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停藥後復發率高 「長效針劑」副作用少、療效更穩定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97,717

思覺失調症停藥後復發率高 「長效針劑」副作用少、療效更穩定

思覺失調症是發生在生命早期的失能疾病,對病患與家屬的影響幾乎遍及整個生命歷程。

依思覺失調症的病程,15~20歲大概是處於疾病的前驅期,而20~40歲之間是屬於症狀發展的關鍵期。病患在這段期間的症狀通常不穩定,功能的下降快且明顯。其中重要的原因在於不規則治療,過去的研究一直在提醒我們:讓病患早期穩定地接受治療,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過去,我們針對病患的順從性方面進行許多不同的介入模式,例如:科技檢測病患服藥、用數位藥丸偵測藥物有無進入腸胃道,使用網路平台或App提醒病患服藥,也有用生物晶片的方式等等。

然而這些模式在台灣精神醫療來講,實務上有許多困難,而現在比較可行的模式就是長效針劑。在臨床場域上,從開立醫囑到病患完成施打針劑後,我們就可以確定藥物能真實進入身體進而傳達到腦部去產生抗精神病的效果!

我的一位女性思覺失調症患者小君(化名),在大學畢業後就發病了!青春年華與大好前程,突然遭逢巨變。那時與小君及爸媽一起討論傳統口服抗精神病藥物與長效抗精神病藥物針劑在療效以及副作用的優缺點,也談到藥物順從性的議題。(推薦閱讀:當生命陷落時,我們都有可能是下一個「應思聰」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思覺失調症 治療 停藥 副作用

(示意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一開始,小君及爸媽對於長效針劑是有疑慮的,因為傳統觀念上「不穩定的才要打針」、「很嚴重的才要打針」。幸好溝通後,我們都有共識在臨床實務以及研究上長效針劑相對於口服藥物有相同的藥效、較少的副作用,且還有額外的好處。研究顯示使用長效針劑的病患,滿意度較傳統口服藥物高,且能夠增加病患工作的動機與能夠回復正常工作。除此之外,家屬也能在病患病況穩定後,減少因照顧病患造成的生活負擔與犧牲工作時間。

小君在長效針劑治療幾週內,幻覺與妄想便逐漸減少,也順利回復工作,能自行回診治療。因為小君復元良好,媽媽便不用在家中陪伴小君,能自在安排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沒有以前的照顧負擔。症狀改善與功能恢復,讓小君覺得「痛這一下」是值得的!

中斷治療,恐讓思覺失調症病況加重

初次發作,復元後需要持續治療嗎?這是個需要醫病雙方嚴肅看待的議題。思覺失調症是一個嚴重的精神疾病,過去研究顯示,病患在停藥2年內復發比率大概在9成以上,幾乎所有的患者停藥後都會復發,因此思覺失調症的病患仍然是有持續接受治療的必要性。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常常聽到許多病患與家屬說:「先停藥,復發再治療不就好了。」事實當然不是如此。

過去研究顯示,當病患第2次發作時,藥物治療的療效相對第1次發作會更差,而且藥物要產生效果的時間需要更長。因此我們可以說,病患如果有第2次發作的話,他的預後是比第1次發作還要不好的。芬蘭的研究顯示第1次發病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在出院後30天內有持續接受治療的比例是58.2%;30天後有持續接受治療的比例大概就只有45.7%,不規則治療會帶來不佳的預後。(推薦閱讀:破口還是出口?思覺失調與復原的距離

臨床上也是如此,阿文(化名)發病初期治療效果很好,隨著服藥不規則,藥物效果越來越差,產生療效的時間越來越長。阿文也漸漸的沒有辦法工作,症狀也都沒辦法改善,轉入了慢性病房長期治療。

早期針劑治療,打破恐懼迷思

思覺失調症 治療 停藥 副作用

(示意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一個在國外6週的急性病房治療研究顯示,當病患越早使用長效針劑做治療,越能夠讓病人能提早出院。研究也發現,早期使用長效針劑並不會有更高的副作用,對病況更能改善。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什麼樣的病患適合長效針劑呢?過去認為服藥順從性不佳的病患才適合使用長效針劑,但目前國際與國內專家醫師均建議,長效針劑相對於傳統口服藥物,不僅是服藥順從性改善而已,副作用相對於傳統口服藥物更少,療效一致且更穩定,另外長效針劑對病患生活品質改善與減少家屬照護負擔,更有明顯的改善效果。

記得我在一次演講中曾經提到,武漢肺炎在全球盛行,全世界都在引頸期盼著疫苗與治療藥物的問世。對思覺失調症的病患來說,發病的3~5年間是治療的黃金期黃金期。許多病患與家屬因為種種原因,喪失黃金治療時間。導致病患在症狀穩定之後,部分功能卻沒辦法隨之回復。

過去我們都期待著思覺失調症醫療與復健模式並行,缺一不可。病患若錯過早期且持續性治療,結果恐是社會難以承擔。因此我們應當在精神病患轉為慢性化的前端,給予更積極有效治療,這也是整合資源的有效方式。

(本文作者為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犯罪心理學講師張庭綱)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讀者投書

歡迎您投稿「康健名家觀點」,分享您的專業知識與觀點想法。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