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因熱傷害急診人數達774人,是去年同期的1.8倍

文◎洪紫芸

0
393

        據衛福部2021年6月所發布資料顯示,臺灣近30年內平均氣溫以每10年增加0.18°C的速度在上升,夏季的高溫更是從以往的35~36°C升高至現在的37~38°C。此外,從2018年6月中央氣象局的高溫燈號上路以來,2021年3月30日是最早發布高溫燈號的一次紀錄。

  目前臺灣氣候持續高溫的現象愈趨嚴峻,加上臺灣屬於濕熱氣候的型態,對於人體排汗系統調節也將帶來更大的影響,因此民眾在炎炎夏日下更要注意熱傷害的發生。

  據「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數據顯示,臺灣每年7~8月是中暑等熱急症的急診就醫高峰;而值得注意的是,衛福部今年8月份的資料指出,2022年7月份因熱傷害急診人數達774人,是去年同期423人的1.8倍。

  而放眼日本,民眾熱傷害的情況也同樣嚴峻,依據日本總務省消防廳2022年7月數據,日本2022年6月因中暑而急救送醫人數達1萬5,969人,與去年同期的4,945人相比增加了1萬1,024人。

  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及中暑,其中,中暑是4種常見熱傷害中最為嚴重的一種,是由於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的調節功能失常,導致無法散熱的狀況,多半是因病患發生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而造成。

  一旦中暑若不盡快送醫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跳停止、心臟衰竭、橫紋肌溶解、多重器官衰竭及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併發症,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據衛福部資料,中暑病患死亡的機率約落在30~80%。

  熱傷害可能在任何人身上發生,但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以及戶外工作者等為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此外,也建議民眾及早配置壽險、醫療險等險種,以避免發生嚴重熱傷害時造成的醫療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