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门_百度百科

新华门

北京市西城区境内建筑
收藏
0有用+1
0
新华门(Xinhua Gate),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北侧、府右街与南长街之间,是中南海的正门;初为宝月楼,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于民国二年(1913年)改建为北洋政府总统府的正门,改称新华门;于1967年在影壁及两侧八字墙上镶嵌标语 [3]
新华门是一座古典风格琉璃瓦顶雕梁画栋的二层明楼,一层楼檐下悬挂“新华门”匾额,二楼檐际下悬挂国徽。门后为影壁,门前设一对石狮,并竖有国旗杆,门外两旁八字墙上镶着两条红底金边的白字标语 [3]
2006年5月25日,包括新华门在内的中南海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快速导航
全景图
中文名
新华门
外文名
Xinhua Gate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北侧
开放时间
门楼不对外开放
所处时代
清至民国
保护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南海)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为讨维吾尔族贵妃香妃的欢心,在南海南岸修建宝月楼。
民国二年(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国会决定将中南海设为总统府,将南海南岸的“宝月楼”改建为“新华门”,作为总统府的正门。改建工程由时任内务总理朱启钤主持,首先拆除了宝月楼南部的红墙,使得宝月楼暴露在墙外;然后在楼两侧新砌两堵八字墙,使得宝月楼(新华门)与剩余皇城墙相连接;最后又在宝月楼(新华门)的北面滨湖修建了一堵影壁 [2] [6]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迁至南京,中南海被辟为公园,新华门改为中南海公园的正门,门前改挂由张海若书写的“中南海公园”牌匾 [6]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9日,新华门前汇集了来自10多所学校的1000多人的请愿队伍,反对华北自治 [5]。(详见词条一二·九运动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进入中南海,仍用新华门作为中南海的正门,将“新华门”牌匾由二层移至一层,二层增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在新华门影壁上挂牌“中央人民政府”;9月,北平各界群众在新华门前庆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获得成功 [8]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华门影壁上镶嵌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两侧“八字墙”上镶嵌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两条标语。
1970年,新华门影壁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和八字墙上两条标语进行加工,将“为人民服务”5个字贴上金箔,变成红底金字。
1981年6月后,全国各地开始清理“文化大革命”的标语、语录、口号等“文革”痕迹,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保留新华门影壁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以及八字墙上两条标语 [3]

建筑格局

播报
编辑

结构

新华门为二层明楼,每层共七开间。一层共有三扇门,门框上有石青地金字楷书“新华门”三字棋匾,悬挂在楼前檐下。二楼檐际上悬挂着大型国徽。正门迎面是一堵青砖到顶的大影壁,影壁上是贴着金箔的“为人民服务”5个红底金字。新华门两侧为石狮及八字墙,墙上刻有标语。新华门前竖立有国旗杆 [3]
新华门

特点

新华门建筑整体采用古典风格,使用了琉璃瓦顶、雕梁画栋。新华门二层共七开间,每开间有四个槅扇,朱栏护廊,使得建筑开朗典雅,属于皇家建筑风格 [3]新华门全貌严肃庄重、绚丽端庄 [6]
清代,宝月楼室内陈设较为丰富。据清同治元年(1862年)《内务府陈设档》记载,宝月楼下明间摆放紫檀边座玻璃心五屏峰一座,紫檀杆莺翎扇一对,紫檀罗汉宝座上铺红猩猩毡等装饰物品 [7]

文物遗存

播报
编辑
  • 影壁
新华门后设有影壁。影壁为袁世凯所建,建时为挡住门后景物,使人看不透门后其实是一波碧水。影壁初为深灰色砖壁,中间有一个椭圆形图案,四个角上刻着传统花纹 [3]。1967年,新华门影壁上镶嵌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该五字由毛泽东书写,是他建国后书写的许多条幅中选出来写得最好的一幅。1970年,中南海修缮处将新华门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5个字贴上金箔,并将影壁改成红色,变成红底金字 [2]
  • 匾额
新华门一层门框下悬挂有“新华门”匾额,据说该匾额由晚清翰林袁励准书写,宽1.6米,高0.64米,为正宗馆阁体,字体雄劲有力,初悬挂在新华门二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至一层,二层改悬挂国徽。新华门现国徽处原为乾隆帝为宝月楼所题“仰视俯察”牌匾 [7] [10]

文化活动

播报
编辑

艺文

  •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御诗》
新华门航拍
轻舟遮莫岸边维,衣染荷香坐片时。
叶屿花台云锦错,广寒乍拟是瑶池 [7]
  •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御诗》
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
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
屏文新弗禄,镜影大光明。
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
乾隆自注:“楼近倚皇城南墙。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衡宇相望,人称日刘佑眨还修建礼拜寺,与正楼对。” [7]
  • 其他艺文
乾隆帝曾写《宝月楼记》。此外,清代宫廷档案中也对宝月楼有详细记载 [7]

相关人物

  • 香妃
香妃
新华门初名宝月楼,是乾隆帝为香妃所建。香妃,正式封号为容妃,和卓氏,维吾尔族,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居叶尔羌。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宫,封为和贵人,进宫第三年册封为嫔妃,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升为容妃。她备受皇帝的宠爱,曾随乾隆东巡泰山、拜孔庙。她在宫中享有特殊地位,乾隆帝也很注意照顾她的民族习惯,赐给她的御膳大都是羊肉和素菜,赐给她的新疆哈密瓜也比别的妃子多,在宫中还特许香妃穿着维吾尔族服装 [7]
  • 袁世凯
宝月楼是经袁世凯决定改为新华门的。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民国元年(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中南海为总统府。民国四年(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成立中华帝国,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民国五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9]

传说轶事

  • 乾隆帝建宝月楼
新华门石狮
新华门的前身宝月楼的修建与香妃有关。香妃来到北京后,时刻思念故乡新疆,以至忧郁寡言。乾隆皇帝看到香妃日渐消瘦,知道了她的思乡之情,于是立即召见工部大臣,议定在南海南面建一座楼,为的是让香妃站在楼上,能看到自己家乡那样的景象。这座楼即宝月楼。宝月楼建成后,又在楼对面的皇城旁边建设回回营,供香妃登临眺望,以慰乡思之情。因此宝月楼又称“望乡楼”。乾隆皇帝为了民族和睦,给予香妃很高的地位,这不是单纯的宠爱一个异族妃子,而是为了笼络维族上层人物,以加强中央政权对各民族的统治。这种作法,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护民族和睦和祖国统一的作用,所以宝月楼是民族团结的见证。宝月楼当时就是一座具有政治含义的楼宇 [7]
  • 周总理保护石狮
新华门前的石狮子是北京城里最大的一对。1966年8月红卫兵“破四旧”席卷北京城,新华门前的石狮子也被列在“破四旧”之列。1966年8月26日周恩来总理从保护文物古迹出发,耐心地说服了红卫兵,下令将新华门前的石狮子搬走,有效地将这一古迹保护起来。后来这对石狮子又回到了它原来的地方 [7]

法定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五条的规定,新华门前每天需升挂国旗 [4]

文物保护

播报
编辑
2006年5月25日,中南海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华门作为中南海的一部分,也同样受到保护 [1]

旅游信息

播报
编辑

地理位置

新华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辖区内,西长安街北侧、府右街与南长街之间。北为中南海,即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所在地;西临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报大楼)、西单路口;东为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南为国家大剧院 [6]
新华门位置

注意事项

新华门城楼不对外开放,游客可在门前警戒线外远距离游览新华门,期间注意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引 [6]

交通信息

  • 地铁
乘坐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下车,由A口出,向西步行约100米即到。
  • 公交
乘坐北京公交14路、70路、7路、901路快、901路直达快车、52路、5路、99路、观光1线、观光2路、南苑机场专线、特2路等至石碑胡同站下车,向西步行约80米即到。
新华门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