點點小苦,自己就無法忍受,這時候就對了。「性相應轉」的性即是本性,就是你的心裡跟這種狀態相應而轉,任運起來的都是這個。我們現在心裡是跟煩惱相應,所以真正要修的,就是要把跟煩惱相應的心改成跟悲心等相應,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達到上述的狀態就是悲心圓滿,得到大悲名。這還不是菩提心,悲在七因果當中排第五位,大悲以後還有一個增上意樂,增上意樂的果才是大菩提心。《修次初篇》這段話是在說明悲心生起之量,同樣地,生起大慈的量也是一樣。悲是就除掉他的痛苦來說,慈是給他快樂,二者生起之量是一樣的。

由於修大悲的力量,誓願親自去救拔一切受苦的眾生,這就是增上意樂。我目前沒有救眾生的能力,要救他們就要有圓滿的智慧以及力量,所以要希求成佛,也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以此為自性的無上大菩提心,那個時候就從內心不須策勵便能自然生起。所以只要依照前面的次第一步一步修上來,到最後不知不覺起心動念無非都是這個。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就像剛才說的那個譬喻,一開始你看見辣椒就害怕;到後來看見辣椒就口水直流,乃至沒有辣椒那頓飯就吃不下,就是這樣!修行一定要認識這個概念,那時候你的功德就會無比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明白了大菩提心,不但曉得質是什麼,發生的量也曉得了。這個不是在說已達到高上聖道的發心,是初發菩提心的人就要修到這個量了。《攝大乘論》也說:徹底圓滿的、清淨的增上心力,這個力量堅固以後,還要昇進,這就是菩薩修三大阿僧祗劫剛開始的時候所要修的。

修學菩薩道有五個位次: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無學道。從發菩提心第一剎那開始到此心圓滿,叫做下品資糧位。譬如現在懂得這個道理以後,誓願一定要學佛,乃至於像那位小沙彌一樣,說我不要像師父證羅漢果,我想學佛,那時候就是進入下品資糧位的開始。當遇見任何一個有情時,為了要救他一定要成佛這種心能任運生起,就是下品資糧位圓滿之時。此時如果迴向往生的話,保證上品。淨土三經之中,小本《阿彌陀經》沒有講,其他二本說得清清楚楚。

其實上品上生對我們而言是做得到的。我在紐約初次遇見我一位老師的時候,剛開始我覺得他好像沒有什麼值得學的重要內涵,到後來越看越發現他有很深厚的修行內涵。他曾經給我一份關於菩提道次第綱要的解釋,從親近善知識一直到發心圓滿。當初也有很多同學跟他學,有人懷疑地問他:要修多久才能達到發心圓滿呢?他回答說,據他的老師親口告訴他:「從下腳第一步開始修到成功,經過兩年。」而我們卻覺得自己不可能!

我現在估算起來,如果肯認真學的話,五年再加上二年一共七年就行了,這是有根據的!譬如我們現在罪障很重,地藏三經之中的《占察善惡業報經》說,即使再重的罪,如法去懺悔的話,不出千日就一定見效,這不到三年;懺悔乾淨了以後修再二年,所以五年就行了。我們現在條件不夠,需要七年。就算再加二年吧!一共九年。實際上現在有太多人忙了一生卻了無消息,這就是因為剛開始的時候好像是在修,實際上就像是看見天上的人造衛星,覺得它好得不得了;也像看戲一樣,大家拍手鼓掌叫了半天,他好他的,你卻還是坐在原處。現在既然了解了這個道理,只要如理地去走就必能達到,經典上對這點說得清清楚楚。

有人覺得我們現在這樣學習很辛苦,而念佛是省時省力,只要七天就可以了。請問:有幾個人念了七天真的能念到一心不亂?現在到處都在打七,我自己也不曉得打過多少次佛七了,看到的是精進佛七不准講話,結果因為禁語了六天,許多人到了第七天晚上卻不睡覺了,大家講話講了一晚。請問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怎麼念佛?如果真的相應了,看這個世界必是一無可取,到了回去前最後一夜,一定還是拼命念,還有什麼閒功夫講話呢?這處處說明念佛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精神內涵。有太多的人念了許多年還停在原處,偏偏他還要說:「你什麼都不要管了,趕快念七天就可以了。」所以對這個概念要清楚。

現在學了這個圓滿的教法,若能處處去體會,並且積聚資糧,然後再以此去迴向,則無有不成功者,如此念佛的的確確是萬修萬人去。只要發起願菩提心,得到上品往生是很簡單的。有了願心再加上行心的話,那就上品中生、上品上生,所以上品上生在這一生就能達到,這的的確確不是說空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假定我們根本就不曉得上面所說的內涵,不知其方便善巧、境界行相,只是聽見了一點名稱,然後說:「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發願要成佛,所以才做此事。」就以為自己是發大菩提心在行善了,這種情況是大誤會,完全錯了。根本都不懂,卻「未得謂得」,自以為得到了,這是增上慢;而且還牢不可拔地認為自己學對了,這更是堅固了增上慢。當年我的老師對我說:「某人啊!你來是學佛,還是學我呀?」那時候我不懂,現在了解了,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是要學佛,不要學我,如果不懂這個道理卻以為懂了,那是堅固了增上慢。一個「我」的特別行相就是慢,一旦學我,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都來了,應該是要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好好地修習才對。

真正修學的重心是修菩提心,如果不了解這點,不好好地善巧修習,而去忙別的事情,以為這樣可以很快地「超邁多級」,這種狀態對真正了解大乘綱要的人看起來是很可笑的。當然這裡根本不談小乘,但對學大乘的人而言,就應該以菩提心作為衡量的標準了,尤其學密乘的人更要以大菩提心為基礎,所以密乘任何的儀軌,一開頭除了念死無常等等,一定還有發菩提心。這不是僅嘴巴裡說「為利有情願成佛」而已。對這個了解了以後,我們就能夠腳踏實地去做,所以就算發了菩提心、有了大乘根性,乃至灌了頂,也不會有這種增上慢了。

很多經論都說「勝佛子」(就是大菩薩)在多劫中還要以菩提心為中心而去修持,何況我們現在只曉得這個名字,當然更要努力去學。前面告訴我們悲心對大乘道來說是初、中、後都重要,所以大菩薩從發心一直到未成佛中間,還是隨時隨地在修悲,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以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人,他年輕時就見到了明了杜鵑論師,聽他一講,馬上證得加行位上的最高位次,乃至也修到見道了。後來遇見金洲大師告訴他發菩提心的方法,他因此尊金洲大師為最重要的師長。這說明真正大乘的菩薩還要努力地修菩提心,所以千萬不要有增上慢,覺得現在所學的就夠了,如果這樣想就是我們的業障。這也並不是說不修其他的,而是說必須將修菩提心作為教授的中心來修習。這一點很重要,就像我們眼前一樣,不是說只修菩提心就好了,其他什麼都不管了,不是這樣!上殿、過堂、掃地等等樣樣都做,而做這些的中心就是為了修菩提心,我們要了解這點。

總之,假如還沒有如理如量地生起如前所說的感受,但已經了解了大乘整個要學的內容,並產生了堅定的淨信心,那時候先受菩薩戒,進一步再修菩提心,也是可以的。就像《入行論》上所說的次第,不是先修菩提心然後受戒,而是了解大乘的好處之後,先受菩薩戒才修菩提心,也可以!但是為了讓自己真正成就法器,之前必須先修眾多心,譬如思惟發心勝利等等,我們一定要照著次第來學。

修學佛法主要的內涵有兩樣:智資糧、福資糧。智慧資糧就是空性解,它像母一樣;福德資糧方便分,就是以大悲為上首的菩提心,它就像父,這兩樣同樣重要。在進道過程當中,關於智資糧修空性解必須漸次學上來,這一點「尚有名在」,也就是修持的道理還存在;而大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上首,同樣地也要漸次好好去修,而且要不斷增勝才可以,但是目前這個重要的內涵連名字都沒有了。實際上我們漢地現在就是這種狀態,求大徹大悟的方法的確「尚有名在」,但是成就佛道的大菩提心真正的內容都沒有了,實在好可惜!反過來說,我們要很慶幸還能夠聽到這樣殊勝正確的方法,而且有實際的教授。

修菩提心的道理,在一切佛子唯一正確而圓滿的道路--《波羅蜜多教授論》,也就是《現觀莊嚴論》(實際上它與《大般若經》、《華嚴經》等等的內涵一樣,只是廣略不同)之中所說,發菩提心又分成二十二個層次,許多論師(就是祖師、菩薩們)對於如何按這些層次修上去都有解釋,這些都是我們正修的時候應該了解的。

關於「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從知母、念恩、報恩一路過來,雖然已經有了大慈悲心,但是單單這樣還不夠,這樣的心聲聞、緣覺也有,所以還需要一個條件--增上意樂,就是要親自來承擔給一切有情樂、拔除一切眾生苦的責任,以下即說明增上意樂。

從上面這樣一步一步過來,引發無量大慈悲心之後,應該進一步這樣思惟:「這些有情缺乏快樂,而且痛苦這麼多,怎麼樣才能夠使他得到快樂、解脫眾苦呢?」所以到了這裡,由於慈悲心的策勵,就一心發願:「我要親自擔負起解除一切眾生苦惱、給他快樂的這個重擔。」這個心起來了以後,在行持方面,「下至語言」,一切時處無不為了這個而努力,平常舉心動念、開口講話都一直策發修持此心,使它能夠生起、堅固。

前面講報恩的時候,也說為了要報恩,應將一切有情安立於解脫涅槃之樂,所以也能生起增上心,但這只是一種願心,還不是決定心。必須經過慈心、悲心的修習之後,才能進一步引發「由我來為有情成辦利樂」的決定心,也就是增上意樂。既然要還報他,當然希望究竟圓滿地解決他的痛苦、給他快樂。所以是由於知恩、報恩而策發慈悲心,因為慈悲心,所以要究竟給他利樂,一步一步由前面的因感得後面的果,而達到增上意樂。

前面所說這樣的修習,不但是指在座上正修的時候(正修一般是每天四座,實際上初學的時候還不只四座,有時六座,乃至於更多),下座以後,在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之中,還能相續修習,那麼這個力量就大了。真正修行的時候,修完以後應該如何迴向,在下一座還沒有開始之前,中間應該怎麼辦,對於這些,前面曾說得很清楚。現在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兩座中間假定內心放逸,修的勢力就會非常微弱;應該是對所修的內容繼續保持正念,或看經論,或聞、思等等,用種種的方法來助成它。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心續就是處在非常強烈、猛利的雜染現行當中,實際上即使在修的時候還是處在這種狀態,就算暫時能夠把雜染的現行切斷,提起所要修的內容,但是並不堅固,稍微一放,那個非常強有力的惡劣現行又來了;所以兩座中間如果不提持的話,大部分的時間又繼續在增長染污之業。

前面中士道講十二緣起支時,我們已經了解:凡夫在生死當中所造的就是無明相應的行;而要想脫離輪迴,乃至於要救度一切眾生,是要靠跟智慧相應的行。前面這個行就是雜染之業,現在這個跟智慧相應的行就是淨業,兩者所生的識都是在因位,哪一個先感果,主要就看正修完了以後,以什麼方式使因位識增長,而感生將來的果。因位識是能引,要經過能生支的滋潤才能夠感果;所以正修之時雖然在修善法相應的因位識,下座以後如果不再努力,則仍舊在染法當中,滋長的是染污之業,結果忙了半天還是停在那裡。

這就好像燒水一樣,雖然努力燒了半天,如果燒完之後放在那裡而去忙別的事情,忙完了,水也冷下來了。善、惡是敵體相反的,假設善法是水,惡法是冰,如果你先燒水,燒了一會兒停下來,又把冰加進去,加了以後再來燒,燒了一下又把冰加進去,這樣要燒到哪一年才會燒開?或者像洗衣服,你努力地洗,如果中間又有污物把你稍微洗乾淨的衣服再次弄髒,這樣是不行的。所以前面告訴我們除了正修以外,未修中間還要注意,如果下座後放逸,則所修的力量很小。以燒水而言,只是停在那裡不燒了,而實際生活中既然善惡是敵體相反的,當你不緣著善法,惡法自然又來了,這個是絕端重要的原則;再以十二因緣由因感果的道理去看,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明白。

修行的教授當中告訴我們:現在所修的大悲,無論正修時、在定當中,或是其他一切威儀、一切時間,乃至對一切有情,無一例外,都一直要修它。真正要修行,必然是一切時處都要依法而行;反過來說,之所以流落生死,也就是因為不斷地串習雜染之法。譬如袁了凡先生是真正改變了命運,能夠這樣做有他很多必要的條件在,最後他改名為「了凡」,這不是單改一個名字,而是心裡的確曉得:以前是凡夫的作法,以後不可以再這樣。他說得很清楚:從前是悠游放任,現在因為照了正確的方法做,內心當中會有種戰兢惕勵的現象,隨時隨地就是戰戰兢兢。我們平常一直隨著無明走而流轉生死,修行卻是反方向逆生死而行,所以必定要如法如理地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特別認真地來學習這個教法的原因。如果這一點做不到,聽完了以後,心理狀態仍舊是跟著無始以來無明相應的行業流轉,這樣要除苦是不可能的,因為種的都是流轉生死的因,這種因必然感這個果,我們必須認識這一點。

為什麼要修行的根本原因知道了,修行的方法也有了,一切時處,隨便做什麼事情,無非是藉著外境來幫助策勵自己。所修的不外以下三種內容:淨除罪障、積聚資糧、迴向增長無盡。譬如我們每天做早晚課、供養、灑掃,以前也是一樣地忙,可是忙這些事情卻是造罪。現在事情還是做,但是方向相反;以前做了是虧本,現在是賺錢。不管是懺罪或積資,都還要迴向增長無盡。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修習,懂得了這個原則,不但此處修悲要運用它,修其他的任何所緣行相,也還是要用這個原則的。

如大德月大論師說:我們的心跟大樹一樣,從無始以來一直灌的是煩惱苦汁,就是被無明、行這些痛苦的事情在滋潤著,要想改變過來,如果只是稍微加一點點的德水,那有什麼幫助呢?就好像整個大海都是鹽水,稍微加一滴糖進去就想把鹹味拿掉,這是絕不可能的。接下來是宗大師對這段話的解釋,他說:就像這種非常苦的噠大樹,加入一兩滴糖汁想令它甜是不可能的;同樣的,我們無始以來被煩惱苦味所薰的內心相續,只少少地修習一點點慈悲等德,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所以要持續不斷地修習。若能把四諦十二因緣前後的觀念弄清楚,再把所學的道理用在生活中,這個概念就非常具體、完整地現起來了。同樣是用這個方法,如果只管自己就是小乘,若用這個方法幫忙別人則是大乘。方法本身無所謂大小,大小的判別在於你的發心,這是重要的關鍵。

我們正修七因果法次第的三樣當中,第一點是修習希求利他之心,有了這個心以後,為了要利他,下面必然歸集到希求菩提心,因為真正要利他就要有菩提心。 

我們照著前面的次第策發起利他的心,雖然想幫助別人,還必定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如果沒有幫助別人的能力,要利他是做不到的。同樣的道理,雖然我們想脫離痛苦,但是必定先要有脫苦的方法,這一點非常重要!將此脫苦的方法用在別人身上就是利他,用在自己身上是自利;而且,如果沒有自利的能力,畢竟無法利他。

我們現在所見一切的苦,有的是他人的苦,有的是自己親身感受;有的是身苦,有的是心理上的逼迫。身苦比如肢體殘缺、病痛,病痛固然苦惱,殘缺不全被人譏笑也很苦;至於內心遭到的種種逼惱,譬如從小在家庭失去溫暖,長大後看見社會種種不理想的情況等等,這些都令我們感覺痛苦無比。由於了解了世間的痛苦而策發想要出離,雖然有了這個心,還必定要有跳出的正確方法。哪一個人不想快樂、不想離苦?但是沒有正確的方法,自己就得不到快樂也解決不了痛苦,更無法幫助別人離苦得樂。你想要幫助一切人,為了滿幫助人的願而發願成佛,這是菩提心,但僅僅為了利他而想成佛是不夠的,還必須了解為了自利也一定要成就一切種智。

之所以要皈依是因為感受到生死無常,一切都是痛苦,一無依靠,唯一可以救我們出三界的只有這樣的對象--具足已解決一切問題等等條件的人,也就是佛。由於思惟佛的身、語、意及業功德,了解其殊勝而生起淨信心,進一步發願效學他,確立大乘這個目標。這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天天念《隨念三寶經》的原因,因為天天念,才能隨時隨地提醒自己成佛這個目標。

不要說發大乘心,就是要皈依,也必須思惟為什麼要皈依他,原來佛有這樣殊勝的功德、成佛有這樣圓滿的利益。把成佛的大目標擺在前面,才能把事情看清楚,不會為眼前的一點甜頭所迷惑;否則稍微一點甜頭,你就跟著它去了!所以我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沒有深遠的思慮,必定會被眼前之事所迷惑;當你把遠大的目標完整地擺在前面,眼前的小東西就動不了你了。平常我們只看見一點小的好處,就像小孩子看見了糖就不肯走了,怎麼騙、怎麼哄都不成;如果在另外一處擺一大堆最好吃的糖,他那一塊糖就不要了,這是很實在的情況。佛法真是了不起,它不是拿一個很高的標準來責備我們,而是以完整的道理來引發我們。這是為什麼我們要一直思惟、觀察佛陀圓滿功德的理由,因為這樣才能夠把所追求的內涵推向最高的目標。等到對佛的種種事業、功德了解得愈深、愈透徹,淨信心就會愈增長,認識也越清楚。

了解佛功德進而增長淨信心之後,好樂心也就起來了,此時就曉得佛陀圓滿的功德才是我要的。我們現在都有自己歡喜的東西,之所以歡喜它,是因為覺得它很好;同樣的,對我們真實應該歡喜的東西若能有深入的了解,則嚮往之心愈增長,就會一心一意去追求它。以前這個貪愛是帶給我們痛苦的,因為它與無明相應,現在則是把貪愛之心轉過來與智慧相應。所以不怕你貪愛,只怕弄錯方向,結果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現在把貪愛的心轉一轉,結果不但自己得到好處,也利益了別人,這種貪愛是愈大愈好,這叫做善法欲。有了善法欲,一心一意一定要成佛,那個時候就了解不但是為了利他成佛,就是自利也一定要得到佛陀圓滿的智慧,因為有了佛陀的智慧才能夠真正解決一切問題。

引發大菩提心的因有很多種,主要的是四因、四緣、四力等等,而其中最堅強,最有力、最殊勝的是悲心。四力是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由自力和因力所發起的菩提心是堅固的,由他力和加行力所發起的則不堅固,這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經》上面所說的。

《華嚴經》上有一偈子:「魚子菴樹果,菩薩發大心,三事因中多,結果者甚少。」魚產卵的數量非常多,有成千上萬的魚卵,但是最後能夠長成魚的卻很少;菴樹果也是一樣;還有菩薩發心,在因地中發菩薩心的人非常多,但是有結果的卻非常少。因為由他力和加行力引發的菩提心是不堅固的。發菩提心的因緣有很多,所以前面說四因、四緣、四力等等,而最殊勝的發心之因是悲心。而且這個悲心還要初、中、後一直不斷地增長,不是一趟發起了就可以的;因為眾生無邊而且剛強難調,如果不繼續增長悲心的話,雖然有了菩提心,開始時是很猛利,但是經過不斷地磨,慢慢地就磨掉了。

我們一般都有這個經驗,一開始的時候發很猛利的心:譬如一聽說修行好,馬上要去修行;一聽到出家好,馬上要出家;一聽到這個好,就要這個,然後慢慢地越弄越糟,弄到後來就塌掉了,有太多的事情都是這樣。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理路不清楚、次第不明白,乃至於明白了以後,也沒有如理如量地修正和增上。必須對每一步前後必然的關係決擇簡別得絲毫無差,使我們在因地當中沒有一點點遺漏。要不然如果在因地當中有一點漏洞沒有發現,將來一旦開始上路,跑到半路就來不及了,最後像車子一樣只有拋錨的下場。我們平常的習慣是急急忙忙就開始,結果是半途而廢,不管走了多少,反正總歸是白走!所以本論前面每一個地方的細辨,真正重要的就在避免走冤枉路,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自、他、因、加行四力,在《廣論》的211頁上面。自力就是靠自己的力量。以生起悲心為例子,曉得了一切眾生都是我的母親,念他的恩要報恩,不報不行。這完全是由自己的內心策發出來的,一心一意只想做這件事。不是因為別人告訴你這個好,你聽了就滿來勁;但是這和我們內心總是需要靠人家來啟發,這兩個角度是不一樣的。因力就是由於這一生努力修行,到下一生心裡就有很強的力量;加行力是此生努力的力量。所以加行力跟因力有直接的關係,這一生不斷地加行,到下一生就變成因力了,生生把加行力做好了,向後這個力量就越來越增長。所以眼前是以自力,在因力上不斷地加行,再加上外面的力量配合,四力具足,那更是堅固。這裡最主要的是把握住根本因,有了根本因再加上圓滿因的輔助,自然一定會成功。

既然了解了大菩提心這麼殊勝、難得,現在我們非常幸運,也可以說宿世有大善根,能夠遇到這樣圓滿的教法,自己要無比地珍惜這個無價之寶,好好努力!如果善根不夠,力量不足的時候,《廣論》告訴我們以種種不同的方法來加強,其中最好的就是隨喜,真是妙不可言。欲積資糧,即使少用功力,至少還必須行供養;而隨喜,你不必用太大的功力,就能夠積聚無比圓滿的廣大資糧。這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的確不大容易,關鍵就在你是否了解。我們往往不知道還覺得自己很對。所以,第一要有正確如理的了解,其次要依法去行持。我們總是一遇境,內心的隨眠就馬上跟著反應,所看的是外境;而現在要修正的是自己的心,怎麼樣把所遇所見的一切,經過正知見將它轉變成功德,這才是如法行持。即使他不對,你了解了更應該策發悲憫心;他對了,你正好修隨喜心,所以不管他對或不對,對你來說總是增長功德。否則看見他不對就輕視他,看見他對了就嫉妒他,結果不管他對或不對,你總歸是傷害自己。如果做對了,更進一步還要隨喜自己。對別人的功德、自己的功德你都隨喜,那麼不管遇見任何境界,一切時處都在增長功德,這是隨舉一例。

只要善巧地、有次第地修學,到時候內心上會感覺到,一種異於以前那樣悠游放任的心理行相出現了。你會戰兢惕勵,因為你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對以前惡劣的現行會用正知見簡擇,然後告訴自己:「不可以,不可以!」由於正知見的力量很微弱,為了保護它,必然產生戰兢惕勵的心情。所以有很多大而化之的人,總是希望念幾聲佛就可以往生淨土了,學禪的話,最好兩腿一盤就開悟了,這與正確的修行狀況的確是天差地別,這種都是懶惰者的業相。所以明朝末年四大師之一的紫柏大師特別說:「現在人動不動說修行要這樣啊!那樣啊!這變成那些懶骨頭的符桃術。」他找到了藉口,覺得這樣叫修行,然後躲在這個自以為是的方法裡,什麼都不知道,還自認是關在山裡努力修行,那真是非常可憐。真正的修行人可以關在山裡,身雖然隱在山裡,但他的心一直是戰兢惕勵地努力。所以禪宗是何等的精神啊!任何時候咬緊牙關;同樣的念佛也是如此,咬緊了一句阿彌陀佛,像金剛寶劍一樣,抵得過生死。所以不管是學淨、學禪,乃至於持戒--雖小小戒,看得像大戒一樣。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凡是正確的修行,絕對沒有馬馬虎虎、懶懶散散、隨隨便便這樣的事情。以上是發心的第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最後「顯所修果即為發心」,修習七因果的果就是發菩提心。既然生起增上意樂想要承擔利益有情的責任,那非成佛不可;因為利益眾生一定要懂得救度眾生的方法,而只有佛的一切種智才能隨機設教度化有情,所以必然會為利有情誓願成佛。否則儘管發了利他心,卻只是虛願而已。所以第三說明所要修的果就是發菩提心。 

菩提心的總相在《現觀莊嚴論》上面說得非常清楚;關於菩提心的內涵在許多大經大論中都有提到,不過其中以《現觀莊嚴論》為綱領和最重要的核心,而《華嚴經》則是詳細、廣泛地說明它的內涵。至於菩提心的差別相,在《入行論》中,隨順於《華嚴經》的義理,說菩提心有兩種:願菩提心、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就像你想到某處去的時候,想要去而還未去,所以說「如欲往」;因為想去,所以就準備怎麼去,要了解路線及找到地圖,以及使用什麼交通工具、需要多少錢、路上要什麼資糧,這叫資糧位。而「正往」就是正式開始去做,這是正行菩薩行。因此,大菩提心有願、行兩種,我們要曉得這兩個的差別。

下面是解釋願心跟行心的差別。對於願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內涵雖有不同的說法,但是總而言之,當你心裡如理如量地生起「為了利益一切有情,一定要成佛」的念頭,發了這個願但是還沒有受菩薩戒時,這個叫願菩提心;受了菩薩戒以後,就叫行心,這是開始行菩薩道了。行菩薩道有一定的軌則可循,就像我們跑來出家做了僧伽,一定有僧相、僧儀、僧行,乃至於穿衣、吃飯都不一樣,否則雖然出了家卻還是個在家人的行持,以在家人為標準,這是不行的。我們受菩薩戒也是如此。正規來說,受菩薩戒並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因為它有很大的功德就趕快去受,並非這樣去受一下戒就算菩薩了,這只是種一個善根種子;真正的內涵一定要先發願,為了滿這個願而照著軌則去做,那就叫行心。

至於菩薩的位次,從初發心開始到所發願心圓滿叫下品資糧位,下品資糧位忙的、所積聚的就是發起圓滿的菩提心。策發菩提心的原因有很多,前面告訴我們以悲心為根本,一步一步的次第學上來是最殊勝、最堅固的,有了大慈悲心進一步要生起增上意樂,最後再發大菩提心,此時還沒有受菩薩戒,這是下品資糧位。然後更進一步,發心以後還要真實做到它,並不是發了心就夠了,必須如理如量照著軌則去做,於是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就進入中品資糧位。下品資糧位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是上品下生,乃至於高一點的可以達到上品中生;如果進入中品資糧位則是上品的中生,乃至於可以到上品上生,這個是世俗菩提心,還沒有到勝義菩提心。如果是證得勝義菩提心的初地菩薩,那十方淨土你要去哪裡就能到哪裡,是這樣的殊勝!

菩提心的差別相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此處只是說明原則而不詳細說。前面是七因果(或者稱為六因一果)的發心方法,下面是另外一種叫「自他換」。



寂天菩薩是龍樹菩薩的再傳弟子,在性宗當中是絕對重要的一位大菩薩、大祖師。他所寫的《入菩薩行論》非常重要,是有關菩薩行持的根本原則;本論常引用的《入行論》就是這本書。

自他換分三部分:第一點,我們要先思惟自他能夠對換的殊勝利益以及不換的禍害。思惟勝利過患才會推動我們努力去做,否則為什麼不為自己忙,而忙別人呢?一般人都只為自己忙,現在曉得為自己而忙是沒有好處的,為別人而忙才有好處。當你曉得了自他換殊勝的好處以及不換的害處,推動我們的力量就產生了。

其次,雖然有了推動的力量,但是你會懷疑: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怎麼轉得過來?這個心理障礙如果不除掉,你是沒辦法自他換的;就像我們平常一想到要修行就覺得自己不行,還沒有開始做就已經打退堂鼓了。一般人只管自己而不管別人,所以會覺得要自他換是很難的,但是只要有正確的方法並照著去做,就一定可以換得過來。所以第二說「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你不修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但只要肯如理地修,這樣的心量是一定能發起的。

必須等到這個概念有了,將自他換不過來的心理障礙除掉之後,才能告訴你修習的方法,否則即使聽到這個辦法對你也沒有幫助,所以這三次第這樣安立是有其必然性的。這個次第是想如理如量地學上去必然要依循的,按照這個次第學就一定可以走得上,否則必定會產生這樣的結果:發心以後就沒下文了。利他固然如此,自利也是一樣,雖然想跳出苦,但是無論怎麼想,就是跳不出,還是在痛苦當中。



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完整勾劃出佛法修學內涵,統攝三藏十二部經的佛語心要,引導佛弟子到成佛的正確圓滿次第,是可以實修的教授。一如世間學問須經過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習才能成就,修學佛法也有一條心路歷程,須經共下士、共中士、上士的次第才能圓滿,此論猶如一把鑰匙,能開啟一切佛法寶藏。 

日常老法師持戒精嚴、廣研經論並在印度達隆沙拉辯經學院修學藏系佛法,深感此論為佛弟子最好的修學寶典,故於民國七十六年起先後在台中南普陀佛學院及新竹鳳山寺宣講此論,並發行錄音帶。其間老法師開辦研討班,諸多出家及在家弟子深受法益,於知見建立後,復能在平時生活中付諸實踐,以求真實受用。為澤及更多學佛弟子,故將日常老法師講述之錄音帶整理成文字稿,分為七冊,前四冊為道前基礎、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後三冊為上士道,名為《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 

以目前條件,論中部分文字義理,可能無法全然完整消釋,此尚待將來赴印學法諸賢發心釐清,然老法師將一生行持,融合廣論總體意趣,作深廣闡述,令道次第內涵易於掌握,實甚難得,學者當從此中吸取精髓焉!本淺釋係由諸弟子從錄音帶抄錄後並經潤飾,然因潤稿者程度有限,實難以全然表達說法者意趣,讀者研學時若有疑義,尚祈賜教,俟再版時得以修正。          (出版者 謹識)


台長: 幻羽

幻羽
寂天(梵語:Śāntideva或Shantideva)論師,音譯為善地嘚瓦,八世紀初,古印度那爛陀寺著名佛教學者,屬中觀應成派,為中觀派晚期極具開創性的思想家。著有《入菩薩行論》、 《學處要集》流傳於世。他同時精通密法,是一位密宗的大成就者。為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
寂天出身西印度賢疆國的王族,其父親被稱為善鎧(Kusalavarman),母親被認為是金剛瑜伽母的化身,出生時,被稱為寂鎧(Śântivarman)。後至那爛陀寺依勝天(Jayadeva)大師出家,改名為寂天(Śântideva)。據說他整日吃飯睡覺冥想,無所事事,為同修所不恥,認為他敗壞了那爛陀寺的學風,他們故意邀請他參加辯經大會,希望藉此讓他丟臉而自動離開那爛陀寺。但在寂天論師升座之後,開始誦念出他的著作,卻震驚了那爛陀寺,大家都認為他是菩薩的化身。這部著作就是他著名的《入菩薩行論》 (Bodhisattvacaryāvatāra),相傳他誦唸到:「若實無實法 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餘相 無緣最寂滅」時,身體慢慢升到半空中,最後沒入虛空,大眾只聽到他不斷的誦唸聲。後來他離開了那爛陀寺,至南印度修行傳法,有許多神奇事蹟傳世。
2019-11-17 15:49:01
幻羽
宗喀巴 (藏語:ཙོང་ཁ་པ་།,藏語拼音:Zongkaba,威利:Tsong་kha་pa,意為「宗喀」人,1357年-1419年),法名羅桑札巴,意為 「善慧名稱」,通稱宗喀巴 、宗大師,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42歲時,得到佛護的《中論釋》,認識到月稱和清辯兩家見解的異同,了悟到「緣起性空」,提倡「中觀應成」,並依此批判當時西藏流行之各種中觀學說,主張「一切法唯名分別安立」,建立他在中觀思想方面的獨特主張。其弟子克主傑開班禪轉世之先河,其弟子根敦朱巴即達賴轉世之初尊,宗喀巴是藏傳佛教一代祖師,被藏族人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1419年(明成祖永樂十七年),宗喀巴在拉薩甘丹寺圓寂,時年63歲。圓寂時,將自己的衣帽傳給賈曹傑,於是賈曹傑繼承了甘丹寺住持之位。藏傳佛教史上將宗喀巴、賈曹傑、克主傑合稱為「師徒三尊」。後世為了紀念宗喀巴,在其圓寂之日了設立燃燈節,於藏曆每年十月二十五日期間舉行。
傳說宗喀巴以文殊菩薩為其本尊,藏地相傳其為文殊菩薩化身。相傳宗喀巴涅槃後,往生兜率天,成為一生補處菩薩。
2019-11-17 15:53:44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