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叶桉_百度百科

尾叶桉

桃金娘科桉属植物
收藏
0有用+1
0
尾叶桉(学名:Eucalyptus urophylla S.T. Blake)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常绿高大乔木,原产地树高60米,胸径2米。树干通直圆满,树干可达树高1/2-2/3。树冠舒展浓绿。叶具柄,成熟叶片顶端呈尾状,叶脉清晰,侧脉稀疏平行。边脉不明显。花序腋生,花梗长15-20厘米,花5-7朵或更多;果杯状,果成熟后暗褐色;果盘内陷,果瓣与果缘几乎平行,4-5裂。
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弗洛勒斯岛阿多纳拉岛龙布陵岛帝汶岛、番塔岛、埃落岛和维塔岛范围南纬7°30’-10°。尾叶桉是热带亚热带速生树种。喜光、喜温湿、肥沃疏松的土壤。能耐于旱和瘠薄,但不耐霜冻(低温-4℃出现冻害)。 [1]
尾叶桉具有速生丰产,树干通直圆满,木材易漂白且得浆率高的特性,是世界公认优质纸浆纤维用材树种。 [1]
(概述图参考来源: [2]
中文名
尾叶桉
拉丁学名
Eucalyptus urophylla S.T.Blake
尾叶桉
亚    纲
原始花被亚纲
亚    科
细籽亚科
亚    族
桉亚族
命名者及年代
S.T. Blake,1977 [3]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常绿高大乔木,原产地树高60米,胸径2米。下半部树皮粗糙,红棕色,上部树皮灰白色平滑,呈薄片状剥落。树干通直圆满,树干可达树高1/2-2/3。树冠舒展浓绿。叶具柄,叶呈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2-5厘米,成熟叶片顶端呈尾状,叶脉清晰,侧脉稀疏平行。边脉不明显。
花序腋生,花梗长15-20厘米,花5-7朵或更多;帽状体钝圆锥形,与萼筒等长;果杯状,果径6-8毫米,果柄长5-6毫米;果成熟后暗褐色;果盘内陷,果瓣与果缘几乎平行,4-5裂。 [1]

近种区别

播报
编辑
早先人们曾把尾叶桉划归白桉E. alba),1975年尾叶桉才从白桉中分出来,定名为E. urophylla。1995年“尾叶桉”由澳大利亚分类学家Pryor教授从分类学角度重新划分为3个种,即尾叶桉、维塔桉(E. wetarensis)和帝汶桉(E. orophila),维塔桉分布于更干旱瘠薄的立地。与尾叶桉的不同是叶子较窄,果较长。帝汶桉分布于帝汶岛2200米以上的山地,其主要特征是具有淡灰色的光滑而剥落的灰白色树皮,叶子较短。花梗也较短。 [1]

生长环境

播报
编辑
原产地生长于海拔90-3000米,分布区炎热、湿润,夏雨型,年降水量1400-2400毫米。最热月平均气温29℃,最冷月平均气温8-12℃,不耐霜冻。在东帝汶岛地区尾叶桉分布的海拔范围最广(300-3000米)。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尾叶桉为扭曲的小灌木;生长在低海拔和中纬度地区的较好。在由火山灰和变质岩发育的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最好,在页岩、板岩、玄武岩发育土上也能生长,但在石灰岩土上生长不良。 [1]
在中国生长从海拔20-50米的广东雷州半岛到海拔500-1490米的川滇高原,年平均气温17.4-23.5℃,年降水量900-1800毫米,包括沿海台地、内陆低丘和川滇高原,土壤为非石灰岩发育地酸性或微酸性土壤。 [1]
尾叶桉是热带、亚热带速生树种。喜光、喜温湿、肥沃疏松的土壤。能耐于旱和瘠薄,但不耐霜冻(低温-4℃出现冻害)。抗风能力不如细叶桉、赤桉。在中国的热带、南亚热带地区低山、丘陵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铁质砖红壤、赤红壤、山地赤红壤等多种立地类型。 [1]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尾叶桉是仅有2个不属于澳大利亚天然分布的树种之一,其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弗洛勒斯岛(Flores)、阿多纳拉岛(Adonara)、龙布陵岛(Lomblen)、帝汶岛(Timor)、番塔岛(Pantar)、埃落岛(Alor)和维塔岛(Wetar)。范围南纬7°30’-10°。 [1]
中国自1976年开始引种尾叶桉,1980年代广西东门中澳国际合作项目以及中国林科院热林所的中澳国际合作项目“澳大利亚阔叶树种引种与栽培研究”,均对尾叶桉进行了全分布区系统的种源/家系试验,并开展了大面积的丰产栽培与推广研究。该树种在中国的引种栽培范围从北纬19°14’-30°15’即海南琼海至四川仁寿,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广泛栽培。 [1]
除原产地外,1919年纳瓦罗·德·安德拉德(Navarro de Andrade)将尾叶桉引种到巴西,1935年巴厘岛引种了该树种,1966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引种了尾叶桉。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刚果、喀麦隆、象牙海岸、马来西亚、马达加斯加、留尼旺、法属圭亚那、阿根廷等国家先后引种和栽培该树种。 [1]

繁殖方法

播报
编辑
在对尾叶桉进行育苗期间,可以利用种子育苗方法实现栽培和扦插工作,确保能对无性系苗进行培育。种子培育方法的应用,在期间不仅能实现简单操作,其具备的出苗率和成苗率也会逐渐提升。在实际育苗过程中,需要将种子播种在已经完成的播种床上,在幼苗生长到3-4叶的时候,可以将其移栽到容器中,并基于苗圃中的一定要求和标准,对其进行护理和养护。在完成移苗后的2个月后,可以将苗的高度设为20-25厘米之间,以促使其能出圃造林。在育苗工作完成后,不仅能保证其根系发芽,也能保证造林成活率的稳定提升,从而实现快速成长。 [4]

栽培技术

播报
编辑

林地清理

在造林整地前期,需要进行劈草炼山、清理林地,并将林地的杂灌草等进行挖除。在进行炼山工作中,要注意到其中的防火和水土保持工作。在炼山完成后,要对造林地进行整地挖穴,保证能降低水分的流失。在林地清理工作中,其具体的执行时间可以在造林前一年对其完成。 [4]

合理整地

通过合理整地工作,能为幼树的成活和实际生长提供更为良好的生长环境。尾叶桉种植,可以基于块状整地工作,对其进行挖明穴回表土工作,确保其规格在60厘米×40厘米×40厘米。在整地的时候,要沿着等高线对其进行作业,按照“品”字形对种植点进行排列,整地时间要选择在造林前一年进行,尤其是在11月底前期进行,将促使其效果的发挥和实现。 [4]

施基肥

对尾叶桉进行施肥是非常敏感的,在营造林期间,为其提供基肥,是获得丰产的主要措施。造林前的一个月,对其进行回表土过程中,要为其提供钙镁磷等一些等量尿素混合肥、专用肥等,确保每穴为其平均施肥500克。基肥的选择,要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并依据海捞海肥和山积绿肥的方式进行,其肥料在1-2千克。 [4]

栽植

首先,对桉树苗进行造林定植工作,在栽植工作中,要将容器和存在的塑料薄膜剥掉,在撕袋之前,可以双手对容器压上,并对袋子全部取出,但注意不能撕边要撕底部。在对其进行定植覆土期间,可以从四周到内部压紧,禁止其产生垂直下压,以免对容器造成很大破坏。在对桉树苗定植的时候,不能将苗木移栽在基肥山上,避免幼苗的根部和肥料接触,禁止产生少苗现象,以免降低苗木的成活率。不仅如此,还要保证根部舒展和压紧,以促进幼苗的根部和土壤之间的相互融合。
其次,对尾叶桉进行抚育施肥。在完成尾叶桉栽培后的第一年,要对其进行抚育和施肥。期间,第一次施肥工作不仅要使用10克的尿素,在10天后遇雨后,再次使用15天的尿素,并对其进行圈施。在完成栽植后的一个月,要对其进行第一次的除草抚育。当达到8月份的时候,使用复合肥和专用肥,其含量可以在100-150克,并对其穴施。在对尾叶桉进行第二次施肥,分别在3-4月份或者7-8月份的时候,对每尾叶桉树施专用肥250克,促使其冠外穴施肥。 [4]

病虫防治

播报
编辑

病害

危害症状:尾叶桉受到青枯病的影响,将给幼树造成很大危害,具体上,其主要类型表现为两个部分,第一,急性型,主要是病株的叶片失水萎蔫,枝条不断被脱落,是一种典型的青枯症状。该病害从发病阶段到枯死阶段时间较短,仅仅需要2周左右。第二,为慢性型,主要是病株表现的较为矮小,叶片逐渐脱落。该病害的需要时间较长,周期维持在3周以上。
防治方法:为了对其防治,要为其选择抗病害的品系,并对苗木进行出圃检疫,避免病菌的产生。也不能为其提供未腐熟的有机肥,实现良好的抚育管理工作,利用生石灰和福尔马林等进行消毒,以免病菌的进入和杀灭。 [4]

虫害

危害症状:尾叶桉受到的虫害主要为白蚁,该病虫害主要会威胁尾叶桉的根部、茎部以及树干等位置。对于一些新造林,其生长1-3年生幼林经常会受到灾害的影响。对白蚁危害进行预防和治理,能够保证尾叶桉在实际种植工作中,实现健康成长。
防治方法:在对白蚁进行防治过程中,需要在造林前一年的9月份或者10月份进行,并为其挖15-25个小洞,其规格在10厘米×10厘米×10厘米,保证在每个洞为其放入一个或者两个白蚁诱杀包,并为尾叶桉盖上茅草,对尾叶桉进行覆土压实。一般情况下,在未整地的造林地进行投放,将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整地过程中,要保障炼山清理更彻底,并在回表土过程中清理草根,保证能将白蚂蚁的食物源彻底切断。 [4]
  • 瘿姬小蜂
危害症状:瘿姬小蜂危害尾叶桉的树苗、幼林等部位,一般在叶片、主,脉和叶柄等位置和枝叶上形成瘿姬小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苗木出现逐渐倒伏、落叶等现象。各个植株和枝梢也会枯死,从而给树木的整体生长情况造成影响。在一年之内,幼林受到的危害最为严重,植株受到的灾害率将达到100%以上,也会影响林地林木的实际产量。瘿姬小蜂的危害非常凶猛,造成的危害也非常严重,其扩散速度也逐渐提升,给林业的有效发展造成很大危害。
防治方法:为了对瘿姬小蜂有效防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控制。比如:在期间种植一些抗虫害的品种,禁止易感品种的使用。使用抗虫害品种代替易感品种,能促进桉树纯林的大面积种植。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区域,要实现有效的主伐和改造工作,因此,在对其防治期间,可以将主伐地的剩余物质或者烧毁的物质清除掉,避免萌芽枝叶侵入病菌。在苗期,也可以使用能内吸杀虫剂,确保在一定周期内,能按照低浓度对其喷雾,保证更好地对瘿姬小蜂的入侵进行控制。还要促进幼苗、苗木水肥管理工作的科学执行,以维护植株的整体生长趋势。 [4]
  • 油桐尺蛾
危害症状:油桐尺蛾产生的危害,是基于幼虫的产生对其造成的,这些害虫专门啃食叶片,是尾叶桉栽培区域最为严重的害虫。产生后,会发展将树叶全部吃光,从而对其造成很大损失,也会影响整体的生长量。
防治方法:为了对其进行防治,可以在几方面进行完善。如:保证施肥管理工作的科学执行,实现有效的抚育除草工作,对林木的稳定建设和生长也存在很大关系。因此,使用生物和仿生制剂对其防治,针对一些较低龄的害虫,可以在该阶段使用25%的灭幼脲液3号进行喷洒防治,也可以利用森德堡可湿性粉剂,每亩控制在10-20克,并将其增加30-35倍的中性载体进行防治。使用化学制剂对其防治,也可以在害虫低龄虫幼虫阶段,利用2.5%的溴氰菊酯粉剂、50%的杀螟松乳油等对其喷洒防治。 [4]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尾叶桉木材在帝汶岛被广泛用作重型建筑材和桥梁用材。该树种木材还适合制做纤维板和刨花板等用材,在造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用于制浆造纸,其木材基本密度适中,造纸性能好(紧密度大,平滑度、耐破度、抗拉强度和耐折度都较好),纤维得浆率较高,漂白性好。5年生的柠檬桉、窿缘桉、雷林1号桉和尾叶桉制浆(采用硫酸盐法)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尾叶桉的木素、综合纤维素含量属中等水平。纤维形态较好,平均纤维长度中等为0.7毫米,壁腔比0.48。粗浆得率47.4-48%,细浆得率46.5-47.5%。柔性系数较高为71,但比重较低仅为0.48克/立方厘米。单段漂白后白度88%。在打浆度400SR的情况下,未漂浆撕裂指数达到10.51平方纳米/克,裂断长和耐破指数优于其他桉浆,而漂白浆的强度低于本色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