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行軼事@iM網欄】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令瑞士鐘錶界投降的機械錶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iMoney智富 - 名人薈萃 - D210201

【賢行軼事@iM網欄】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令瑞士鐘錶界投降的機械錶

名人薈萃

發布時間: 2021/02/01 19:57

最後更新: 2021/02/24 17:20

分享:

分享:

現在很多公司都會花很多精力於市場推廣上,五花八門,希望藉以提升銷售,大學更有市場學系,學派、理論、數據一大堆的。但經歷過替不同品牌將各款新產品推出市場,深深體會出最強的市場推廣方程式,「營銷千萬招,產品第一條」,花巧的招式只是錦上添花,要令一個品牌和產品能長期生存,就是產品本身。保持產品優質的故事,可以一直說下去,歷久不衰。

馬斯克 (Elon Musk) 曾建議,管理層不應花太多時間在會議和簡報表上,應更專注於產品。專注於產品包括很多方面,有產品上的創新,也有對品質的追求精益求精,發揮到極致,那是一種「匠人精神」的體現。要談「匠人精神」不得不提及日本孕育的品牌,而當中我對精工 (SEIKO) 高端產品線Grand Seiko的故事最為印象深刻和動容。

現代鐘錶從歐洲開始,瑞士鐘錶到現在還是優質機械錶的代名詞,如果以1810年發明陀飛輪的寶璣先生 (Abraham-Louis Breguet) 製造第一枚腕錶N.2639開始計算,精工於1913年才生產出第一枚日本國產腕錶LAUREL,足足遲了100年。但一個世紀的鴻溝並沒有影響精工的志氣,他們矢志製造出足以挑戰瑞士的腕錶,這一點很重要,可以說是所有成就的起點,不要受現時環境限制自己的想像,擁有敢於超越的精神。

精工不選擇花巧,他們要窮極人力之所能,以「最高級」為目標而設計,追求「精準」與「實用」的頂級腕錶。1960年精工終於打造出品牌最高端的Grand Seiko,要挑戰瑞士鐘錶王國就先要在其標準獲得勝利,瑞士鐘錶業對於精準的最高標準就是天文台錶 (Chronometer) 的認證,機芯要經過一連串測試,在不同位置和溫度狀態下仍要保持高度準確性,為期15天不分晝夜連續進行,每天誤差只能在-4至+6秒之內,當時每年還有競賽,公佈各品牌的排名。

1964年瑞士天文台終於接受Grand Seiko參賽,但在瑞士納沙泰爾天文台競賽中Grand Seiko只得到144名,鎩羽而歸。這已是集全公司精銳的製品,對精工一班錶匠的打擊可想而知,但他們沒有放棄,繼續改良,不服輸的精神在三年後終於得到回報。1967年Grand Seiko奪得瑞士日內瓦競賽中的「最佳機械腕錶獎」,並獲得了機械腕錶企業獎的第二名與第三名。而在1968年納沙泰爾天文台更延遲了一年才敢公佈結果,因為精工在競賽中得到了所有機械錶相關的最佳獎項。後來瑞士鐘錶製造商代表團要求政府工業部長Rene Meylan先生結束天文台競賽,為了顧及國家以及鐘錶產業的面子,超過100年歷史的天文台競賽就此中斷。Grand Seiko不止在瑞士的擂台將對手打倒,更直接摧毀了擂台。

被瑞士鐘錶界拒之門外的Grand Seiko另外建立一套GS標準,每日誤差的要求比瑞士天文台更高達-3至+5秒之內,測試的方位更嚴格需六方位校準,時間更長為期17天,而對每位錶匠的考核亦自成一家,頂級錶匠更會獲得國家肯定。

以上只是從精準度的競賽角度說故事,已可成永遠的經典,而對於腕錶的製造,Grand Seiko無論在錶殼、錶盤、指針那享負盛名的打磨,甚至機芯零件中的一條發條、游絲,精工都是自己製作,相對很多價格不菲的瑞士腕錶品牌只是購買一些現成的機芯回來組裝,貼上商標便說是自家品牌出品,還有很多故事可以說。Grand Seiko那種近乎吹毛求疵,追求極致的精神,就是「匠人精神」。

以「匠人精神」打造的產品和服務,有如此紮實的基礎,市場推廣需要做的是如實展現其真實的一面給消費者。記得去年在公司內部跟同事分享過「以匠人之心,琢時光之影」,就是對自己工作的尊重,重視每一個細節,一絲不苟,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他日回首,不會對不起自己。

 

作者_廖寶賢簡介:

行走不同國際品牌十多年,鍾意玩、鍾意新嘗試,永遠追求突破,相信創新就是成功之道。現為FILA港澳星總經理。

更多賢行軼事@廖寶賢的文章請按此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網上專欄的內容請按此
即睇iMoney全新網站【 imoneymag.com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賢行軼事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