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台灣該繼續吸引外資,還是加速投資矽谷?|數位時代 BusinessNext
【專欄】台灣該繼續吸引外資,還是加速投資矽谷?
【專欄】台灣該繼續吸引外資,還是加速投資矽谷?

在資金成本即將因為升息而攀高的可見兩三年未來,全球資金都會【往高報酬率的地區移動】。吸引企業與資金投資台灣是該做的事,但台灣最有價值的是技術人才、生產供應鏈與臨床醫學環境,絕非消費市場與資本市場規模。

結合台灣關鍵資源與連結投資矽谷,除了協助矽谷新創成長之餘也能享受美國市場規模帶來的高成長與高收益潛力。台灣除了應該繼續吸引全球人才與資金,也讓我們的投資人與創業者勇敢走出來。

長久以來,除了打造台灣的新創環境成為更完整與活躍的生態系,吸引國際資金與企業投資台灣,也是政府與民間的目標。

事實上,過去幾年台灣已經吸引不少矽谷大企業與加速器基金投資台灣,無論是 Google 在台灣擁有資料中心與亞洲最大的研發據點,或者 Meta 在台灣布局,以及 AWS500 GlobalTechstars矽谷台灣幫 (Taiwan Mafia) 紛紛在台落地,其實台灣已經是矽谷科技公司與新創生態系投資亞洲的重點。但從矽谷生態系與美國市場的觀點,我們是否也該思考另一條路徑?

回顧去年,北美新創投資領域的各種指標,無論是新創獲得投資的資金規模,或是超過一億美元的大型募資案件與新創上市家數,抑或是創投公司年募得的基金規模,都創下歷史新高與年增幅新高。可以說過去一年在美國通膨的不只是物價房價,「企業與新創的估值」也都創下新高,但回顧前兩次景氣循環(達康股災與金融海嘯),接下來的兩年將會回落。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簡稱聯準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臨時理事主席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簡稱聯準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臨時理事主席(Chair Pro Tempore)傑洛姆·鮑爾(圖中,Jerome H. Powell)於2022年3月15、16日召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考慮到今年(2022)的期中選舉與後年(2024)的大選,美國政府必將以 穩定經濟降低失業率 為首要目標,一方面要透過升息來平抑物價與房價、壓低消費支出與企業成本以控制失業率,二方面又要避免過度提高企業與政府舉債成本、造成經濟蕭條並對新創不利的負面效益,其實舉步維艱卻又必須快速實施。

我個人 ~~不負責任~~ 的猜測是會「先加速升息再逐步調控」,由於失業率並未隨通膨而大幅增加,顯然企業仍有負擔成本增加的能力,加上美國人口正邁入高齡化加速的階段,整體勞動生產力將開始降低,增加企業獲利能力必須靠提高效率與改變商業模式為主,再上疫情與戰爭等因素,無法繼續採用過去所採用的「外包海外勞動力」來降低成本,未來五年到十年,將是美國各種產業全面投入智能自動化的時代,相關投資與新創也大舉展開(日後將再專文討論)。

過去一年我在矽谷已經充分感受到這股浪潮,無論是餐飲業、服飾業、房仲業還是農業、工業、建築業,甚或是金融、教育與醫療,都隨著疫情衝擊外來移民大量減少而開始投資數位化、自動化與智能化的方案。相較於幾年前多數成功的創業者都出自Google、Facebook或已經上市的 SaaS 新創,最近一波的創業潮許多都來自特斯拉或蘋果這一類硬體企業、有大量軟硬整合經驗或自動化機械開發能力的工程師團隊。

robotics-and-automation-photo-sm
圖/ FedEx

讓我們把目光放回台灣。過去兩年由於疫情,原本在疫情前幾年逐步升溫的新創出國參訪、交流甚至落地徵才、募資的情勢,戛然而止。線上會議雖然可以取代部分交流功能,但前述的實體產業自動化生意,幾乎都必須有在地且無時差的市場開發與產品開發團隊,才有可能快速地回應客戶需求、修正產品與服務體驗,並且展示實際成果給潛在投資人,進行募資所需要的盡職調查工作。

即便資本市場即將開始緊縮,但因為去年「北美創投新募得資金的總規模」幾乎是往年平均值的兩倍,尤其是已經有長期績效的大型創投都募得高額基金。雖然上市機會與時機將沒有前兩年那麼火熱,但預期兩年後將逐漸回到正常狀態下,創投依然會投資有潛力的案件,唯獨投資腳步跟心態上會比前兩年謹慎及保守。但也可以說,從今年初到明年底,由於新創估值將有兩年左右的下修,整體資本市場環境由多轉空,對天使投資人與機構投資人來說,是「布局早期新創的好機會」。

回顧北美創投產業近三十年的募資規模與投資績效,去年底的科技業投資暴增、上市熱潮狀態,最接近「達康股災前的市場格局」。金融海嘯前的矽谷還未完全復原,但海嘯過後如同千禧年股災一般,都歷經一到兩年左右的投資低潮。反過來看,在2003年與2010年所募得的基金,投資績效顯著高於前後五年。這就非常類似若在台灣買房,如果在2003年底跟2008年底進場,幾乎保證獲利一般。

投資是一個時間函數的遊戲,關鍵不僅是投入的規模,最重要的是投入的時間與機會成本。前兩波股災台灣的確遭受投資面與經濟面的衝擊,但我們也躲過亞洲金融風暴而失去如南韓與新加坡的轉骨機會。台灣的產業格局在二十世紀下半歷經了出口替代、製造外銷、創投與科技業興起,到了千禧年之後開始受中國開放市場影響,原本以美國日本為主的三角貿易及經濟結構,幾乎全面轉向與中國產生巨大而緊密的關係。島內對外投資的人才與資金也幾乎都被中國吸引,讓我們忽視了其實擁有巨大能量與轉型機會的北美市場。

這也就是為什麼資本市場不發達的加拿大、墨西哥,或者離美國非常遙遠的小國如比利時、以色列、新加坡,可以產生很多隻獨角獸,但我們努力多年卻依舊難產的原因。這些國家的投資人並沒有期待透過投資當地團隊在本土市場,並藉由當地資本市場尋求出場機會。而台灣的創投業歷經近四十年,卻依然以台灣人投資台灣團隊,在台灣股票交易所上市為最主要的投資與出場策略。

相對於「北美的消費市場與資本市場規模」,台灣市場所能提供的成長潛力非常有限。長期依賴中國市場的語言文化與地緣關係也造就了一批不願意往太平洋另一端冒險的投資人與創業者。但如果把今年初全球一千家獨角獸(上市前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新創企業)的分布數據打開來看,美國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新創投資國家,獨角獸數量在全球過半,矽谷所在的 舊金山灣區更是獨佔全球獨角獸的四分之一

若把各國獨角獸數量除以人口,全球每百萬人獨角獸數量排名前三的國家是以色列 2.73、新加坡 2.03、美國1.53。我們熟悉的南韓、中國、日本則是 0.22、0.12、0.05。若把加州與灣區視為獨立區域的話,分別是 6.25與 22.5,遠遠超過全世界任何區域。也就是說同樣一筆錢,投資矽谷命中獨角獸的機率是以色列與新加坡的10倍,美國其他地方的15倍(事實上 扣掉矽谷獨角獸數量佔美國一半,命中機率應該是30倍 )。

獨角獸_unicorn
圖/ shutterstock

投資到獨角獸代表著十倍甚至百倍以上的投資回報。相較於多數國家的新創投資多半追求三到五倍的回報,從天時地利的角度來看,無論是產業需求、創新機會或投資報酬率,投資美國市場與矽谷新創,都是全球投資人都會做的事情。 當我們邀請全球企業或頂尖創投來台投資時,他們評估的絕對不只是在台灣能拿到多少政府或民間資源,最重要的是投資人力與資金,能得到多少倍的技術成果、營收成長或資本市場回報。

在資金成本即將因為升息而攀高的可見兩三年未來,全球資金都會「往高報酬率的地區移動」。過往兩年在全球各地蓬勃的投資熱錢將回流美國,主要就會在華爾街與舊金山灣區這兩個區域來回移動。吸引企業與資金投資台灣是該做的事,但 台灣最有價值的是技術人才、生產供應鏈與臨床醫學環境,絕非消費市場與資本市場規模

而也因為矽谷的新創投資機會與潛力巨大,投資人之間的競爭遠比全球任何地方都激烈。多數國家地區的新創生態系,都是創業者募資困難、投資人姿態較高,唯有矽谷,是一個優秀創業者被投資人追著跑,尤其有千萬美元估值出場經驗的連續創業者,幾乎再次創業就會數百萬美元以上的創投基金前來投資。

那麼台灣的投資人有甚麼利基可以在矽谷立足呢?其實就是 研發實力與供應鏈關係,目前對全世界的硬體產業都是至關重要的剛需。在矽谷兩年來我遇到非常多新創都苦惱於原型開發、元件採購與生產製造的拖延,尤其搶不過大企業的規模採購優勢,若透過投資關係而取得研發能量與供應鏈策略聯盟,在美國即將進入工業 4.0 的階段,前面所提到的各種軟硬整合與智能化應用,都將是台灣製造業的投資機會。

傳統上大型製造業集團因為管理成本因素無法從事規模較小的早期新創投資,台灣最優秀的中小企業們卻又不一定有人有資源能在矽谷進行投資。

這就是【Taiwan Global Angels】的創立背景。由具有台灣科技業背景與投資能量的天使投資人,發揮台灣的優勢,協助矽谷新創成長之餘也能享受美國市場規模帶來的高成長與高收益潛力。台灣除了應該繼續吸引全球人才與資金,也讓我們的投資人與創業者勇敢走出來。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投矽谷-獨角獸與它們的產地】,作者為《Meet創業小聚》駐點創業家

關鍵字: #投資 #產業創新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生成式AI可以怎麼用?cacaFly現身說法,助企業應用GCP服務智慧轉型
生成式AI可以怎麼用?cacaFly現身說法,助企業應用GCP服務智慧轉型

生成式AI的橫空出世,將AI產業推向了另一波發展高峰,根據市調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最新報告,全球生成式AI在2023年至2030年間的複合年成長率為36.4%,預估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98億美元。

迎合這股生成式AI浪潮,許多科技大廠紛紛推出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各產業也積極思考在內容生成或客服機器人外,還能發展出哪些生成式A I應用,例如:整合知識管理系統,加快資料檢索速度、整合機台操作手冊,指引工程師維修或處理異常事件等、整合電商商品資料庫、根據消費者喜好與需求推薦相應商品等、整理與歸納網路評論、加快消費者決策流程等,都是目前較常被企業討論的應用。

cacaFly(聖洋科技)雲端智能中心技術副總吳振和指出,生成式AI具有閱讀、理解及生成非結構化資料的能力,因此不只可以用來自動生成內容,任何需要推薦、檢索或搜尋資料的應用,都很適合導入生成式AI。

3000px_Z8A3532.jpg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GCP 4大能力,縮減生成式AI導入時程

無論企業導入何種生成式AI應用,硬體運算、LLM判讀、資料搜尋與處理能力,是決定生成式AI應用能否發揮成效的幾大關鍵,而這四大能力恰巧也是Goolge Cloud的優勢所在。

一是硬體運算能力。 Google很早就在雲端資料中心大量部署TPU晶片,加速AI模型的訓練和推論部署,相當適合需要進行大量運算的模型訓練及AI應用。

二是LLM判讀能力。 目前LLM模型大多以Transformer 架構為主,Transformer架構則是 Google 團隊提出,因此可以得知 Google 在生成式 AI 的歷史定位。與其他LLM模型相較,Google 所推出的多模態模型 Gemini 在資料上有更強大的基礎,可以處理更複雜的任務。

三是資料搜尋能力。 Google由搜尋引擎起家,已累積非常多年的經驗,可以協助企業從眾多資料中,快速找出適合提供給LLM學習的資料。

四為資料處理能力。 Google整合既有資料倉儲工具BigQuery與Gemini,讓BigQuery可透過Vertex AI呼叫Gemini,企業便能直接運用BigQuery資料發展生成式AI應用,解決數據在資料倉儲與LLM模型間流動不易的問題。

吳振和進一步說明,過去在導生成式AI應用時,必須由IT人員先到資料倉儲撈數據,再提供給資料科學家餵入LLM,作為LLM的學習資料。如今,當資料倉儲串接了LLM模,企業在資料源頭就就可以直接應用這些已經封存或歸納好的資料,進而讓原本需要2批人來處理的事,改由資料科學家就能獨力完成,可以大幅簡化繁瑣作業流程、加速生成式AI的導入腳步。

cacaFly助攻,4大協助順隧企業AI導入之路

在GCP既有4大優勢能力外,cacaFly雲端智能中心亦站在技術與導入顧問角度提供4大協助,包括收斂需求、選擇適合的GCP產品與服務、提高導入效率和成效及概念性驗證(POC),希望順隧企業的AI導入之路。

一是協助企業收斂需求。 企業對AI普遍抱持相當高的期待,但AI並非萬能,這些期待不一定都能成真,因此在導入初期,cacaFly雲端智能中心會與企業一同討論,根據企業目前遇到的營運挑戰、對AI的需求和想像,一起討論適合的AI應用,並訂定階段性任務與目標,提高AI應用成功落地的機會。

二是協助選擇適合的GCP產品與服務。 在Gemini之外,GCP還有很多已經平台化的AI模型,而雲端智能中心相當熟悉GCP的各項產品與服務,可以根據企業需求、AI應用類型與目標、目前人力配置等因素,建議適合的AI模型與GCP產品。

三是協助提高導入效率和成效。 吳振和強調,雲端智能中心已經成功協助許多不同產業的客戶導入AI應用,不只建立了一套方法論,亦能分享自身經驗,提高企業導入AI應用的效率和成效。舉例來說,在導入LLM過程中,雲端智能中心可以運用類似生成對抗網路的做法來提高LLM判讀能力。又如,在LLM調教階段,雲端智能中心可以提供操作範例,讓企業清楚需要整理哪些資料,才能讓模型調整的效果更好。

四是協助進行AI應用的POC。 AI應用往往橫跨IT、資料科學、業務等不同部門或團隊,高層支持與否顯得相當重要,因此,雲端智能中心可以協助企業應用其所提供的範例資料進行POC,讓企業相關人員能夠憑借POC結果爭取高階決策者的認同和支持。

前進海外市場,助力更多產業實踐轉型目標

cacaFly 雲端智能中心總監古梅其表示,自兩年前 cacaFly 攜手Google Cloud成立雲端智能中心後,cacaFly便致力於推動台灣企業進行數位與綠能的雙軌轉型,在產品面、客戶面與市場面都展現亮眼成績。

4000px_Z8A3527.jpg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在產品面,雲端智能中心積極深化與Google Cloud的合作,協助台灣企業應用雲端、數據與AI提高營運效率及降低成本,例如:2023年推動Google Startup Program,協助台灣新創運用GCP資源發展產品與服務,2024年正式代理Looker 商業智慧平台嵌入式數據分析,協助企業運用Looker串聯與匯整數據,並將數據轉換為更直覺人性化的報表。

在客戶面,雲端智能中心服務的客戶產業別益發多元化,在2023年,專注於零售、流通和電商等領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知名電商品牌 - LINE購物成功地利用 GCP 處理演算大量來源不同的商品資料,提供搜尋應用。同時,內容電商平台 Content x Creater創利市集(CxC)也利用GCP工具,根據客戶需求打造了更完善的推薦系統,進而增加了觀看量。在 2024年則將觸角伸向製造、Web3、金融科技等產業。

在市場面,雲端智能中心已成功跨足海外市場,目前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皆成立GCP服務團隊,希望將台灣經驗複製到海外,展現台灣科技實力。

未來,雲端智能中心將朝產品、客戶與市場3個方向持續努力,並擴大招聘優質人力以強化服務量能,希望助力更多台灣企業運用更多GCP工具與服務,打造足以迎戰未來的智慧競爭力。

4000px_Z8A3667-1.jpg
從左至右為 cacaFly 共同創辦人 楊志偉、董事長 邱繼弘、雲端智能中心副總 吳振和、執行長 黃逸甫、雲端智能中心總監 古梅其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cacaFly徵才計劃

因應未來高速成長,cacaFly雲端智能中心啟動擴大徵才計劃,大量招聘業務與AI架構師,歡迎想要接觸多元產業、累積實作經驗、與科技原廠密切互動或是至海外歷練的人才,把握機會與cacaFly一起搭上這波AI浪潮。

cacaFly 雲端能中心 榮獲 Google Cloud Partner All-stars 殊榮

cacaFly 雲端智能中心2023年榮獲 Google Cloud Partner All-stars 殊榮,這是對我們在銷售、行銷、解決方案和顧問技術服務等領域過去一年表現的高度肯定。象徵著我們致力於為客戶打造合適應用場景的承諾,以及對卓越客戶體驗的持續追求。我們由衷感謝 Google Cloud 團隊對我們的認可,並期待著與他們攜手合作,為客戶提供協助企業實現數位轉型的優質體驗和解決方案,持續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 AI 專家。

Partner All-star 合照.jpg
圖/ cacaFly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