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午后阳光』---胡适.曹珮声 - 知乎
往事钩沉---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午后阳光』---胡适.曹珮声

往事钩沉---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午后阳光』---胡适.曹珮声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在风中飘转,花开花落,云起云散...一段尘封的情缘,一次曾经的温情邂逅,数十年后,还可以羽化成蝶,翩跹成一道让人惊艳的风景。

1923年6月8日的杭州,已经进入了黄梅季节,空气中弥散着江南特有的闷热潮湿之气。这一天,杭州火车站里,从上海开来的列车正缓缓地进站,停靠在月台边,车门开启后,乘客们鱼贯而出,不一会儿,从车上下来一位穿着灰布长衫,鼻梁上架着玳瑁边近视眼睛的青年男子,这位男子就是当时名噪全国的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之一胡适。

这一次,胡适来到杭州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演讲,也不是为了游玩,而是要去约见一个令他魂牵梦绕多年的女子,尽管两人一个多月前刚刚见过面。这一年刚好是胡适从美国留学回来后的第6年。

离开火车站后,胡适径直来到了位于杭州西湖北岸的新新饭店,此次同行的还有北大校长蔡元培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但是胡适并没有立即去见他急于想见的人,而是等到6月24日,蔡元培离开杭州后,他才单身一人,来到了位于杭州城南南高峰烟霞洞边的清修寺,在这里,胡适等待着那位女子的出现。

胡适1891年2月17日出生在上海的川沙县,祖籍安徽绩溪上庄村,父亲胡传曾是台湾省台东知县,在甲午战争中战死沙场,1895年2月,4岁的胡适在21岁的母亲冯顺弟的带领下,从台湾回到了安徽绩溪上庄村,随即进入私塾拜师读书。13岁那年,胡适离开了安徽绩溪,到上海接受新式教育,开始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1910年的夏天,一个难得的机会改变了胡适一生的命运。他考取了第二批留美庚子赔款官费留学生的资格,前往美国留学。

胡适考取第二批留美庚子赔款官费留学后,先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在对农科失去兴趣后,转入文科, 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回国之前,胡适经陈独秀之手,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但是,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胡适,回国后不久,便陷入了一场封建的包办婚姻,在母亲冯顺弟的安排下,恪守孝道的胡适与比他小一岁的同乡女子江冬秀拜堂成了亲。

1917年8月,出于对母命的尊重,胡适回到安徽绩溪上庄,迎娶儿时就已订婚的江东秀。然而,新婚当天,吸引胡适目光的不是新娘子,而是新娘身边的一个姑娘。这个姑娘是胡适兄嫂同父异母的妹妹,名叫曹珮声,学名诚英,简称娟。

胡适这一次来到杭州将要与之会面的正是五年前婚礼上的小伴娘,曹珮声。曹珮声1902年出生在安徽绩溪的旺川村,与胡适家所在的上庄村仅几里之遥。胡适在自己家乡是一个明星式的人物,在他与江东秀的婚礼上,面容俊秀、举止文雅的胡适一下子便吸引了小伴娘曹珮声的目光。

曹珮声的这声“糜哥”让胡适铭记了一生,而胡适在曹珮声脑海中的印记也同样是终身挥之不去。1918年的冬天,在家里的安排下,曹珮声嫁给了从小就已订婚的同乡胡冠英,1920年曹珮声考入杭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丈夫胡冠英进入浙江第一师范就读,由于婚后四年,曹珮声一直在外求学而没有生育孩子,引起了婆婆的不满,为此婆婆以曹珮声四年不生孩子为由,给胡冠英在家乡娶了一房小妾。此事惹恼了曹珮声,已经开始接受五四新思想的曹珮声决定与丈夫离婚。

1922年底,曹珮声与丈夫胡冠英解除了婚姻关系。离婚后的曹珮声继续在杭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求学,这一变故让受饱受办婚姻之苦的胡适又看到了爱情的希望之火。曹珮声离婚后第二年的4月29日,正是杭州城春光最明媚的时候,胡适出现在了西湖边上。胡适的乡邻好友,曹珮声的亲戚,著名诗人汪静之曾说:“胡适来杭州的目的是为探视独居的“小伴娘”。

在杭州,胡适再一次见到了自从婚礼上相见后就一直再未谋面的曹珮声。此时的曹珮声已不是胡适印象中当年的小伴娘,而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学生,虽然离婚后独居,却依旧开朗,且又带几分伤感。汪静之曾这样形容过曹珮声:“她不算漂亮,但很迷人。先是令我着迷,后又使胡适着迷,她就是属于那不很漂亮,但有迷人魅力的女人!”

略带伤感的曹珮声更让胡适着迷。在杭州一同游玩了4天后,5月3日,临别之时,胡适为曹珮声写下了一首题为《西湖》的白话小诗:“十七年梦想的西湖,不能医我的病,反使我病的更厉害了……这回来了,只觉得伊更可爱,因而舍不得匆匆就离别了。”这首诗中的“伊”明写西湖,其实指的就是曹珮声,不是西湖更可爱,而是人更可爱。此中的双关之意,唯有二十一岁的曹珮声知晓,这是胡适在以诗传情。

胡适是最早提出用白话文做诗的人,1919年8月,他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在新诗国度里探险的第一人。同一时期的新诗还有郭沫若的《女神》,汪静之的《蕙的风》,都是这一时期影响巨大的作品。

由于胡适等人的推动,白话文开始成为新文学主流的语言样式。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但也因为工作过度劳累而开始病痛上身,1923年,胡适来到南方养病,经常栖息于沪杭两地。5月3日,已经见到曹珮声的胡适,离开杭州后一直寝食不安,此时的胡适,虽然人在上海,但心却依旧在杭州,依旧想着曹珮声。而曹珮声在胡适的诗歌中也早已看出这位当年的穈哥已经爱上了自己。曹珮声面对胡适隐晦的情感表白,也按捺不住久存于胸的情感。关于曹珮声与胡适的爱情往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胡适传》的作者采访:沈卫威(《胡适传》作者) ,曾经多次采访过当时的唯一见证者,著名的湖畔诗人汪静之。

1923年5月25日,胡适在这一天的日记上粘贴了曹珮声随信寄来的八张与西湖有关的照片,其中一张是曹珮声自己的单身像。深夜里,昏黄的灯光下,胡适开始真正体验到了爱情,而曹珮声也正式开始了她与胡适间那短暂却又各自铭记一生的情感苦旅。到了1923年的5月底,陷入情网的胡适再也坐不住了。一个星期后,胡适再一次坐上了开往杭州的火车,出现在了烟雨朦朦的西湖边上。6月下旬,各个学校放假后,胡适终于在杭州南山的烟霞洞边等来了心中的爱人,曹珮声。

杭州西湖南山,有三处名洞,为水乐、石屋和烟霞,其中烟霞洞风景最佳,以朦胧中的烟霞为美,清修寺在烟霞洞的南边,十分安静,寺里的僧人仰慕胡适大名,便把大殿东边的两间小斋房出租给了胡适。在这里胡适与曹珮声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

在杭州烟霞洞,两人安静地享受着爱情所带来的幸福,每日寄情于烟霞,或两人对弈,或闲坐品茗,或游山观佛。杭州多雨,雨后的西湖和四周的山峦更是清秀可爱,胡适在日记中多处记录了他和曹珮声一同漫步于山水之间。 今天晴了,天气非常好。下午我同珮声出门看桂花,过翁家山,山中桂树盛开,香气迎人。我们过葛洪井,翻山下去,到龙井寺……天气不好的时候,两人则在檐下同读一卷书,胡适在日记中又曾这样写到:早晨与娟同看《续侠隐记》第二十二回《阿托士夜遇丽人》一段故事,我说这个故事可演一首记事诗。

两人同居时刚好是曹珮声放暑假,但很快就到了开学的时候,曹珮声又请了一个月的假,继续陪伴胡适,此后胡适一直在南方逗留到1923年的12月中旬才回北京。在烟霞洞与曹珮声一起生活的时光让胡适铭刻一生。胡适曾在1923年10月3日的日记中写到:我这三个月中在月光之下过了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

两人虽然同居,但这并不为太多的外人知晓,1923年的中秋节,胡适邀请好友,新月派大诗人徐志摩来杭州游玩,自命为“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的徐志摩一眼就看出胡适与曹珮声非同一般的关系。

胡适虽然是中国现代较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人,但他又深受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在面对自由的爱情和旧式的婚姻这个问题上,他始终表现出一种矛盾。徐志摩看出好友在杭州有了情人,便鼓励胡适要“革命”,但是与曹珮声相爱的胡适想要冲破礼教的束缚,却又缺乏勇气。因此胡适曾自我安慰:“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胡适一生行走在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之间,1962年他病逝时,蒋介石在送他的挽联上写到,“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可以说是对胡适最佳的人生总结。

秋去冬来,离别的日子快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啊,天气也渐渐转凉,带着一片凄凉之意,胡适在日记中写到:睡醒时,残月在天,正照着我头上,时已三点了。这是在烟霞洞看月的末一次了······今当离别,月又来照我,自此一别,不知何日再继续这三个月的烟霞洞山月的“神仙生活”了!枕上看月徐徐移过屋角去,不禁黯然神伤。新历的1923年即将结束时,胡适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人间天堂——杭州,离开了曹珮声,回到北京。

在微微的寒风吹拂下,胡适回到了北京。徐志摩已经把胡适与曹珮声相爱的事情传开了。回到家中,妻子江冬秀手持剪刀逼问胡适,胡适承认了自己与曹珮声的恋情,由于此时母亲冯顺弟早已去世,不用再遵母命尽孝道的胡适终于向江冬秀提出了离婚。面对江冬秀的以死相挟,胡适退却了,但心中依旧念念不忘曹珮声。与妻子争吵后,胡适离家出走,住在北京西山的朋友家中,心中的苦闷、感伤和凄凉无处排遣,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胡适写到“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上的人影”。

胡适与曹珮声的这段情缘在北京西山的寒风中渐渐消逝,但是,曹珮声至死都把她对胡适的爱珍藏在心底。杨林桥,位于胡适家乡安徽绩溪上庄村的村口,1965年6月25日,杨林桥被山洪冲毁,曹珮声捐献了自己的积蓄,重修杨林桥。曹珮声终身未再嫁人,临终前她留下遗言,一定要把她安葬在杨林桥边的那条小路旁,因为那是胡适回家的必经之路。

【1934年,曹珮声留学胡适母校,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

1937年,曹珮声回国,担任安徽大学农学院教授,成为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

1973年1月18日,曹珮声在上海病逝,安葬在安徽绩溪上庄村口。

1938年,胡适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胡适任北京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胡适前往美国后定居台湾。

1958年,胡适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在台北病逝。】

(注:本文系笔者整理《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节目所得,如有版权侵犯请及时联系作者,将即行删除。)

编辑于 2017-05-13 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