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jìn]
汉语文字
展开1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晋(拼音:jì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2],有人认为它的古字形像两支箭放在匣、函中,本义指插,是“”的初文。也有人认为它像两支箭射中靶心。晋的基本义是前进、向上,故有“晋见”“晋级”等说法。晋是周代诸侯国名,也用于朝代名。因山西地处晋国故地,所以山西别称晋。
中文名
拼    音
jìn
部    首
五    笔
GOGJ [4]
仓    颉
MCA [4]
郑    码
AKK [4]
笔    顺
横、竖、竖、点、撇、横、竖、横折、横、横
字    级
一级(编号:1828) [1]
平水韵
去声十二震 [5]
总笔画数
4+6
笔顺编号
1224312511
统一码
664B
造字法
会意字
结    构
上下结构
异体字
*晉、㬜、𡥨、𣈆、𣋤、𣋧、𣌇、𦗎、𫞄(*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异体字)
注音字母
ㄐㄧㄣˋ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 [2]
“晋”的构型和本义说法不一。甲骨文有晋字,但属残片,无法确认字的用法。金文用为国族名。《曾侯乙墓简》用为兵械杸的修饰语。明确的用为疾进意的,始见篆文。有人认为甲骨文“晋”(图1)上部像两支倒立的箭(“矢”),下部是像“日”字的靶心,这就是箭要射中的目标。在甲骨文中,常用扁“日”字作符号,表示目标、目的。整个字形表示弓箭一支接一支地射中了靶心。金文(图2-5)字形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小篆(图8)的“晋”字,上面变为两个“至”。甲骨文的“”指落到地上的箭。其义与甲骨文的“晋”一样,指两支箭射中靶心射箭者连续射中目标,就有进一步、跟进、递进的意思。所以“晋”的本义就是进、升的意思,如:晋升、晋见、晋级。隶书(图10-13)和楷书将上部的两支箭大大简化,已看不出箭形。 [6]
也有人认为,“晋”字上部为两支箭,下部为“日”,其构形所描绘的是:两支箭一起射向那空中的太阳,即学者们所说的“二矢射日”。据此,有的学者认为“晋”字是先民根据“后羿射日”的传说创制的,它的本义指射日之箭。由于“晋”的初形为“二矢射日”,其中包含有前进之义,因此,“晋”便引申为“进、升”等意义。这一说法,也有道理。 [7]
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认为,“晋”字上部像两支箭,下部的“日”,既不是指靶心,也不是指太阳,而是插箭的器具。“晋”的本义指插,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搢”。箭射出去有向前向上的趋势,所以“晋”表示前进和上升,这也不无道理。 [6]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jìn
动词
进;向前。
enter
《易·晋卦》:“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
汉·班固《幽通赋》:“盍孟晋以迨群兮,辰倏忽其不再。”
晋见;晋谒
升。
promote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此时明相晋了公爵,荷生封侯。”
晋升;晋级;晋封
抑制;按捺。
《周礼·夏官·田仆》:“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大夫驰。”
低;俯。
low
《易·晋卦》:“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同“搢”。插。
《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
名词
内;里面。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孟献伯相鲁,堂下生藿藜,门外长荆棘,食不二味,坐不重席,晋无衣帛之妾,居不粟马。”
嵇康《养生论》:“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鼓名。
唐·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鼓以鼖晋,金以铎铙。”
同“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郭沫若《重庆行·访天官府寄庐》诗“通宵草《屈原》”自注:“余租住四号院中靠南一晋的三楼,共室二间,过道一间。”
《周易》 六十四卦之一。坤下离上。参看“晋卦”。
《易·晋卦》:“晋,康侯用锡马蕃庶。”
(Jìn)水名。
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晋出龙山。”
(Jìn)春秋诸侯国名。故址在今山西省、河北省南部、陕西省中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参看“晋国”。
(Jìn)朝代名。司马炎所建,建都洛阳,史称西晋。317年,司马睿即位建康,史称东晋
Jin Dynasty
晋·陶渊明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Jìn)五代之一。石敬瑭所建,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晋
(Jìn)山西省的别称。
沙汀《涓埃集·闯关》:“若果走晋东南,你们一定会碰头的。”
晋剧;晋商
(Jìn)姓氏用字,参看“晋姓”。
zūn
通“”。戈柄下的铜套,形锐,可以插入地里。
《周礼·考工记·庐人》:“参分其围,去一以为晋围。”
[8-9]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七】【日部】即刀(刃)切(jìn)
进也。日出萬物进。从日从臸。《易》曰:“明出地上,㬜。”
〖注释〗①刀:当依《续古逸丛书》影印之北宋本作“刃”字。②“日出”句: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文子·上德篇》:“日出于地,萬物蕃息。”③臸(zhī):徐铉等注:“臸,到也。会意。”④《易》:指《晋卦·大象》文。⑤明:指太阳。 [10]

说文解字注

“进也”注:《周易彖传》曰:晋,进也。以叠韵为训,凡进皆曰晋,难进亦曰晋。《周礼》:凡田,王提马而走,诸矦晋。是也。《礼》古文,《周礼》故书皆叚晋为箭。
“日出而萬物进”注:故其字从日。
“从日,从臸”注:臸者,到也,以日出而作会意。隶作晋。即刃切,十二部。
“《易》曰:‘朙出地上,㬜’”注:此引《易·象传》文以证从日之意也。 [11]

广韵

即刃切,去震精 ‖晋声真1部(jìn)
晋,进也。又州名,尧所都平阳,《禹贡》兾州之域,春秋时晋地,秦属河东郡,后魏为唐州,又为晋州。《尔雅》晋有大陆之薮。今钜鹿是也。亦姓,本自唐叔虞之后,以晋为氏。魏有晋鄙。即刃切。十。 [12]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部】 晋;部外笔画:6
正字通》俗㬜字。
【辰集上】【日部】 晉;部外笔画:6
唐韵》《集韵》《韵会》并即刃切。《说文》:作㬜,进也,日出万物进也。《类篇》:隶省作晋。《易·晋卦》:晋,进也。疏:以今释古,古之晋字,即以进长为义。又:明出地上晋。
又《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疏:晋,插也。
又《周礼·夏官·田仆》:凡田,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大夫驰。注:晋,犹抑也。
又《周礼·地官·鼓人》:以晋鼓鼓金奏。注:晋鼓长六尺六寸。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凡为殳,去一以为晋围。注:郑司农云:晋谓矛戟下铜鐏也。《释文》:晋如字。
又国名。《诗·唐风谱》: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
又姓。《广韵》:本自唐叔虞之後,以晋为氏,魏有晋鄙。
又《集韵》子贱切,音箭。水名。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晋围《释文》:又音箭。
又陆云《登台赋》:长发其祥,天鉴在晋。肃有命而龙飞兮,跚重斯而肇建。 [13]
《说文解字》书影
《说文解字注》书影
《广韵》书影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晋字书写提示
“亚”宽“日”窄。“亚”居上半格,第一较短居上居中;“业”,两竖分列竖中线左右;末笔横长而平,在横中线。“日”,居下居中。 [3]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ts
i̯ĕn
王力系统
ts
ǐen
董同龢系统
ts
jen
周法高系统
ts
jien
李方桂系统
ts
jinh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谆臻
jien
北魏后期北齐
真谆臻
jien
齐梁陈北周隋
真谆臻欣
jie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ts
i̯ĕn
拟音/王力系统
ts
ǐěn
拟音/董同龢系统
ts
jen
拟音/周法高系统
ts
iɪn
拟音/李方桂系统
ts
jĕn
拟音/陈新雄系统
ts
ǐen
[14]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韵系
声母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二十一震
真A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即刃切
tsjen
集韵
去声
二十二稕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即刃切
tsien
去声
线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子贱切
tsiæn
礼部韵略
去声
即刃切
增韵
去声
即刃切
中原音韵
去声
真文
全清
tsiən
中州音韵
去声
真文
臧信切
洪武正韵
去声
八震
全清
即刃切
tsiən
分韵撮要
阴去
第二十一津赆进卒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ɕin
51
去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tɕiẽ
21
去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ɕiẽ
21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ɕin
3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ɕin
1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ɕin
5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ɕiŋ
55
去声
晋语
太原
tɕiŋ
45
去声
吴语
苏州
tsin
412
阴去
吴语
温州
tsaŋ
42
阴去
湘语
长沙
tɕin
45
阴去
湘语
双峰
tɕiɛn
35
阴去
赣语
南昌
tɕin
45
阴去
客家话
梅县
tsin
52
去声
粤语
广州
tʃøn
33
阴去
粤语
阳江
tʃɐn
24
阴去
闽语(闽南片)
厦门
tsin
11
阴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tsiŋ
213
阴去
闽语(闽东片)
福州
tseiŋ
213
阴去
闽语(闽北片)
建瓯
tseiŋ
22
阴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