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健事/中大研究:鲩鱼较其他鱼类易引起过敏\大公报记者 韩玉琼 _大公网

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医健事/中大研究:鲩鱼较其他鱼类易引起过敏\大公报记者 韩玉琼

2020-12-18 04:23: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何太(左)忆述女儿在八个月大时试过进食鱼肉出现过敏反应,不停呕吐,需要送往医院治疗,抽血及打针

  鱼肉蕴含重要营养,例如蛋白质和Omega3,对儿童成长非常重要。但本港约有2000至3000名18岁以下对鱼类敏感的儿童,有个案显示八个月大的小朋友因为对鱼类敏感,接触鱼类后导致呕吐,需要住院抽血打针。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研究发现鲩鱼为本港鱼类过敏的主要源头,新致敏源“小清蛋白Cten i1”有助提升诊断準确度,以助家长做测试。

  发现新致敏源助诊断

  常规的鱼类过敏测试多以西方鱼类作为致敏原的基础(如鳕鱼和三文鱼),但由於华人较多食用淡水鱼如鲩鱼,现时採用的鱼类过敏诊断可能未必準确。中大医学院进行两项研究,以彻底了解本地华人鱼类过敏患者的特征。结果显示,针对此群组,鲩鱼比其他种类的鱼更容易引起过敏。研究团队还从鲩鱼的小清蛋白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致敏原标志物“Cten i1”,并已於世界衞生组织及国际免疫学联合会的致敏原数据库上註册,以协助诊断。

  鱼类过敏发病期较早,并会伴随终生,患者发病时轻则出现皮肤或胃肠道的过敏症状,严重可以有生命危险。何太的小朋友“圈圈”,於八个月大的时候试过进食鱼肉,但出现过敏反应,不停呕吐,於是送往医院治疗,需要抽血及打针。她说“圈圈”体重比同龄的小朋友轻,而且有严重湿疹,得到治疗后,现在体重已回复正常。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教授梁廷勳解释,“现时标準鱼类过敏测试以西方鱼类为基础,例如三文鱼和鳕鱼,但都不是华人的主流食材,这意味现有测试可能存在漏洞。此外,一些患者只对某几种鱼类产生过敏反应,对其他鱼类品种则有耐受性。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过敏测试中包括更多种类的鱼,例如淡水鱼,以便作出更準确的临床诊断,为患者提供更全面及适当的饮食指引,避免过度戒口。”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临床讲师梁诗彦表示,研究显示华人鱼类过敏患者普遍对部分鱼类品种出现耐受性。换句话说,一些对鲩鱼过敏的患者仍可以食用三文鱼或其他品种的鱼类,“反之亦然”。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梁逸轩说,“我们研究日常食用鱼是否更适合用作诊断工具,并成功确认鲩鱼的关联性。”据表示,调查更发现了一种新的致敏原标志物Cten i1并已在世界衞生组织和国际免疫学联合会的致敏原数据库註册,成为诊断工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