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2死者體內皆檢出 米酵菌酸怎麼產生?如何預防? | 公視新聞網 PNN

寶林茶室2死者體內皆檢出 米酵菌酸怎麼產生?如何預防?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的2名死者體內先後驗出米酵菌酸,由於是國內首度發生米酵菌酸中毒致死事件,引發討論。寶林茶室的米酵菌酸從哪裡來?又如何影響人體?要怎麼樣才能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從哪來?

穀物、椰子、食用菇類等植物、真菌若存放不當,遭「唐菖蒲伯克氏菌(又稱椰毒假單胞菌)」感染,就會分泌產生米酵菌酸。

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是部份環境中常見的植物共生細菌,容易在22到33°C、PH中性、富含脂肪酸的環境下大量增殖。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已經請疾管署到寶林茶室、粄條供應商「大粄城」進行環境採樣,釐清唐菖蒲伯克氏菌的來源,「環境的取樣後我們會做培養,看看是不是可以培養出這樣子的細菌來做進一步的佐證,一般來講培養要2個禮拜以上。」

米酵菌酸如何影響人體?

米酵菌酸沒有安全劑量,即使少量也會癱瘓細胞內負責供給能量的粒線體,導致細胞喪失能量,一些能量需求大的器官,例如肝臟就會受損。

感染米酵菌酸的患者,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說明,輕者會出現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症狀,重者會影響肝腎、危及生命。

姜至剛說明,「所有的身體細胞沒辦法運作下,所以每個病患,我們看到嚴重的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因為沒有辦法代謝,所以全身腦部、心臟、肌肉全部都癱瘓掉。」

原因在於,米酵菌酸的半衰期長,要102小時才會衰退到原有濃度的一半,因此本次事件中的患者發病進程都相當快速。

吳秀梅提及,「有的其實2個小時、7個小時,很多都是在12個小時之內,大概病情都是急轉直下。」

如何治療?

根據美國NGO團體「國家首都毒物中心(National Capital Poison Center)」資料指出,米酵菌酸中毒沒有解毒劑。

一旦人體遭到米酵菌酸侵入,只能透過醫院進行支持療法,或是用血漿置換術來稀釋毒性。

如何去除米酵菌酸?

花蓮縣衛生局說明,雖然適當的加熱過程可以殺死細菌、除去某些細菌產生的毒素,但是許多細菌產生的毒素可以耐熱,而米酵菌酸正屬於此類。

吳秀梅指出,米酵菌酸不僅無色無臭無味,無法從食品外觀辨識,也無法透過洗滌或烹飪破壞,只能從源頭避免。

尤其台灣的氣候環境濕熱,適合細菌繁殖,北市聯合中興醫院一般內科醫師姜冠宇也提醒,「以後水分高的澱粉類保存,一定要趕快放到冰箱裡面,4°C以下趕快冷藏。」

吳秀梅呼籲,消費者應注意食品的存放環境、不要使用長期不當存放的澱粉與發酵食品、也不要使用過期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