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244 如是自宗除捨願心、心捨有情,犯餘學處,乃至未具菩薩律儀,無依菩薩之罪犯,僅違所受中類善性學處46@廣論消文|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2-09 13:37:09| 人氣3,2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44 如是自宗除捨願心、心捨有情,犯餘學處,乃至未具菩薩律儀,無依菩薩之罪犯,僅違所受中類善性學處4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44  2445-2456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卯二、對《道炬釋論》中別說學處的評論分二:

《道炬釋論》中別說的學處 宗大師的評論

辰一、《道炬釋論》中別說的學處

如是於此發心學處,《道炬釋論》別說,恩紮補底、龍猛、無著、勇識、寂天、大德月、靜命等派各有差別。

對於發心學處,《道炬釋論》中特別說到,恩紮補底、龍猛、無著、馬鳴、寂天、大德月、靜命等派各有差別。

有者許為盡初發心44及行諸行45所有學處。

有的承許發心學處無餘,包括勝解行地和一至七地的所有學處。

44初發心:對應勝解行地。

45行諸行:對應一至七地。

有些宗派主張從初發心的學處起,到行菩薩諸行的所有一切學處,都屬於應當守護的發心學處。

又有許為經說一切皆應守護。

又有論師承許經中所說的,所有學處都應守護。

復有許為盡資糧道所有學處。

又有承許是包括資糧道的所有學處。

餘者有謂不許如此如此定相。

1還有不承許這樣斷定的相。

2另外還有其他宗派並不主張守護這樣、那樣的特定學處。

有餘更許於其皈依學處之上應護八法,謂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

有的承許在皈依學處之上應守護八法,即能不忘失發心的四白法和捨離能忘失發心的四黑法。

說此諸軌皆是經說,應隨自師所傳受持,說云我師所說,許彼一切皆是經義。

《道炬釋論》中又說,以上諸軌則都是經中所說,應隨自己上師所傳而受持,並說這是我上師的說法,承許這一切都是經義。

辰二、宗大師的評論

首先解釋《道炬釋論》的作者和內容,其次宣說該論所引的學處混雜並與教理相違。

總此《釋論》,從善知識敦巴所傳諸大知識,皆不說是覺沃自造,拿錯所傳則說是覺沃造,是拏錯之秘法。

總的來說這部《道炬釋論》,從善知識種敦巴所傳的諸大善知識,都未說是覺沃(阿底峽尊者)自己撰造的,拏錯譯師所傳的善知識,則說是覺沃所造,是拏錯的秘法。

然諸先覺傳說覺沃於補讓時作一《略釋》,次在桑耶,譯師請其更為增釋,覺沃教令廣之即可。是以覺沃所作略解,更引眾談說之事而為增補,故亦略有數處謬誤,然於正義亦多善說。諸無謬者,我於餘處及《道次》中亦多引述。

然而,諸先覺傳說覺沃在補讓這個地方造了一部《略釋》,後來在桑耶地區,拏錯譯師祈請尊者再作廣釋,覺沃吩咐將《略釋》增廣即可。

由此可知,《道炬釋論》是以覺沃所作的《略釋》為基礎,再引用許多談說之事做了增補,因此也有幾處錯誤,但對正義也有許多善說。沒有錯誤的部分,我在其他地方以及《道次第》中也多有引述。

(註1

《道炬論釋》的作者是誰,宗大師當時就已經有三種說法。但從《廣論》244頁倒數第4:「然諸先覺傳說覺窩,…..我於餘處及道次中亦多引述。」來看,大師顯然依循這個說法,承許《略釋》是阿底峽尊者所造,而現今的《道炬論釋》則是拏錯譯師添增後的版本。但是大多數目錄仍將這本論的作者歸之於阿底峽尊者。

解答法師:釋性理

此說學處多不可信,若以發心是為行心,其學處者,則於皈依學處之上,僅加取捨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應理。

但是,以上《道炬釋論》所引的這些學處大多不可信。如果以發心為行心,則行心的學處只是皈依學處加上取捨白黑八法,這決定是不夠的,所以不應理。

若單取願心者,則其學處不須俱學經說一切,及入行以後所有學處。若非爾者,則與律儀學處無差別故。

如果只是受取願心,那麼願心的學處並不需要全部學習經中所說的一切以及趣入行心之後的所有學處,否則就和行心律儀學處毫無差別了。

除前所說二學處外,諸餘學處是如《道炬論》及《發心儀軌》所說。

本論除了前面所說的兩條學處(修學心不捨有情和修學積集二資)之外,其餘學處都是按照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和《發心儀軌》而宣說的。

須學《七法經》者,說是欲求速發通者所應修學,故非發心特別學處,此中不錄。

所謂須修學《七法經》,是說想求迅速開發神通者所應修學,所以並非發心的特別學處,此處就不摘錄。

寅二、真實還出之方便

如是自宗除捨願心、心捨有情,犯餘學處,乃至未具菩薩律儀,無依菩薩之罪犯,僅違所受中類善性學處46,故是惡行,應以四力而悔除之。

宗大師認為:除了捨棄願心、心捨有情之外,若違犯其他學處,乃至未受菩薩律儀(行心律儀)之間,並未犯菩薩罪,只是違背了所受的中類善性學處,故是惡行,應以四力懺悔悔除。

捨棄願心、心捨有情,即從根本上捨棄了願菩提心,不僅要以四力懺悔,還須重受願心戒,否則相續中沒有願心戒體。

46.中類善性學處:此處指發了願心,但尚未受學行心律儀的中間階段的學處。

從得菩薩律儀之後,即犯違越律儀學處,如論所說還出罪法依行即可。故即攝入行心學處,非為別有,然六次發心是為願心不共學處。

從獲得菩薩律儀(行心律儀)之後,若有違犯,即是違犯了律儀學處,此按論中所說的出罪法出罪即可。因此,受行心律儀之後,願心學處已歸攝在行心學處中,並非行心學處之外另有願心學處,但六次發心卻是願心的不共學處。

這是說,願心學處除了六次發心這一條之外,其他學處自從受了行心律儀之後,都成為行心學處,如同沙彌受了比丘戒後,沙彌學處大多成為比丘的學處。

還出的方便:在願心的十二條學處中,捨棄願心或心捨有情,必須以四力懺悔並重受願心戒。若違犯此外的學處,不具行心律儀時,應以四力懺悔還出;若具行心律儀時,必須以出罪法還出。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