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恐惧症_百度百科

亲密恐惧症

精神类疾病
收藏
0有用+1
0
婚姻,常常让人想到“逃离”。亲密,也会患上恐惧的症候。当他的拥抱向你袭来,有多少女人的心正瑟瑟发抖?不少男女在恋爱或结婚多年后,会开始排斥对方的身体。“想到与她发生亲密关系,我就浑身的不自在。”“只要跟他有身体上的接触,我会有种发自内心的排斥感。”“平常任何事都可以和平共处,只要不存在肌肤接触。”明明是共枕多年的伴侣,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缘何?这叫做“亲密恐惧症”。
中文名
亲密恐惧症
性    质
精神类疾病

产生原因

播报
编辑
时间造成的爱情冷感。当激情不再,那些为爱而性的男女,不再有敷衍的耐心。时间令爱情过度成亲情。一个男人女人,在长久的婚姻生活中,很容易对对方产生一种类似父母兄妹之爱的感情,一旦这种亲情取代了爱情,再做“那种事”,会有负罪感,造成精神压力。不论换几个伴侣,都会从陌生走向熟悉。既然回避不了,只有尽力去克服自己的心魔。要懂得经常不断的回忆和诉说当年的蜜恋时光;要尽量克服自己去仔细关注自我细节的感受;要让生活中时刻充满变化,衣食住行尝试不同的刺激。当小夫妻变成了老夫妻,你该想的是:虽然年龄婚龄不可逆转,能力范围之内,能做些什么常换常新的事?

相关研究

播报
编辑
而所有患有“亲密恐惧症”的人,往往都会借由着“出轨”这个渠道,去满足自己对爱情的要求。
如果再进一步细究,会发现,那些患有“亲密恐惧症”的男女,其父母的婚姻往往也遭遇过同样的不幸。换言之,他们对婚姻生活缺乏信心,对获得未来伴侣长久不变的爱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们的这种亲密恐惧,其实是害怕受到伴侣背叛的一种表现,他们害怕付出后得不到等值的回报,于是,就先行背叛,以达到心态上的平衡。有时候,外遇也是一个人在寻求感情空间,是一种情绪发泄。

专家分析

播报
编辑
按照现代心理动力学的理论,人们总是会根据早期客体关系的体验,寻找在现实生活中符合的人和事。换句话说,当事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很有可能与其早期依恋关系的模式有关,根据研究,依恋关系的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叫安全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第二种叫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第三种叫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也不很负责,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值得注意的是,依恋关系中的“妈妈”指的是个体早期的重要关系人,不总是代表真正的妈妈,另外,依恋关系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也存在不少的混合型。

专家建议

播报
编辑
亲密关系的互动中,如果一味压抑自身需求将使得艰难建立的亲密关系徒有其表,无法满足自己的沟通需要。另一方面,亲密关系的对方最终会察觉这种所谓的“迎合”,而感觉到一种“不真实感”,甚至认为是一种欺骗,因为这种对自我的忽视使对方也丧失了亲密的“主体”,所以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自然会吸引那些真正的志趣相投的人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
另外,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可能是一个人幼年遭遇过被自己的亲人拒绝的痛苦,他的潜意识当中会产生对亲密关系的惧怕,为了避免遭遇被拒绝,他们可能采取疏离或拒绝与对方发展过于亲密的关系等方式以使自己获得安全感。
当事人可以加强自我觉察,或尝试寻找心理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自我成长,了解自己这一行为模式的背后原因。

如何克服亲密恐惧症

播报
编辑
首先要懂得爱自己。爱是自尊和自信的来源,而这两个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是否有健全的人格。一旦拥有健全的人格,还有什么心理障碍不能克服呢?
其次要了解自己。只有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清晰,知道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缺点,并且拥有自己的快乐的人,才可以让生活在身边的人感到愉快。如果自己对自己还不接纳,内心还有很多的痛苦和烦恼,又怎样走出阴影呢让自己快乐,也让身边的人快乐呢。
最后,沟通也是克服亲密恐惧症的一个好方法。开诚布公地说出你的真实想法,让对方更了解你,乘此机会你也可以多了解对方,更重要的是能一起克服这一心理障碍。 [1] 

危害

播报
编辑
1、工作效率下降
恐惧症患者的担忧可能仅仅集中于个别症状,如心慌或感觉要晕倒,也常伴有继发性恐惧,如害怕自我失控、会死或会发疯。明知别人在同样情境不会感到危险或威胁,但不能减轻其焦虑。患者只要设想进入恐怖处境,就会产生预期性焦虑,导致留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从而影响人的工作状态,甚至产生自卑情绪。 想了解导致恐惧症的原因是什么吗?
2、降低机体免疫力
恐惧症发病时,常会出现头痛头晕,心烦,恐慌等症状表现,有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等。这种长期的精神不稳定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内分泌失调,轻易导致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上升,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肠疾病等。
3、加重精神疾病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当,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公道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例如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患者就会出现紧张和害怕感,不敢与人交谈,甚至对视。
恐惧症是潜藏在心里的魔鬼,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上场,总能让你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之情。我们常常说要战胜自己,就是要战胜这只住在人们心里的恐惧症魔鬼,要想战胜魔鬼,就需要静神定恐剂的帮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