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南海一号」沉船保护发掘最新进展:出土文物精品 18 万余件?

原文:「南海一号」沉船保护发掘最新进展:出土文物精品18万余件 央视新闻客户端8月6日消息,8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
关注者
5
被浏览
1,851

3 个回答

长达1.72米的纯金项饰够奢华吧,它的出身更奢华
169 播放
“金项饰”长1.72米、重566克,由四股八条纯金线编制而成。呈麻花状,接口处有大量细致的花纹。葡萄纹饰长条带钩为首,四个环状搭扣成尾。无论是长度、重量,还是工艺,都绝对称得上奢华。其实,它的身世更奢华,它是考古人员从南宋一艘沉船“南海一号”中发现的。和它一起被打捞上来的文物总数超过6万件,估价高达3000亿美元。广东省还斥巨资为这艘整体打捞上来的沉船,建了一个专馆“水晶宫”,成立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中,对“南海一号”也有专门介绍。
发布于 2022-04-27 06:35· 52 次播放

“必须停止打捞,这是中国的沉船。”英国人听到后愤怒了,极力反驳,但他站在甲板上没有丝毫退让。那一年,这位时代英雄赤手空拳奋力保卫的,正是后来中国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这艘船,真的是被英国人最先抓到手里的吗?又是怎样被我们赤手空拳地保护下来了?当年为什么会让英国人来到我们广东沿海,搜寻打捞古代沉船?那位“赤手空拳”但意志无比坚定地保护“南海一号”的勇士又是谁?



大家好,我是张瑞,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述中国水下考古最为惊心动魄,而又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中国历史上文物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国宝级“南海一号”宋代沉船,是如何被英国人最早意外发现,又是如何被我们的英雄保护下来的?

大家可能万万没有想到吧,中国国宝级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居然是在上个世纪的1987年,真的最早由英国人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发现的。后来在1989年,又变成日本人和我们开展联合水下考古调查,再次确认了“南海一号”的存在。再后来,也就是十年后的1999年,又在香港同胞的大力支持下,重新启动了“南海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一直到本世纪初的2007年,“南海一号”首次发现的20年后,由中国水下考古和广州打捞局自主研发了一整套专门针对“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方案和设备,我们终于实现了凭借自己的力量,完成“南海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整体打捞工作。仅仅是“南海一号”宋代沉船水下考古整体打捞工作的成功实施,就已经让中国水下考古从零起步,在全世界水下考古领域一举登顶。“南海一号”之后,中国水下考古,在海底沉船整体打捞领域,成为理念和技术的最先进水平。



听到这里,想必你一定在问,怎么这么乱?一会儿是英国人,一会儿是日本人,为什么都已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了,怎么还能让英国人跑到我们广东沿海,搜索并打捞我们海底古代沉船上的文物呢?呵呵,大家先别急,容我给大家详细解释。这件事确实有点复杂,但确实是一个在科技领域奋起直追的中国式励志故事。咱们一起重温一下,中国水下考古曾经的“囧”样子。

话说中国水下考古的诞生之年是上个世纪的1987年,这一年,中国正式挂牌成立了自己的水下考古专门的机构——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还是在这一年,英国人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他们要在广东阳江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与打捞工作,寻找沉没在这片海域的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沉船。面对刚刚在水下考古领域深深伤害了中国的英国人,是否接受他们这次跑上门的水下考古调查调查申请,是否允许他们打捞中国沿海古代沉船,成为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棘手的难题。



为什么说英国人刚刚伤害了中国?那还得稍微展开讲一下。就在1987年的前一年,1986年,英国人迈克•哈彻,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通过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了一批中国康熙年间的出水文物。当年他因为从这批中国文物中获利了惊人的2000多万美元,而一举成名。而这批中国出水文物,是这位被全世界公认为“水底海盗”的英国人哈彻,在1985年从中国南海海域盗捞的一艘叫作“哥尔德马尔森”号沉船中非法获得的。哈彻疯狂拆解沉船,盗捞中国的水下文物后,将这批文物藏匿在海上一年时间,躲过了国际法规定的追溯期后,以无主货物的形式,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佳士得的拍卖会。


英国“水底海盗”迈克•哈彻



1986年荷兰阿姆斯特丹佳士得“南京货瓷”拍卖现场


直到荷兰政府在佳士得拍卖公司即将公开拍卖前夕,把邀请参加拍卖的公函送交到中国驻荷兰大使馆的时候,中国ZF才在最后一刻得知,有这么一艘沉没在中国南海的沉船,被英国人盗捞了。而那时的中国毫无办法阻止拍卖会的进行,只能从国内故宫博物院紧急抽调两位瓷器专家,冯先铭和耿宝昌,携带三万美金飞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去参加拍卖会。期望能拍回来一些瓷器标本带回国内。

然而,事情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的预期。佳士得拍卖公司非常重视来自中国参加拍卖的代表,让两位老先生坐在第一排,并给了1号拍卖号牌。这一举动,也许是他们内心里或多或少有所愧疚,毕竟他们其实对这批中国水下文物的委托人英国人迈克•哈彻的盗捞行为也是心知肚明。但是从当年拍卖会现场的情况来看,这批来自中国康熙年间的精美出水瓷器和其他文物,受到了会场现场和来自世界各地电话参与拍卖的买家们热烈追捧。绝大多数拍品的成交价格,都远远高于起拍价格。两位老先生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西方强盗们瓜分中国文物的盛宴,那真是受尽了羞辱。最终中国代表选择没有一次举牌,也许是两位老先生用无声的抗议表达我们愤怒。


当年手握1号拍牌的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


回到宾馆,冯先铭和耿宝昌两位老先生立刻着手给国家高层上书,痛心疾首地呼吁,中国要成立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伍,要用自己的队伍去保护中国海域内的水下文化遗产。国家在收到老先生的上书后,立刻召集包括海军、文物、交通等涉海相关部门,商讨组建中国自己的水下考古科研机构。经过紧锣密鼓地筹办,到了1987年年底,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终于正式挂牌成立了。

然而,当年中国自己的水下考古新机构成立,并不代表着中国就有能力开展水下考古工作了。恰恰相反,1987年中国水下考古机构成立之时,全中国找不出来一个懂得水下考古工作的专业人士。毫不夸张地讲,那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8年,各领域技术远远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在水下考古领域,更是完全的一片空白。


远赴荷兰参加水下考古培训的中国水下考古第一人张威先生


怎么办?我们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于是,一方面中国在全力筹备自己的水下考古机构,另一方面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国家文物局挑选了两位年轻的考古专业人员张威和杨林,飞往荷兰去学习水下考古技术。就在中国为水下考古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四处奔走忙碌之时,一份由英国人提交的水下考古调查与打捞申请出现了。

这位英国人当然不是那个盗捞中国水下文物的“水底海盗”迈克•哈彻,他也不敢再踏入中国的海域和土地。提交申请的这个人叫做罗伊•马丁,他是一位在东南亚地区从事海洋工程方面工作刚刚退休的英国老专家。这个退休赋闲人士,受到了他的老乡迈克•哈彻一夜暴富的刺激,也想来中国打捞一艘沉船,搞一次拍卖发大财。于是他学着哈彻,翻阅东印度公司的航海档案,找到了一艘名叫“莱茵堡”号的沉船。



然而,不巧的是,这艘“莱茵堡”号沉船档案记录的沉没地点在广东阳江海域,距离中国海岸线实在是太近了。这位英国人马丁思前想后,也不敢像哈彻那样偷偷摸摸地进入中国近海盗捞这艘沉船。于是乎,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中国政府提交了调查并打捞“莱茵堡”号的申请。

面对英国人又一次想来中国搜索并打捞沉船的申请,我们急需向西方国家学习如何开展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技术。于是,中国破天荒地同意了英国人马丁的申请,但是我们提出了必须合作进行“莱茵堡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与打捞工作。并且在合作打捞协议细则中,明确地写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约束性条款。正是这个条款,成为后来我们能够保护“南海一号”的至关重要的法律依据。



条款中明确约定:这次中英合作在广东阳江海域进行的水下考古调查与打捞工作,协议标的船只为东印度公司“莱茵堡号”,非协议标的船只不得进行打捞。中方要求打捞工作必须由中方监管,捞获物品必须由双方人员登记造册,并得到海关批准方能出境。协议还附带了一份租船合同,要求对方使用我方船只进行工作。

最后,中方委派尹干洪任中英合作项目总指挥,负责探测打捞工程的现场总指挥工作。

于是,尹干洪先生担起了历史的重任。关键时刻,面对突然出现的“南海一号”,面对英国人看见沉船财宝后的疯狂,尹干洪先生毫不退让地高喊:“必须停止打捞,这是中国的沉船。”他也不负重任地成为了开篇讲到的,我们的时代英雄。

当年“南海一号”是用什么技术设备发现的?英国人又采用了什么方法抓到了“南海一号”?当年海上工作船打捞上来了什么沉船珍宝,让英国人如此疯狂?尹干洪先生又是怎样有理有据毫不退让地阻止了英国人对“南海一号”的破坏性打捞?这些惊险的故事,我们下一期再讲。欢迎大家一键三连关注我,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张瑞水下看世界,我们下一期再见。


整体打捞回到博物馆内等待发掘的“南海一号”巨大沉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