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下武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大雅·下武

《诗经》作品
《大雅·下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在大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是一首赞美周武王等继承先王文德的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四句。第一章先说周朝世代有明主,接着赞颂周太王王季周文王与周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赞颂周武王,下二句赞颂周成王,第三章赞颂周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赞颂周康王能继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诸侯来贺作结。全诗结构整饬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其特别之处,是创造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顶针”的修辞方法,表现出流美谐婉的节奏,使本来刻板的颂歌变得优美谐和。
作品名称
大雅·下武
作品别名
下武
作    者
无名氏
创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处
《诗经》
文学体裁
四言诗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大雅·下武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大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大雅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⑵下武:在后继承。下,后。武,继承。
⑶维周:只有周家。维,语助词。
⑷世:代。哲王:贤明智慧的君主。
⑸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
⑹王:此指武王。配:指上应天命。
⑺求:通“逑”,匹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按‘求’当读为‘逑’。逑,匹也,配也。……言王所以配于京者,由其可与世德配合耳。”
⑻言:语助词。命:天命。
⑼孚:使人信服。
⑽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间。式:榜样,范式。
⑾孝思:孝顺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举一以概之。王引之经义述闻》:“孝者美德之通称,非谓孝弟之孝。”
⑿则:法则。此谓以先王为法则。
⒀媚:爱戴。一人:指周天子。
⒁应侯顺德:吴闿生诗义会通》:“侯,乃也;应,当也。‘应侯顺德’,犹云应乃懿德。”而《水经注》等书认为应侯是武王之子,封于应(地在今河南宝丰西南)。
⒂昭:光明,显耀。嗣服:后进,指成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广雅·释诂》:‘服、进,行也。’……《仪礼·特牲·馈食礼》注:‘嗣,主人将为后者。’……是知嗣服即后进也。”
⒃兹:同“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兹、哉古同声通用。”来许:同“后进”。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谢沈书引作‘昭哉来御’是也,……许、御声义同,故通用。……‘昭哉来许’犹上章‘昭哉嗣服’也。”
⒄绳:承。武:足迹。祖武,指祖先的德业。
⒅於(wū):感叹之词。万斯年:形容久远。斯,语助词。
⒆祜(hù):福。
⒇不遐:胡不,何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诗》言遐不者,遐、胡一声之转,犹云胡不也。” [2-5]

白话译文

后能继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圣明。三位先王灵在天,武王配天居镐京。
武王配天居镐京,德行能够匹先祖。上应天命真长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也令人信服,足为人间好榜样。孝顺祖宗德泽长,德泽长久法先王。
爱戴天子这一人,能将美德来承应。孝顺祖宗德泽长,光明显耀好后进。
光明显耀好后进,遵循祖先的足迹。基业长达千万年,天赐洪福享受起。
天赐洪福享受起,四方诸侯来祝贺。基业长达千万年,那愁没人来辅佐。 [2-3]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此诗是为赞美周武王、周成王等能继承先王德业而作。陈子展诗经直解》:“《下武》,康王即位,诸侯来贺,歌颂先世太王、王季、成王之德,并及康王善继善述之孝而作。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 [2]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毛诗序》云:“《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郑笺云:“继文者,继文王之业而成之。”陈奂诗毛氏传疏》补充说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继之,是之谓继文。”宋代自吕祖谦朱熹以后,释《下武》另有说法,如严粲诗缉》、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或以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为下。清代的经学家解此诗,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戴震诗经补注》、胡承珙毛诗后笺》等均坚守毛、郑之说,而翁方纲诗附记》、桂馥札朴》等则赞同宋儒之说。按验诗歌文本,毛、郑之说不误,“不尚武”、“以武为下”云云,过于迂远,不可信。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其说出自陆奎勋陆堂诗学》。陆氏以《尚书》等经文印证此诗,谓“‘下武维周’,犹《长发》之‘濬哲维商’也”,“周公之戒成王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故继言之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也”,“‘昭哉嗣服’,即《顾命》所云‘命汝嗣训,临君周邦’也;‘绳其祖武’,即所云‘答扬文武之光训’也;‘四方来贺’,即《康王诰》所云‘诸侯皆布乘黄朱,奉圭兼币’也;‘不遐有佐’即所云‘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也”。陈氏以为其所析“以经证经”,“不为无据”。
《大雅·下武》的篇章结构非常整饬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第一章先说周朝世代有明主,接着赞颂太王、王季、文王与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赞颂武王,下二句赞颂成王,第三章赞颂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赞颂康王能继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诸侯来贺作结,将美先王贺今王的主旨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修辞上,此篇特别精于使用顶针辞格,将顶针格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顶针勾连,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顶针勾连,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顶针勾连,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与第五章的首句“昭兹来许”意思相同,结构也相同,可视为准顶针勾连。《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于使用顶针修辞,但比起《下武》那样精工的格式,不及远矣。而且此篇以顶针格串联的前三章组成的赞颂先王的述旧意群,与同以顶针格(或准顶针格)串联的后三章组成的赞颂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过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维系,有如连环。
这种刻意经营的巧妙结构,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其韵律节奏流美谐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审美负效应,使读者面对这一表现《大雅》《周颂》中常见的歌颂周先王、今王内容的文本,仍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快感。英国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的论断,确实,形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决不容低估,有时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读完《大雅·下武》,读者可能很快就忘了诗中“哲王”“世德”“配命”“顺德”之类赞颂之词,但对它章法结构的形式美则将记忆犹新。 [2-3]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或疑此诗有“成王”字,当作康王以后之诗。然考寻文意,恐当只如旧说,且其文体,亦与上下篇血脉通贯,非有误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