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生命之道在哪里?关于生,关于死,在于生死之间!_百科TA说
书评|生命之道在哪里?关于生,关于死,在于生死之间!
作者  不劳而获劳小姐|发布:2021-06-10 08:02:22    更新:2019-04-15 15:49:01
阅读 239赞 0

闲来无事,翻开冯学成先生的新作《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不知不觉就过了一个下午。

初识冯先生,是在他的《禅说庄子·大宗师》里。先生以禅释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庄子《大宗师》的丰富内涵,让我获益匪浅。 冯先生集禅学之大成,他曾自嘲自己,说所有“发达”的路都被堵上了,唯独那条读禅、读老庄、读古书的路是通达的。

生命之道到底是什么?其实冯先生曾在《禅说庄子·大宗师》里提到过,“生命之道,就是从生至死,一个完整的生命,从诞生、生长、发育、成年、到中年、老年、死亡,然后到坟墓里去的这一个完整的过程。”

既有生,便有死。

因此,生命之道,关乎生,关乎死,在于生死之间。

而在这三者之间,我们需要的是清净心和平常心。

一、清净心

古人学道,并非只为了用计或使用权谋,“为王者”,又或是为“帝王师“。更多的人,是为了通过学习,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要使精神自由与解脱的前提是“减缘”,而减缘最需要的,就是一颗清净的心。

清净心可以帮助我们为自己留下充足的时间,去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和成全自己。比如说,我们去看那些有建树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上积累沉淀,很少会一头心思只想着去搞关系,买人情,把重点全放在商业运作上来的。

冯先生还指出,清净心还包括对“恶”的理解和包容。他认为,在这世上,有善必有恶,我们既要保持对美好的向往,也要有去接受烦恼,和面对世界阴暗和罪恶的勇气。正如《道德经》所言:“一阴一阳谓之道”,“祸兮福所至,福兮祸所伏”,在某一程度上,善恶是难分难解的。正如狼吃羊是“恶”,可若不吃老虎就会饿死,所以,我们要怎样去判定老虎的这种“恶”呢?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二、平常心

人活着,必须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里面涉及到了利禄与功名。

面对功名利禄,我们需要平常心;

面对生离死别,我们需要平常心。

1、首先,平常心有助于我们日常养生。

中医认为,对人的执念会产生“七情六欲”,而对事的偏执会产生“贪嗔痴念”。不管是“七情六欲”,还是“贪嗔痴念”,最后都会损耗到自己的“五脏六腑”。

而所有的病,都是因为五脏失衡、情志失衡所致的。

“五脏六腑”和,“七情六欲”稳,则人的心境就越淡定、越平和。

拥有平常心的人,一般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可以从容的应对人生中的顺与不顺。执念少了,情志顺畅了,五脏六腑平和了,病也就少了。

2、其次,平常心让我们淡定地面对生死。

庄子有一句话,叫做“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讲的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和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不听从我们指挥的。

特别在贫富和生死这两件事之间,更是半点不由人。

毕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亿万富翁,也不可能每一个都活到一万岁。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旦我们有了平常心,觉得“有”是一件好事,“没有”也不算是一件坏事。就能做到不被名利所牵绊,不为生死所牵引。

三、小结

《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是冯先生以禅解道的又一力作,这次,冯先生在书中只解读了《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也就是道家思想的总纲。在书中,先生将《道德经》与时代、社会及个人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并用大白话写作的方式,将这本道家经典讲活了。这与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是分不开的。

读冯先生的书更像是在听一位长辈在讲故事,没有大起大落的悲欢离愁,只有恬淡悠闲的人生智慧。

生命之道,关乎生,关乎死,在于生死之间。

只有在活着的时候,好好的去享受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去丰盈自己的精神,去充实自己的内心。在死亡来临之际,做到此生不悔。像冯先生说的那样,在享受生活之中,把烦恼转为菩提,把生死转为涅槃。

0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