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地理学术语)_百度百科

赤道

[chì dào]
地理学术语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赤道(equator),地理学术语,指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其半径为6378.2km,周长为40075.02千米。赤道是南半球、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同时,赤道是地球上重力加速度最小的地方。 [1]
中文名
赤道
外文名
equator
半    径
6378.2 km
周    长
40075.02 km
标    志
地球分成南北半球的标志
纬    度
穿过的国家
肯尼亚索马里巴西
学    科
地理

简要介绍

播报
编辑
赤道与黄道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地球上的零度纬线。一年当中,赤道有两次太阳直射,所以赤道地区属于热带,终年天气炎热,气温很高。赤道的圆心与地心是重合的,它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全长4万多千米。
赤道穿过了加蓬刚果(布) [6]刚果(金) [5]乌干达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西等许多国家。在这些国家,人们用不同的标志来表示赤道线。例如,在刚果,人们用许多沿直线排列的小石柱表示赤道线,这些小石柱叫赤道桩。
据说在700多年前,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城的市民就知道,基多城附近是太阳一年两次来往于南、北半球所经过的地方,他们称这里为“太阳之路”。后来,科学家证实了这一说法,市民们就在基多市郊外修建了一座赤道纪念碑。纪念碑高10米,碑身四面刻有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字样。碑顶放着一个石刻地球仪,地球仪中间有一条标志赤道位置的白线,一直延伸到碑底的石阶上,这就是地面的赤道线。 [2]

地貌气候

播报
编辑
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东南信风,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
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环流。
赤道经过的行星级地貌: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
赤道经过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赤道经过的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活动于赤道的天气系统:两信风带赤道西风带、赤道辐合带
赤道穿过的河流湖泊

国家城市

播报
编辑
赤道经过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瑙鲁基里巴斯、厄瓜多尔(以赤道命名的国家,Ecuador,是西班牙文)、哥伦比亚、巴西、加蓬、刚果 (布)、刚果(金)、乌干达、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
赤道附近的著名国家和城市:基多利伯维尔内罗毕新加坡 [2]

赤道纪念碑

播报
编辑
赤道纪念碑
赤道纪念碑分为新旧两座,旧碑位于圣安东尼奥镇,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城以北24公里处。它三面被崇山峻岭环抱,海拔2483米。这座赤道纪念碑高约10米,用赫红色花岗岩建成。碑身呈正方形,四周刻有醒目的E、S、W、N 四个英文字母,分别表示东、南、西、北4个方位。碑面上镌刻着西班牙碑文,以纪念那些对测量赤道、修建碑身做过贡献的法国和厄瓜多尔的科学家。下端刻着“这里是地球的中心”的字样。碑顶是一个大型的石雕地球仪,安放的方向是南极朝南,北极朝北。地球仪的中腰,从东到西刻有一条十分清晰的白线,代表赤道线。它一直延伸到碑底部的石阶上,赤道实际环球一周为40075.13公里,从这里可把地球划分成南北两个完全相等的半球。厄瓜多尔人称这纪念碑为“世界之半”。每年3月21日和9月23日,太阳从赤道线上经过,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相等。这时,厄瓜多尔人总要在此举行盛大的迎接太阳神的活动,感谢太阳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们都喜欢在石阶上,两脚平踏在白线两边,摄影留念,以显示自己是脚踏两半球的人。
1981年,在这座旧碑附近的埃基西亚尔谷又新建了一座赤道纪念碑,落成于1982年8月9日。其外形与旧基本相同,但比旧碑大3倍:高30米,直径4.5米,重4.5吨。碑的东西面写着:西经格林尼治78°27'8″,纬度0。纪念碑里修建了电梯,碑顶设有望台。在纪念碑前方,有一条石砌的长长的通道,通道两旁矗立着一些石雕群体。凡是到基多旅游的人,都领到管理部门签发的一张证书,以明其某年某月某日曾到南北半球的界线一游。
另外,索马里赤道纪念碑位于索马里南部码口城市基斯马尤以北60米处。它是一座3米高的水泥建筑物,顶端装有地球仪和一根东西向的针,作为赤道线的标志。 [3]

数据

播报
编辑
通用地球形态数据(大气圈未计算在内) [4]
  • 赤道长度:40,076km [4]
  • 子午线长度:40,009km [4]
  • 极半径长度:6,356.8km [4]
  • 赤道半径长度:6,378.2km [4]
  • 扁率:1/298 [4]
  • 面积:510,000,000k㎡ [4]
  • 平均半径长度:6,371km [4]
  • 体积:1,083,230,000,000km³ [4]
总体来看,从两极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为6,356.8km,比从赤道上到地球中心的距离6378.2km短21.4km。扁率为1/298。赤道一带稍微凸出,赤道本身也略扁,南北半球也不对称,加上表面凹凸不平,可以说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地球体积庞大,这些表面的起伏和整体比起来仍极其微小,所以在太空中看,视觉上仍是一个圆球。但如果降到低空,透过大气和海洋,这时看到的固体的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就像一个干皱的苹果。 [4]

作品解释

播报
编辑
  1. 1.
    古代主浑天说者认为,天体是个浑圆形的球体,赤道即指天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现代天文学称为天球赤道。
  2. 2.
    汉书·天文志》:“立春春分,东从青道……立夏、夏至,南从赤道。”
  3. 3.
    后汉书·律历志下》“黄道去极”。刘昭注引汉张衡浑仪》:“赤道横带浑天之腹,去极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
  4. 4.
    《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孔颖达疏:“正当天之中央、南北二极中等之处谓之赤道,去南北极各九十一度。”
  5. 5.
    何景明六月望月食》诗:“未月黄衢厄,妖遮赤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