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牙沒顧好,小心牙周病!哪些警訊一定要注意?|天下雜誌

植牙沒顧好,小心牙周病!哪些警訊一定要注意?

花錢耗時,以為植牙可以天長地久,卻紅腫、發炎、口臭,甚至搖搖欲墜,難道要重新植牙,再折騰一次?

植牙-牙醫-牙齒-牙周病-副作用-併發症-保健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其他

「如果可以重來,我絕對不會植牙,」回想起植牙的經歷,已退休的劉女士用「花錢受罪」來形容。

14年前,她植了2顆牙,術後傷口一直微微滲血,醫師檢查發現是縫線鬆脫、傷口裂開,牙周一直腫脹、隱隱作痛。治療2個月後,從X光發現齒槽骨漸漸消蝕,等於植牙的「地基」不穩,醫師決定開刀取出人工牙根(植體),補骨粉後再考慮是否重新植牙。

醫師順利取出其中一個人工牙根,但另一個牙根卻怎麼拿也拿不出來,只好先縫合傷口,後來做了牙套。醫師說,使用3、5年後,牙根應該會自然搖動,到那時再取出重植。劉女士覺得無奈,只能等。

沒想到這顆植牙的「壽命」遠超過預期,它一直沒有搖動,但周圍長期發炎,刷牙會流血,疲累時感覺疼痛、腫脹,劉女士就吃些消炎藥、止痛藥暫時減輕不適。她常覺得口臭,跟別人說話總是不自覺保持距離。

回診時照X光,發現齒槽骨流失,因此牙根愈來愈淺、縫隙愈來愈大,食物很容易塞牙縫。醫師總是說「再等等」,沒有進一步處置。

2年前某天,她吃飯時這顆植牙突然掉了。花了十幾萬,折騰了十幾年,2顆植牙都沒保住。「我不考慮重新植牙。少了2顆牙,還不是一樣過日子,」她說。

廣告

植牙一樣會生病

「植牙並不是一勞永逸,完成後就不會有問題,它也會生病,」台大醫院牙周病科兼任主治醫師、博世牙醫診所院長林保瑩說,植牙後可能發生咬合不順、牙冠脫瓷、牙肉萎縮、植體周圍發炎、牙冠、基台或植體鬆動或不夠美觀等狀況,「植牙衍生的併發症,這幾年愈來愈常看到,有些不難處理,但有些還滿棘手。」

植牙後會發生種種狀況,跟許多因素有關:

1、沒做好口腔清潔

很多人以為,植牙是一顆假牙,不會蛀,它沒有神經,也不會痛,因而忽略了清潔。

「植牙雖然不會蛀,但還是可能得牙周病,而且可能惡化得比自然牙的牙周病還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植牙中心負責人、義齒補綴科主治醫師蔡宗伯提醒。因此植完牙一樣要做好清潔,牙刷、牙線、牙間刷都需用。

廣告

2、牙齒使用習慣不佳

抽菸、嚼檳榔、常啃咬硬食、習慣咬緊牙根、夜間磨牙,都會損傷植牙。

3、忽略每36個月定期回診

蔡宗伯說,植牙後有些初期的牙齦化膿、紅腫,病人並不覺得不舒服,或者牙冠或支台的螺絲有點鬆了,也沒有感覺,但醫師檢查得出來,可以及時治療或處裡。因此建議即使沒有覺得不舒服,還是要定期回診。

「回診計劃非常重要,這需要醫師與患者共同完成,」林保瑩強調。

4、原先植牙的條件不理想

牙齒靠齒槽骨支撐,如同地基,而牙齒的存在也會維持齒槽骨的高度與寬度。而自然牙拔除後會造成齒槽骨的吸收,高度、寬度隨之改變,直接影響植牙成敗。如果齒槽骨不足或補骨粉的效果有限,就貿然植牙,就像在土質鬆軟或不夠寬廣的地基上蓋房子,將來恐怕搖搖欲墜。

廣告

林保瑩也提醒,嚴重的牙周病常常是造成齒槽骨流失的主因,因此植牙前也應該妥善治療牙周病,未來植牙才不會因與牙周病共存而持續發炎,導致失敗。

5、醫師的經驗與技術

比如植牙的位置與角度、鎖植體時用的力道、過程中的溫度控制等,都攸關植牙結果。

能救盡量救,不輕言放棄

植牙後覺得不適,不代表一定失敗,可以先嘗試處理或治療。「建議盡快找原醫師處理,不要拖。好的植牙醫生,應該照顧植牙一生,」林保瑩說。

比如咬到芭樂籽,導致陶瓷牙冠破裂,可修補或重做;牙冠或支台的螺絲鬆了就上緊,「這些機械性的問題相對好處理,」蔡宗伯說。

較嚴重的是植體鬆動、搖搖晃晃,代表植牙已走向「死亡」。

廣告

林保瑩說,自然牙有牙周韌帶支撐,即使有些搖動,但還是有功能,可是植牙缺乏牙周韌帶,一旦搖晃就失去功能,等於被判死刑,通常需移除,再考慮重新植牙。「不過,植牙重建通常比較麻煩,費用也高,對醫病雙方都是挑戰。」

紅腫、流血、口臭,是植牙死亡警訊

而植體鬆動最主要的原因是嚴重的植體周圍炎,也就是植牙的牙周病,造成齒槽骨大量流失,支撐不住上面的植牙。

植牙的牙周病起初只是牙肉紅腫、刷牙時有點流血,此時發炎侷限在黏膜層(稱為植體黏膜炎),尚未破壞骨頭,如果及時治療並維持良好清潔習慣,便可有效控制。

但若沒有及時治療,惡化到明顯出血、溢膿、發臭,X光發現齒槽骨流失,表示深層組織發炎,即「植體周圍炎」,就必須進行進階牙周治療,先做牙根清潔、清創,放置藥物或加上口服藥,如果效果不佳,再考慮以手術治療。

廣告

「我們處理植牙併發症的能力,遠低於處理自然牙發生疾病的能力,」林保瑩直言。「所以應該盡量保住自然牙,如果不得已必須拔牙,植牙也只是取代缺牙的方案之一,並不是唯一,傳統假牙還是有優點。如果決定植牙,就要下決心好好照顧它,醫師也要有照顧植牙的計劃與能力。」


為什麼植牙的牙縫比較大?

植牙後,尤其是後牙區域,常有病人抱怨牙縫容易堆積食物殘渣。

蔡宗伯解釋,醫師在製作植牙假牙時,通常會刻意設計可以使用牙線、牙間刷的空間,如果型態做得太大或突出,雖然牙縫小,但牙線、牙刷卻進不去,易孳生細菌,提高植體周圍炎的風險。建議病人進食後盡快清潔。

另一個比較棘手的狀況是,植牙與鄰牙(自然牙)牙冠上端鄰接的接觸面,通常在植牙治療完成時,接觸面會緊密地靠在一起,但使用一段時間後,因為咀嚼等可能的生理因素,造成鄰接面跑開,齒縫變寬,因而易塞食物。「這種情形發生的機率很高,也是很難避免的生理現象,」他說。處理方式是注意清潔,必要時重做牙冠,縮小縫隙。

(責任編輯:黃韵庭)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企劃|決戰減碳時代!2050年淨零排放,一起迎接永續新世代|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