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品評-民生產業的關鍵》感官品評介紹、應用與未來發展(下) - 樞紐觀點 - udn部落格
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感官品評-民生產業的關鍵》感官品評介紹、應用與未來發展(下)
2007/01/09 10:13
瀏覽2,68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樞紐科技顧問公司 姚念周博士
刊登於食品資訊第19244~47

因文章較長,以下節錄文章內容,要閱讀完整文章→請按這裡閱讀完整文章

以食品工業的應用來看,在台外商公司的應用就較深入,然而許多本土企業亦已開始急起直追,如統一、佳格、味全、奇美、金酒等公司正全力投入中,相信國內食品工業業者已經嗅聞到國際化市場,需要有能夠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工具。

一般執行感官品評技術,所常使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Meilgaard et. al., 1987; Stone & Sidel, 1985)

      異同測試:可用來回答是否一樣的問題,功能是在找尋樣品間整體的差異,較常用的方法有三角測試法、參考比較法等。

      差異測試:可用來回答有多不一樣的問題,功能是在找尋樣品間特定感官特性的差異,較常用的方法有配對比較法、三角測試法、參考比較法、順位法、類別標示法、直線標示法吉比例估計法等。

      描述測試:可用來回答那裡不一樣的問題,功能為找尋樣品(間)所有重要的感官特性,就像產品的指紋一樣,常用的方法有定量描述分析法。

      喜好測試:可用來回答那一個比較好(喜歡)的問題,功能為找尋樣品(間)被喜歡或接受的程度,常用的方法有配對比較法、順位法、9分制嗜好評分法、9分制接受度測試、適合度法等。

一些特定用途的品評方法還包括感官保存期限評估方法(如三角測試法、參考比較法、韋伯測試法)、閾值測試方法(配對比較法、訊號偵測法、界限上升法)等等,而感官品評科學中,仍有許多值得推廣與介紹大家使用的工具與系統化操作方法,本文僅就基本型態加以說明,如希望更深入了解,歡迎參考"感官品評-基礎與應用" 一書,或來信(newton.yau@e-sinew.com)討論。

在品評的執行過程中也很容易產生偏差或誤導,通常最有可能造成偏差的有以下幾點:(詳細描述請看完整文章內容)

1.            目標模糊。

2.            是否為盲目試驗。

3.            品評員的代表性及能力。

4.            樣品狀況的控制。

5.            進行的時間。

6.            進行的環境控制。

最重要的一點即是切勿認為品評很簡單,都是一般常識,認為人人都可操作而草率執行,因為整個品評過程的完成,不僅僅只是品評測試的執行而已,尚包括從進行前正確的設計,到確立目標,選擇方法,到數據分析及解釋所獲的結果,所有的步驟都應謹慎,都需要專業素養,否則誤用的結果比不用還糟糕(, 1993)

就未來發展而言,世界潮流中,我們認為未來在感官技術上的發展趨勢如下︰

1.            盡量結合結合不同的儀器指標與感官特性進行相關性找尋,且在相關性的結論上愈來愈注重統計概念,注重多重相關研究有普遍化的趨勢,不論是採用採用多項儀測指標或不同儀器測試,甚至前述的多變量分析工具,注重整體具象(whole picture)的探討

2.            發展更符合人類感官系統機制的儀器,如模仿人類的唾液及體溫的存在;或模仿人類咀嚼的動作等

3.            在氣味或風味研究的部份,氣相層析嗅聞技術的應用有普遍化的趨勢

4.            在氣味、滋味與風味的研究中,時間感受強度研究也逐漸普遍化

而在實務應用上,除各大企業自行招募感官品評專業人才,設立品評部門建立品評制度外,許多中小企業亦欲招聘人才或進行委外服務,也將逐漸引進特定感官品評技術或方法於實務上應用。

以國內產業而言,產業需求將因WTO的競爭壓力與消費者意識高漲而愈來愈大,大學科系勢必將會把此技術納入課程或論文題目,學者們亦將投入此一方面的研究領域,甚至與國際進行更多的交流;越來越多的企業想接受此方面的教育訓練,招聘相關人員及引進執行制度等等,甚至受ISOHACCP等制度的影響,感官品評的執行亦將在企業內發展為標準作業程序(SOP)及持續性與制度性的工作。除此食品產業的應用需求外,相信其他如紡織、化妝品/保養品及印刷等產業也將步歐美先進國家的後塵、開始發展此一技術的應用。

感官品評是一個長期且需要持續的工作,是延續一個企業組織生命力的不二法門。在傳統食品企業中多半以老板的喜好為原則,異同的判別則以老經驗的技術人員廠長來決定生死,這樣的方法並不一定錯,但中間欠缺了很多客觀性、科學性的支持,因此所謂的風險很高,也常讓研發人員有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的無力感,所以利用一個科學的方法來評估,做為作決定的參考,是風險較少(當然絕不會是零風險)而且較客觀的一種方式。同樣的,從業人員或主管們若以為做品評很簡單,找些人品嚐一下,不需專業人士執行,則需考量執行的經濟效益,以及誤用所造成的損失往往比不用還嚴重。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