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虫草_百度百科

蛹虫草

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
收藏
0有用+1
0
蛹虫草(学名:Cordyceps militaris (L.ex Fr.) Link.)是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又名北冬虫夏草、北虫草,简称蛹草。蛹虫草是由子座(即草部分)与菌核(即虫的尸体部分)两部分组成的复合体。子座单个或数个从寄主头部长出,有时从虫体节部生出,橙黄色,一般不分枝,有时分枝,高3~5厘米,头部呈棒状,长1~2厘米,粗3~5毫米,表面粗糙。子囊壳外露,近圆锥形,下部埋生头部的外层,400~500微米×4~5微米,内含8枚条形孢子。孢子细长,几乎充满子囊,粗约1微米,成熟时产生横隔,并断成2~3微米长的小段。子座柄部近圆柱形,长2.5~4厘米,内实心。 [5]
蛹虫草寄生于鳞翅目幼虫的茧和蛹上;多出现于林地枯枝落叶层中。野生蛹虫草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安徽、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河北、黑龙江、湖北、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陕西、四川、台湾、西藏、浙江等地。 [3-4]
蛹虫草是食药两用真菌,其蛋白质含量高达40.7%,其中所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仅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而且比例适当。人工栽培的蛹虫草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蛹虫草子座可入药,性平味甘、益肺肾、止血化痰,一般可用于肺结核、老人虚弱、贫血虚弱等症。蛹虫草中含有丰富的虫草酸、虫草素、麦角甾醇等,具有扩展气管、镇静、抗各类细菌、降血压的作用。 [8] [10]
(概述图来源: [1]
中文名
蛹虫草
拉丁学名
Cordyceps militaris (L.ex Fr.) Link.
别    名
北冬虫夏草北虫草蛹草
真菌界
亚    门
子囊菌亚门
麦角菌目
蛹虫草
保护级别
近危(NT) [2]
命名者及年代
(L.ex Fr.) Link.,1833 [4]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子实体:子实体一年生,单个或数个从寄主头部长出,棍棒状,明显的分为头部和柄部两部分,高15~30毫米,直径为2~3毫米;头部可育,不规则棍棒状或圆锥体,新鲜时橘红色,肉质,粗糙或具斑点,干后红褐色,脆质,高7~19毫米,直径为2~3毫米;柄部不育,圆柱形,新鲜时淡橘红色,干后浅红褐色,光滑,与头部无明显界限,柄基与昆虫的蛹相连。
菌丝:菌丝隔膜为简单分隔,菌丝无色,分隔频繁,薄壁,菌丝直径变化较大,其形状从丝状到多边形,平滑无结晶,丝状菌丝直径为3~3.8微米;菌柄菌丝无色,薄壁,在分隔处无缢缩,平行排列,直径为2.5~4.5微米。
子实层:主要由子囊和侧丝组成;子囊丝状,无色,薄壁,400~500微米×4~5微米,直径为3~4微米,内生8个子囊孢子;侧丝少见。
孢子︰子囊孢子在子囊中排成链状,子囊孢子圆柱形至梭形,无色,薄壁,平滑,大小为2~5×(0.8~)0.9微米~1.2(~1.4)微米,平均长L=3.45微米,平均宽W=1微米,长宽比Q=2.99~3.95(n=65/2)。 [9]
蛹虫草蛹虫草
蛹虫草

近种区别

播报
编辑
蛹虫草
冬虫夏草
新鲜时橘红色,肉质,粗糙或具斑点,干后红褐色,脆质;柄部不育,圆柱形,新鲜时淡橘红色,干后浅红褐色,光滑,与头部无明显界限,柄基与昆虫的蛹相连。
新鲜时革质,基部浅黄色,中部黄褐色,顶部黑褐色,内部白色,干后木栓质,外部灰褐色至黑褐色,光滑至略粗糙,内部白色,长可达6厘米,直径可达2毫米。
蛹虫草主要寄生于鳞翅目幼虫的茧和蛹上,亦可寄生于昆虫的成虫或幼虫。
该菌可以与蝙蝠蛾幼虫形成复合体。
蛹虫草
冬虫夏草

生长环境

播报
编辑
野生蛹虫草在春至秋季生于刺槐、栎等阔叶树混交林内半埋在土中或树皮内昆虫的蛹上。 [6]
  • 营养
蛹虫草为兼性腐生菌。营养生理实验表明,以甘露醇为碳源,牛肉膏为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好。蛹虫草可用多种昆虫的蛹和幼虫或大米培育,在以大米为基本成分时,添加动性氮源(如蚕蛹粉),营养成分更为丰富时,形成子实体快而多。可利用氮源还有尿素和蛋白胨等。 [6]
  • 温度
蛹虫草孢子释放适宜温度为28~32℃。菌丝在5~35℃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2~26℃,23~25℃最佳。5~10℃生长缓慢,15℃以上生长加快。26~30℃菌丝生长显著加快,但长势较弱。30℃以上生长减慢,35℃菌丝不能生长。菌核形成适宜温度10~20℃,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发育温度10~25℃,适宜温度18~22℃,23℃以上生长不良。26~32℃时子座出土最快。蛹虫草培育应保持稳定的恒温管理,只有在原基分化期才给予较大的温差刺激。 [6]
  • 湿度
培养基含水量在60%左右适于菌丝生长。在采收第一批子实体后,含水量下降到45%~50%,应在转潮期补足水分,通常用营养液进行补水,可同时补充营养。菌丝培养期间,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5%左右,以防止培养基水分蒸发过多,影响原基分化。子实体生长期间,室内湿度应提高到90%~95%。 [6]
  • 光照
菌丝在黑暗条件下比有散射光时生长旺盛,因此,在接种后20天左右的发菌期内,培养室要进行遮光处理。原基形成和子座生长需要较明亮的散射光,要求保持在100~200勒以上。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气生菌丝较旺盛,出现冒菌现象。菌丝成熟后由白色逐渐转变成橘黄色,白天利用自然散射光、夜晚用日光灯作光源,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10小时,以利菌丝体转色和刺激原基分化。但日夜连续光照则会阻碍子座的分化进程。 [6]
  • 空气
子实体生长期间要保持良好通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含量超过10%,不能正常分化子座,往往出现密度很大,子座纤细的畸形子实体。 [6]
  • 酸碱度
菌丝在pH值5~8范围内均能生长,以pH值5.4~6.8最为适宜。 [6]
  • 机械刺激
培养基表面用松针被覆,对子实体形成有良好影响,未作被覆处理的孢梗束及子实体形成皆少,甚至不产生,重新被覆松针则可促进子实体再发生。用土壤被覆,厚度约2厘米时子实体形成最佳。 [6]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野生蛹虫草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中国以及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均有报道。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安徽、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河北、黑龙江、湖北、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陕西、四川、台湾、西藏、浙江等地。 [3]

生长习性

播报
编辑
蛹虫草
蛹虫草主要寄生于鳞翅目幼虫的茧和蛹上,亦可寄生于昆虫的成虫或幼虫。虫草真菌能以各种不同的途径感染寄主昆虫,这些真菌可经昆虫的体壁、气孔、口器或直接通过躯体的其他孔道进入体内,以增加感染的机会。虫草真菌的侵染过程可分为3个基本过程,即侵入、寄生(昆虫死亡之前的真菌发育)和腐生(寄主死亡后真菌的生长)。
敏感昆虫吞食了含有子囊孢子的食物后,虫草菌经消化道进入体内,造成感染。另外,虫草菌经昆虫体表侵入也是一主要途径,昆虫的上表皮有几丁质层构成的,而虫草菌能分泌一种分解几丁质的水解酶,破坏上表皮的完整性,利于虫草菌的侵入。
虫草菌侵入昆虫体内后,以内脏为营养,菌丝蔓延,接着充满整个虫体,当昆虫还存活时,昆虫因中毒性反应而停止取食,并出现麻痹现象,行动迟缓。当菌丝感染幼虫数天后,虫体的外壳便出现明显的退色现象,即由深褐色转变为淡黄色,以后直到全身披上灰白色的菌丝,最后虫体死亡。在不良的环境下,菌丝会形成坚硬的菌丝块,其外围组织形成更结实的皮壳即菌核。待环境条件好转之后,昆虫体内的菌丝便会从虫体开孔的部分和柔软的部分穿出外表,形成各式各样的子实体,便形成了完整的虫草。 [8]

培育技术

播报
编辑

菌种制备

  • 菌种分离
选择生长正常、健壮、无病虫害的新鲜蛹虫草作为分离材料,用野生早期生长(8月底以前出土)的蛹虫草分离得到的菌种具有明显的早熟性。菌种分离可采用孢子分离或组织分离,生产上常用组织分离法。将蛹虫草用清水洗去外表泥土,再用0.1%升汞液消毒1~3分钟,用无菌水冲洗数次,然后再用95%乙醇浸泡3~5分钟,用无菌水洗净后进行分离。用解剖刀切去虫体外部,避开肠道,切取内部白色组织块或其子座内的组织块接种。将组织块接种在分离培养基或加有50微克/毫升链霉素的加富培养基上,于20℃恒温箱培养10天左右,挑选性状良好者作为母种。以菌丝白色,粗壮浓密,呈匍匐状紧贴培养基生长,边缘整齐,无明显绒毛状白色气生菌丝,后期分泌黄色色素,菌丝见光后变橘黄色者为优良菌种。
将分离菌种进行扩大培养后,接种在米饭培养基上进行接种。于18~20℃培养20~30℃,若无污染则继续培养,1个月后即可形成橙红色子实体,评定种性,选性状优良者用于生产。 [6-7]
  • 母种培养
菌种分离和母种可以采用以下培养基:
  1. 1.
    PDA培养基。
  2. 2.
    CM培养基:土壤浸出液100毫升,磷酸二氢钾1.5克,磷酸氢钾4克,链霉素50毫克,琼脂15克,加水至1000毫升。供分离用。
  3. 3.
    CM培养基:蛋白胨15克,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1克,维生素B₁半片,琼脂18克,松针浸出液500毫升,腐殖土浸出液500毫升。
  4. 4.
    CM₂培养基:纤维素粉20克,蛋白胨18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克,水1000毫升。
  5. 5.
    杂木屑200克,麦麸100克,葡萄糖20克,硫酸铵1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6. 6.
    加富培养基:马铃薯200克,玉米粉30克,葡萄糖20克,蛋白胨3克,磷酸二氢钾1.5克,硫酸镁0.5克,琼脂17~19克,水1000毫升。
  7. 7.
    Czapek培养基:硝酸钾2克,磷酸氢钾1克,氯化钾0.5克,硫酸镁0.5克,硫酸铁0.01克,蔗糖30克,琼脂18克,水1000毫升。
  8. 8.
    合成培养基:葡萄糖10克,蛋白胨10克,含脂蚕蛹粉12克,全脂奶粉10克,磷酸氢钠1克,磷酸二氢钾1.5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9. 9.
    玉米淀粉20克,天门冬素5克,氯化钠0.5克,硫酸镁0.5克,酵母膏2克,磷酸二氢钾1克,碳酸钙1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亦可采用其他虫草菌培养基。将发满菌丝的蛹虫草在无菌环境下切成0.5厘米左右的小块,放置PDA在培养基内完成接种,无光条件养菌。按常规制作,灭菌。接种后,在20~22℃恒温箱培养,7~10天菌丝长满,保藏在0~4℃冰箱备用。 [6-7]
  •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
原种培养基一般以麦粒为主料配方,在蛹虫草上建议直接使用母种接栽培种。
栽培种培养基使用大米培养基,即每瓶分别加入大米40克与营养液50毫升,然后于压力0.12兆帕、温度121℃下灭菌20分。原营养液成分如下:葡萄糖5克/升、黄豆8克/升、奶粉5克/升、柠檬酸三铵1.0克/升、磷酸二氢钾1.0克/升、硫酸镁1.0克/升、维生素B₁10毫克/升。进行120℃为期45分的高压杀菌,取出后待冷却即可。 [7]

栽培季节

蛹虫草属中低温型菌类。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可栽培两季,春栽在2~3月,这时气温较低,可通过加温培养菌丝体,4~5月份自然气温上升到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大,正是子座生长的好季节;秋栽在7~8月份进行栽培,9~10月份出草,这样前期气温较高,有利于培养菌丝体,后期气温下降到20℃左右,有利于子座的生长发育。若在室内人工控制环境下四季均可栽培。 [3]

栽培工艺

蛹虫草子实体的栽培主要有蚕蛹培养基栽培和麦粒培养基栽培两种方式,以大米或小麦培养基栽培为主。以下几种常用配方可供参考。
  1. 1.
    大米100%,磷酸二氢钾0.15%,维生素B微量,蛋清少许。
  2. 2.
    大米90%,高粱10%,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酵母粉0.5%,蛋白胨0.2%。
  3. 3.
    大米50.8%,麸皮25%,玉米粉10%,蔗糖2%,杂木屑6%,蚕蛹粉6%,尿素0.1%,硫酸镁0.1%,维生素B微量。
  4. 4.
    大米68%,蚕恪粉26%,蔗糖5%,蛋白胨1%,维生素B微量。
  5. 5.
    大米67%,玉米30%,葡萄糖1%,蚕蛹粉1%,蛋白陈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柠檬酸铵0.05%,维生素B微量。
  6. 6.
    小米95%,葡萄糖3.5%,蛋白胨1.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2%,维生素B微量。
  7. 7.
    高粱45%,玉米渣40%,小米10%,蔗糖2%,蛋白胨2%,酵母粉0.8%,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
  8. 8.
    小麦94%,蔗糖5%,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酵母粉0.5%,蛋白胨0.3%。
取上述任意一种培养基,大米、小麦、高粱、碎玉米等在清水中浸泡5~6小时,沥去水后放入锅内蒸熟,加入辅助原料,调节含水量为60%~65%。用500毫升罐头瓶装料,每瓶装干料约50克,将料面压平,瓶口用聚丙烯薄膜包扎封口,一般采用高压灭菌,在0.147兆帕压力下(128℃)灭菌1.5小时,也可采用常压灭菌,于100℃下维持10小时(分两次灭菌各5小时,间隔5小时)。灭菌后培养基要求上下湿度一致,米粒间有空隙,不呈糊状。 [3]
培养基冷却至30℃以下时,于无菌条件下接种。每瓶接种固体种10克或液体菌种10毫升。

菌丝培养

将接种后的瓶子排放在培养室的层架上进行培养,室内要保持黑暗、通风,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菌丝发育初期,为减少杂菌污染,室内温度宜保持在15~18℃,切忌温度忽高忽低,否则难以高产。15~20天后菌丝可长满料层,此时将温度调节到20~23℃,继续培养,超过25℃不易形成子座。 [3]

出草管理

当菌丝体长满后即可增加光照,白天利用自然散射光,保持在200勒克斯,夜晚可用日光灯作光源,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10小时,以促进菌丝体转色和刺激原基形成。菌丝见光后由白色逐渐转变成橘黄色或橘红色。当培养基表面或四周有橘黄色色素出现,聚集有黄色水珠,并可见大小不一的圆丘状橘黄色菌丝隆起时,为子座即将形成的前兆。此时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9~23℃,并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至80%~90%。湿度太大易诱发瓶内气生菌丝,对子实体生长不利;湿度太小易使培养料过早失水而影响子实体生长发育。为保持适宜湿度,可喷雾水于地面,每天3~4次。子实体生长期间要适当通风,补充新鲜空气,为减少瓶内水分散发,在整个培养期不揭去封口薄膜,可在薄膜上用针穿刺小孔,以利瓶内外气体交换。另外,蛹虫草有明显趋光性,光线不均匀会造成子实体扭曲或一边倒,因此在子实体形成之后,应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培养瓶与光源的相对方向,或调整室内光源方向,使受光均匀,以保证子实体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3]

采收加工

当子实体长高到7~8厘米,子座的上端有黄色粉末状物时,应及时采收。如采收过迟,则子实体枯萎或倒苗腐烂。采收时,用无菌手术镊将子实体从培养基上摘下即可。
子实体采收后,将根部整理干净,及时晒干或低温下红外线烘干,然后用适量黄酒喷雾使其回软,整理平直后扎成小捆,用防潮包装保藏。如需保存,干品含水量应在13%以下,以防止发霉变质。
采收第一潮菇后,停水3~4天,然后在瓶内注入营养液,10~20天后可长出第二批子座。 [3]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食用价值

蛹虫草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含量高达40.7%,比冬虫夏草(25.4%)高出15.25%,其蛋白质中含有19种氨基酸,其中所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仅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而且比例适当,与冬虫夏草基本一致。人工栽培的蛹虫草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 [8] [10]

药用价值

蛹虫草性平味甘、益肺肾、止血化痰,一般可用于肺结核、老人虚弱、贫血虚弱等症。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蛹虫草“能治百虚百损”。
蛹虫草的临床医疗效果不亚于冬虫夏草,蛹虫草中含有丰富的虫草酸、虫草素、麦角甾醇等,具有扩展气管、镇静、抗各类细菌、降血压的作用。虫草素对枯草杆菌、鼠艾氏腹水疣、人鼻咽癌KB细胞,人表皮样疣Kela细胞皆有明显的拮抗或抑制作用。虫草酸可治疗脑血栓、脑栓塞、血管痉挛、脑溢血等疾病,又可促进新陈代谢、利尿等。虫草多糖能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起护肝作用。 [8]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蛹虫草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护级别为近危(N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