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依偎在女性身旁,象徵對丈夫的忠貞

大家會如何欣賞一幅畫?尤其年代久遠的西洋畫,難免有文化隔閡。先看看畫作標題,確認畫中描繪的光景與標題是否相符後,再看看寫實與否、用色美不美?若是像這樣,表面性的鑑賞一番便草草結束就太可惜了。

Full title: The Arnolfini Portrait Artist: Jan van Eyck Date made: 1434 Source: http://www.nationalgalleryimages.co.uk/ Contact: picture.library@nationalgallery.co.uk Copyright (C)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對於法蘭德斯畫派創始人揚.范.艾克(Jan van Eyck)的〈阿諾爾菲尼夫婦像〉(Portrait of Arnolfini and His Wife),大多數人恐怕也會以同樣的方式鑑賞吧!其實,夫婦中間的那條狗才是我們該注意的焦點。為什麼要在這裡畫一隻狗呢?

狗是最古老的家畜,和馬一樣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不只能幫忙狩獵,也是畜牧業不可或缺的幫手,除了當看門狗之外,也可以作為食材。
雖然日本的繪卷中,常常可以見到狗兒覓食殘羹剩飯和屍體的可怕模樣但是在西方世界,狗是不會背叛主人的「忠誠」象徵。涉谷車站前的忠犬八公,就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感人例子,秋田犬小八在主人病故後,依然每天在涉谷車站前等待主人歸來。

把代表忠誠的狗當作繪畫的母題(motif)畫在女性的身旁,象徵了女性對丈夫忠貞不二的美德。在〈阿諾爾菲尼夫婦像〉這幅畫裡,夫婦倆中間有一隻狗,代表著新婚妻子的忠貞之心。

另外,還有個相當有說服力的說法,認為這幅畫是婚禮的紀念肖像,同時也是結婚證書。正中央的鏡子裡畫著兩位觀禮的人,其中一人就是畫家,鏡子上方也清楚署名:「揚.范.艾克於此,1434」(Johannes de Eyck fuit hic 1434),證明畫家是這場婚禮的見證人。

這幅畫除了狗之外,還有鏡子周圍鑲嵌著代表夫婦虔誠信仰的耶穌受難圖、吊燈上點著一根代表神同在的蠟燭等,這些都是象徵「美德」的母題。而在中間的正是那隻狗,就算他們討厭狗,狗在這個場面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魚 ,象徵耶穌基督

日本是全世界最愛吃魚的民族,自古就將魚視為重要食材,但在歐美,肉類的需求量卻遠勝魚肉。

自古以來,魚就是耶穌基督的象徵,取希臘文「Iesous Christos Theou Huios Soter(耶穌/基督/神的/兒子/救主)」的第一個字母,就能拼出魚(Ichthus)這個單字。在基督教遭到迫害的羅馬時代,魚的圖案就像暗號一樣被當作基督教的象徵。那時,十字架還未成為基督教的象徵。

ラファエロ《奇蹟の漁り》1515年、ロンドン、ヴィクトリア・アンド・アルバート美術館

在以色列北部加利利一帶活動的耶穌,收了不少在加利利海邊捕魚的漁夫作為門徒,所以新約《聖經》常出現吃魚的場景。在捕魚的神蹟中,耶穌命令彼得捕魚,結果漁獲豐收到連漁網都破了;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中,耶穌僅靠兩條魚和五塊餅就餵飽了五千人。耶穌和使徒們算是中東、近東地區少見吃魚的居民,所以魚也被視為神聖的食材。復活節前四十天是稱為「四旬期」的齋戒期,期間禁止吃肉,但可以吃魚。直到現在,義大利和瑞士等地仍保有週五吃魚的習慣,因為耶穌被處刑的當天正好是週五,所以週五被訂為聖日。

「最後の晩餐」ラヴェンナ、サンタポリナーレ・ヌオーヴォ聖堂
在藝術方面也是如此。魚被當成是耶穌的象徵,所以在基督徒的地下墓室壁畫中,魚常是最後的晚餐的主菜。耶穌與門徒們在耶路撒冷共進最後的晚餐時剛好是逾越節,照理應該是吃羊肉,但在以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為首眾多畫家的作品中,餐桌上畫的卻多半是魚。
保羅.克利(Paul Klee)的〈環繞著魚〉(Around the Fish)以及其他作品都有著難以理解的深意。畫中魚的四周畫著十字架,或許這條魚暗喻的就是耶穌。

相較於魚在西方藝術中只是食材的象徵,東方自古以來就常在藝術中表現水中迴游的魚貝類。宋代以後,中國江南地區流行起稱為「藻魚圖」的水墨畫,日本則在江戶時代開始流行,但像是魚拓這類的獨特習慣,則是江戶後期才開始出現。

有別於西方將魚視為靜物與食材,在東方藝術世界中,魚是充滿生命力的生物。

馬鈴薯 ,代表社會底層的食物

ゴッホ「ジャガイモを食べる人々」アムステルダム、ゴッホ美術館

昏暗的油燈下,農民一家人將叉子伸向大盤子,盤子上盛著用鹽水汆燙過的馬鈴薯。畫面右邊的女性正在倒咖啡,一旁的男人默默地遞出碗。

原產於南美的馬鈴薯最早不被西方人接受,後來因為饑荒,代替穀物成為主食,才逐漸普及,成為十八世紀歐洲農民與庶民的主要食物。馬鈴薯在荷蘭至今仍是常見的食物,但由於「社會底層者的食物」這樣的印象太過強烈,幾乎沒有相關畫作。一家人共進晚餐、閒話家常是再平常不過的光景,但畫中的這家人卻幾乎沒有交談,氣氛十分嚴肅。

梵谷(Vincent van Gogh)表示,

他想透過畫作強調農民吃著從大地挖掘出來的東西。對農民而言,只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著自己種植的作物,就令人滿足,感謝神的恩典。

二○○○年,北韓參加在韓國光州舉辦的國際現代美術展,一時蔚為話題。北韓參展的作品都是能讓人深刻感受到傳統社會主義、非常寫實的作品。當時的參展作品是畫家前一年剛完成的畫作《馬鈴薯豐收》。

當時,北韓因為糧食嚴重短缺,所以舉辦了一個提倡以馬鈴薯作為主食的活動,這幅畫描繪農民們愉快地估算著馬鈴薯收成量的模樣。只要有馬鈴薯,就能暫時為他們的餐桌增色不少吧!北韓畫家學習西方油畫技法的功力堪稱一流,與古今中外的油畫相比也毫不遜色。
但瞭解北韓現況的人看到這幅畫,馬上就能知道這是一幅悖離現實、過於理想化的作品。還是梵谷筆下在昏暗屋內默默吃著馬鈴薯的農民,更能讓人感受現實生活的沈重與充實感。

延伸閱讀:

不懂藝術史,也能看懂梵谷、米勒跟高更

主播「不識陳澄波」,4張畫測試你的「台灣藝術常識」

擺脫假文青,一張漫畫讓你秒懂 16 種藝術流派

Hey!《VidaOrange》正招募編輯台長期實習生,如果你已經喜歡我們很久了,對「生活」又有自己的想法,快來>>>加入我們<<<

立體書封300dpi (本文由新經典文化授權刊載,摘自《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