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林宥嘉的《少女》?

关注者
31
被浏览
42,239

18 个回答


在9月24日之前完成婚礼、或者求婚成功的男士,恐怕有些人会感到后悔。后悔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林宥嘉会在9月24日推出自己的新单曲,而这首名叫《少女》的新单曲,又暗藏着无数迷死人的金句,在一个男人一生最重要的日子里,如果有这些句子傍身,无疑会让这一段恋情更刻骨铭心,未来某天想起这一天、这些句,都将是甜甜的回忆。

林宥嘉唱“自从遇见你,我比你还要少女”,林宥嘉又唱“恋爱的男子,每一个都是少女”,林宥嘉还唱“做我的爱妻,一百岁还是少女”。

说来也怪,华语乐坛历来不缺像《少女》这样的恋爱甜曲,其实也不乏少女情怀的经典,但却从来没有像林宥嘉的新作那样,由一个男歌手来代入少女的角色,去完成一首少女情怀的作品。



这个切入点很奇怪,但这个切入点也很新颖。

《少女》的歌词由词人黄伟文构思,并由他和林宥嘉共同完成填写。前者的奇思妙想,与后者的私密情怀,最终化为一首爱如潮水又永结同心的浪漫恋曲。

事实上,之前华语乐坛的男声情歌,很多都会有点大男子主义色彩,这种Man,也形成了华语乐坛男人情歌的一种性别特点。

而在看似简单的秀恩爱中,《少女》这首歌曲在文本意义方面,却有了一种超越性别的表达,这在华语乐坛的情歌史上,也是值得一提的标志性作品。

这也让《少女》这首歌,在看似简单的示爱背后,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寓意。英国诗人和评论家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曾经说过:“A Great Mind Must Be Androgynou”,翻译成为中文,就是“伟大的灵魂都是双性同体的”,而《少女》这首歌曲体现的,正是这种伟大的灵魂。

看了这句名言,再听《少女》这首歌曲,是不是会有别样的感受?更高大上了有没有?



作品主题和角度的新颖,也让这一次的林宥嘉,在音乐表达层面上,也表现出和以往作品的不同。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之前的林宥嘉风格,那最合适的词语,一定是“迷幻”。而到了《少女》这首歌曲里,最适合用来形容林宥嘉音乐的形容词,则显然是——梦幻。

作品在编曲上用了大量复古的电子音色,八十年代的Bass-Line,以及古董味道的电子琴音色,再加风琴的衬托,也让作品充满了黄金时代的那种温暖。

而另一层面,虽然是复古的元素,但《少女》在运用的组合上,却又将那些Old Fashioned音色,又处理出一种科技的未来感。于是,《少女》这首歌就在这样一种时空语境中,同时穿行于Dream Pop和Future Pop之间。

这倒也突出了作品的文本主题,让《少女》这首歌曲,既有当下的梦幻,又有梦幻的未来。



而《少女》这首歌曲的MV,更是因为作品主角KIKI丁文琪的亲身出演,让作品更有了说服力。大量蓝白色调的运用,以及复古的滤镜,甚至让音乐带人回到了“天真无邪”的青春时代。

反正听过、看过《少女》这首歌曲的歌迷,羡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同时羡慕和嫉妒者同样有之。而无论是羡慕还是嫉妒,只是因为《少女》这首歌曲里所唱的,就是大部分人想象的爱情应该有的样子。

不仅是音乐从迷幻到梦幻,林宥嘉在《少女》这首歌曲里的演唱,也足够少男、足够梦幻。前置的人声录制,大量唇齿音以呢喃和呓语的方式呈现,颇有一种“夜半轻私语”的性感魅力。细微的人声音效处理,则让林宥嘉的声线在这个基础上,又增添了“少女”般的柔和,而这样的林宥嘉,真的是以前你没有听到过的林宥嘉。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人对林宥嘉未来的新专辑,感到一种由衷的好奇。作为一个已经三年没出新专辑的歌手,如今又丢下这么一首好听和甜蜜到想把他“拉黑”的歌曲,三年后的林宥嘉,又该如何“成全”歌迷,这是一个疑问!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A Great Mind Must Be Androgynou”这句话是Samuel Taylor Coleridge而不是英国女作家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说的,因为这次林宥嘉的这首《少女》,也希望改正这个在网络存在已久的常识错误。

发微博秀恩爱

演唱会秀恩爱

上综艺秀恩爱

后的船新版本

发专辑秀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