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衡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何善衡

香港恒生银行创办人之一
何善衡(1900年-1997年12月4日),祖籍广东番禺石溪乡(今广州市海珠区石溪村),香港恒生银行创办人 [12]。大昌贸易公司董事长。何善衡得益于幼年在金铺当学徒的经历,善于营商之道,特别是金银买卖。1933年3月。何善衡出资1000港元作股金与别人在香港中环合资开设恒生银号,1949年出任恒生银号总经理;1952年12月.恒生银号改组为有限公司,何善衡出任董事长;1959年12月,恒生银号改名为恒生银行;何善衡成功经营,使恒生银行发展很快,1965年已是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1969年领导编制“恒生指数 [12]。1993年8月,番禺市授予何善衡“番禺市荣誉市民”称号。1994年与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一起创立“何梁何利基金 [1]。1997年底,何善衡在香港去世,终年97岁。 [5] [13]
中文名
何善衡
国    籍
中国
籍    贯
广东番禺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97年12月4日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何善衡
何善衡祖籍广东番禺石溪村(现属广州市海珠区)。其祖父辈曾于广州市中心,今解放南路一带开设西成金铺,显赫一时。父亲何励峰接掌家族业务后,生意渐走下坡,不幸英年早逝,导致家道中落。他出世没多久,家境贫穷,七八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一家四口生计,全部落在他母亲身上。何善衡十三岁被迫辍学,幸得世叔伯关照,得以在广州今人民南路一带的南成金铺当学徒。在那间金铺,他得以结识林炳炎,并深被林氏赏识,为何善衡日后发展铺了路。
在金铺过了多年打工生涯,何善衡也炒起金来。根据当时广州黄金市场的规矩,炒金亏钱者,名字和所欠的数目就会在堂内挂单,直到款项还请方可赎回。何善衡曾三度挂单,当时他身无分文唯有去信上海向林炳炎求助,并乘船赶到上海。
在上海开了大银号的林炳炎并不嫌弃,亲自到码头接“落难”的何善衡,并吩咐专人安顿他,照顾他的起居饮食。在上海的日子里,何善衡一边在林炳炎的商行里帮忙,一边筹措欠单的款项。24岁那年,何善衡辞去金店职务。 [11]
1926年,他和好友何贤在广州上九路开了一间汇隆银号,生平第一次当上了老板。汇隆银号本小利薄,几年后,随着何贤去澳门发展,银号生意也宣告结束。但何善衡在这几年里学到不少东西。1933年3月3日,他的事业出现第一个转折点,他与友人林炳炎、梁植伟、盛春霖等在香港中环合资开设了恒生银号。尽管何善衡当时仅出了一千元的股金,但他善于“炒金”,故被林炳炎网罗,为银号“炒金”。恒生银号于1938年取得香港独家买卖国币的经营权后,生意蒸蒸日上。何善衡看中广州,又去广州开设分号,在当地开展业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占香港,恒生银号迁往澳门。战后,恒生银号又迁回香港。当时由于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对纸币丧失信任,只认黄金。加之国民党不久后发动内战,不少有钱人纷纷外逃,给了恒生银号一个极好的发展机会。1947年开始,香港炒金风气日盛,恒生银号遂将擅长炒金的何善衡从广州调回香港。事后证明这是个高明的决策。1948至1949年间,香港金价疯狂跌涨,从上海来的一帮炒金客与粤港本地炒手爆发了一场黄金大战。在这场黄金大战中,恒生银号大获全胜,赚得盘溢钵满。何善衡在此役中一战成名,成为黄金买卖的权威。他的聪明才智,也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恒生银号殴东们折服。
1949年,林炳炎去世,何善衡理所当然地成为恒生的掌舵人。他见好且收,认为炒金不是长久之计,而发展银行业务才是正途。为此,他与何添三赴欧美考察银行业务,策划银号改组事宜。1952年,恒生银号改组为有限公司,何善衡出任首任董事长。1983年4月,83岁高龄的何善衡以年事已高为名请辞恒生董事长职位。恒生董事会为感谢何善衡的贡献,特邀他担任董事会名誉董事长。同年,何善衡还获香港大学颁发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尽管他小学都未读完,但就他的学识和贡献来说,何善衡获此殊荣实不为过。 [6]
1990年,何善衡被授予“番禺市荣誉市民”称号。1993年,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1996年6月,获得由广州市政府颁发的“广州市杰出贡献奖”。 [7]1997年12月4日,何善衡在香港病逝,享年97岁。 [9]

人物事迹

播报
编辑

恒生银行的缔造者

何善衡虽然读书不多,却深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他知道,一家银行要生长壮大,最重要的是取信于顾客,在顾客心中扎下根,这才是银行发展壮大的不二法门,为此,他立下了“顾客第一”的规矩;
50年代中,一家位于良好地段的小塑胶厂向恒生银号贷款五万港元。按合同规定,到期不还,以工厂作抵。该厂由于经营不善,无法按期还钱。银行界均认为这下恒生捞了一票,可以趁机取得那个地段。厂家也战战兢兢,束手待毙。谁料何善衡亲去工厂考察后,认为只要调整产品结构,这家工厂仍是可以生存发展的。他再次低息贷款十万元给厂家,使该厂起死回生。何善衡此举震动了香港实业界.为恒生银号在实业界中树立了良好的名声和信誉,恒生的业务量大增。
短短几年时间,恒生“工业化”的过程便基本完成。恒生增加了注册资金,业务涉及工业、商业、地产、保险等,几年间变成一家颇具规模与实力的银号。60年代第一天,恒生银号正式换牌为恒生银行,香港金融界的第一艘华资航空母舰下水了!
次年春,22层高的恒生银行大厦屹立在中环。随纺织业、制衣业,塑胶业、电子业的兴起,香港经济蓬勃发展,恒生银行也日趋兴旺。至1965年,分行发展至九家,存款剧增,由1.2亿元增至15亿元,成为最大的华资银行。 [6]

独特有效的经营理念

何善衡做事必躬必亲,喜欢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年轻人。他的思想既保守,又现代。一方面,他恪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方面,又对现代生活极为适应。上班或外出,他喜欢西装革履,衣冠楚楚,讲究衣着的品味和整洁,颇具绅士风度。他拥有最时新的轿车,并对现代化的传播工具稔热。
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用”做人之道”训练职员。创办初时,他每月亲自为全体职员讲一次课,内容包括:忠诚、信用、知识及健康。他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德为上的观念,引导青年人自省、立志、勤劳、戒贪念和善诗人。何善衡平生可以原谅那些吹毛求疵的主管,但深恶那种对新同事不予指导,不予关心,下属做错了事,只是叫他重做,但绝不加以解释,让下属要暗中摸索,导致既费时又误事的作风,认为这是公司发展的绊脚石,一定要予以铲除。
60年代末,何善衡把自己数十年来的经商处世阅历及座谈会的资料汇集成《阅世浅谈》。这本书,后来成为香港银行界人士训练职员的基本教材之一。书中大量引用了《礼记》、《论语》、《孟子》的说法,教诲年轻人要加强品德修养。他认为“高稚的仪表,器宇轩昂,衣履整齐,使人望而产生敬慕之心;假如给人的第一个印象不好,便很难获得别人的敬仰和接近的机会。”因此,谈吐和仪表一直是恒生甄选初级职员的标准。
何善衡还认为职员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今后的发展。60年代初,银行职员或者顾客懂英文或银行业务的人很少,顾客不知道如何用英文填写信用状,往往需要银行职员的帮助。于是何善衡便开班,训练职员基本的银行技术及常识,后来恒生决定把部分课程改为公开的讲座,免费提供给对银行业务有兴趣的人参加。这个名为“初级银行业务进修班”的课程,一共吸引了8万多学生。“初级银行业务进修班”的成功,使何善衡产生了办学的念头。他打算建为:“要立一所非牟利的商业学院,提供大学程度的训练。何善衡认维持香港经济的发展,首要的条件是确保有足够的人力资源,而私人机构也有承担培育人才的责任。”1979年由恒生股东捐款5000万港元,建立了恒生商学书院,为香港培养了一大批金融人才。 [10]

推动恒生银行持续发展

1952年,恒生银号改组为有限公司,何善衡出任首任董事长,恒生从此随香港工商业的成长而开始扮演一个银行的角色。繁荣的背后潜隐着危机。由于经济发展很快,银行之间竞争激烈,一方面存款利息不断提高,一方面大量贷出巨款投入房地产。这使银行的资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银行挤提埋下了伏笔。1965年,正当恒生银行业绩大幅增长之时,一次汹涌的银行挤提浪潮险些将它吞没。这次华资银行挤提风波先从明德银号刮起,接着波及老牌的广东信托银行,最后谣言又指向恒生。丧失信心的大批存款散户昼夜排在恒生银行前面,等着提款:恒生银行难以筹措这么多流动资金,一时也摇摇欲坠。这时,觊觎已久的汇丰银行趁机提出以恒生51%的控股权来换取汇丰无限量的支持。在别无选择之下,何善衡只好将恒生的半壁江山拱手交出。
痛定思痛之下,何善衡利用汇丰“无限量支持”,在香港银行业惊魂未定之时,看准低潮之机,果断地重新投资房地产、酒店业及航运业等。当香港经济再度勃起时,他的投资获得可观回报,业务每年均有两位数的增长,董事长的宝座仍非他莫属。经过几年努力,恒生的分行由1965年的九家发展为1969年的35家。在何善衡的经营下,恒生实力大增。1969年,该行首创香港股市指数———“恒生指数”,成为反映香港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并为国际认可。恒生又编制了物价消费指数,成为香港通涨的指标,更是老板给员工调薪的依据。1972年,何善衡成功地将恒生股票上市,股价猛涨三倍,恒生信誉大增。至1983年何善衡卸任恒生董事长之时,恒生的业务已扩展至全球,在港拥有120家分行,市价总值排名香港银行第二位。 [6]

社会贡献

播报
编辑

何梁何利基金

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该奖每年评选一次,设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三个奖项。自设立以来,共遴选奖励上千位杰出科技工作者,成为中国社会力量创建科技奖项的成功范例,为激发中国科技发展的活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清华大学新土木馆

清华大学新土木馆 [2]
该馆由香港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捐资兴建,1998年落成,命名为“何善衡楼”,又称新土木馆。该馆是清华土木工程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基地。 [2]

北京大学何善衡图书室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何善衡图书室由香港著名慈善家何善衡先生所创立的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慷慨捐赠并命名,旨在对元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探索的具体支持, 以期激励元培学生不断进取,在学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终回报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2010年9月12日上午,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捐助元培学院暨“何善衡图书室”命名仪式在元培学院201室举行。 [4]

中山大学善衡堂

20世纪80年代,何善衡将2000万港元捐资委托何铭思管理,由他全权负责与中山大学领导筹划组建管理学院。何氏教育基金会的作用一直持续,延续多年仍然产生重要影响。中山大学领导认为,何善衡热爱祖国,关心教育,重视培养英才,造福桑梓的高尚情操和卓越贡献应让世人皆知,建议将管理学院教学大楼命名为“善衡堂”,并延请著名书法家为名匾挥毫题字;建议将何善衡所捐赠的教育基金命名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何氏教育基金”。 [3]

社会评价

播报
编辑
《海珠改革开放三十年纪事》:作方香港最大的华资很行的创始人之一,何善衡见证和参与了香港金融业的起飞,其成就令人羡慕;作为热爱祖国,关心支持祖国家乡建设的慈善家,何善衡多年来乐善好施,慷慨解囊,更是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敬重。何善衡以一生的经历,实践了他提倡的“立志、勤备、戒贪”的铭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