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VO》導讀:

「我們對工作和生活的熱度之所以會消退,部分原因是我們經常忽略與自身觀點和偏好相左的資訊,反而把注意力放在相符的資料上。」

哈佛教授法蘭西絲卡.吉諾提出一種「拒絕迎合自己既定想法」的方法,讓我們賦予生活意義感,以更開放的心胸面對人生。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哈佛教授 法蘭西絲卡.吉諾

我們往往會以迎合自己的方式去處理資訊。證據與我們想要相信的事情符合時,我們會從寬接受,並尋求更多資料,當兩者不符時,我們就漠視證據。

哈佛心理學家丹.吉伯特(Dan Gilbert)觀察到,人們考量證據的表現類似大家在浴室量體重時看到體重計所顯示數字的反應。如果體重計顯示壞消息,我們就下來,再站上去一次,確認顯示螢幕沒有問題,或是確認自己的站姿沒有讓其中一腳構成多餘的壓力。但是,當顯示螢幕出現好消息時,我們就自豪地微笑,直接走進淋浴間。我們陷入自己的觀點,而且只關心一種想法:我們自己的想法。

這裡有一個更科學的例子,說明這個傾向如何發揮作用。加州大學艾爾文校區的心理學家彼得.迪托(Peter Ditto)與分析統計顧問公司(iAnalytics Statistical Consulting)創辦人兼執行長大衛.羅培茲(David Lopez)告訴參與者,大家將要接受一項檢測,看看是否有危險的酵素缺乏症。這項檢測需要參與者在一張試紙上吐一點唾液,然後等待結果。有些人被告知,試紙如果變成綠色,就表示他們有酵素缺乏的現象;有些人則被告知,綠色表示他們沒有酵素缺乏的現象。然而,那張試紙並不是真的檢測試紙,只是一張永遠不會變色的紙。

結果呢?希望看到試紙變綠,顯示自己沒有酵素缺乏的參與者,等待時間比希望看到它沒有轉綠的參與者還長。也就是說,相信資料能讓他們安心的人,比起相信資料會驚嚇他們的人,會更有耐心地等待資料。

在另一項實驗裡,有兩名研究人員請參與者逐一檢視學生資訊,評估各個學生的智能,一如專家評斷大學入學許可。資訊內容相當苛刻,而參與者只要覺得自己已經掌握足以確定決策的證據時,就可以停止檢視資訊。參與者也會看到學生的照片和其他資訊,讓他們對申請者有概略的印象。參與者喜歡一個學生時,會不斷翻看資料卡,尋找能讓自己給予正向評估的資訊。但是,若是遇到自己沒那麼喜歡的學生時,就只會翻幾張資料卡,就足以確認自己對學生的負面感覺。

拒絕迎合自己的方法

幸好,有很多方法可以對抗我們迎合自己的傾向。一項有力的技巧來自1998 年的電影《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電影中,女主角葛妮絲.派特羅(Gwyneth Paltrow)飾演的主角海倫趕著去搭倫敦地鐵的一班列車。這時,電影故事分成兩條線發展:一條線是海倫擠進車門,趕上了車;另一條線是她錯過了列車。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刻,卻對海倫的人生造成重大影響。

這部電影提醒觀眾思考,大大小小的事件如何改變生活裡一路開展的風景。雖然我們通常不會知道,如果趕上了一班列車或電梯,事情會如何發展,但是大部分人在人生不同的時點可能都會思忖:「如果我當時⋯⋯,會怎麼樣?」某些轉折的時刻會在腦海裡跳出來,觸動我們去思考,如果沒有發生那些事,人生或許會不一樣,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壞。例如,若是你沒出席你遇到戀人的那場晚宴、如果接受另一份工作、假如用不同的方法處理你和同事的一次衝突,事情會怎麼樣?

這種「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一種有力的方法,能讓你忘記你知道的事物,從新鮮的觀點思考一個情況。我們所做的決策和面對的問題,通常全都有無限個可能的面向,大多時候不會去思考其他可能,除非我們採取反事實思維。如此一來,我們就會對自己擁有的工作更覺得感恩,在人際關係裡更快樂:只需通盤思考過去擺在眼前的所有選擇,還有那些結果會變得相當討厭的選擇就行。

反事實思考促成正向的改變

研究發現,採取反事實思維的員工,對組織和同事會更盡心盡力,在工作時也會更快樂。例如,有一項研究讓一組參與者回想組織的起源,然後描述一些如果沒有發生,組織可能就不會存在的事件;另一組參與者也是回想公司成立的起源,但接下來是詳細描述這些事件,而不是就其他可能進行反事實思考。然後,參與者要指出自己對公司的投入程度,並評估它的發展軌跡是正向或負向。反事實思考能提升參與者對公司的投入,也能提升對未來的樂觀程度。體認到組織或許有可能不存在,能刺激員工對公司的忠誠,放大對組織的喜愛之處。

反事實思考也能促使我們進行正向改變。諸如「如果我更用功,考試就能考得更好」,或是「如果我更有耐心,與伙伴的應對會更得體」,這些想法能讓我們在未來更有可能表現更好。

我們對工作和生活的熱度之所以會消退,部分原因是我們經常忽略與自身觀點和偏好相左的資訊,反而把注意力放在相符的資料上。假設你換了跑道,但是對於新工作不是很滿意,於是你感到後悔,認為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甚至無視於顯示事情會好轉的正面訊息。這時,反事實思考應該有助於你擴大視野:「如果待在原來的舊職涯,工作最後變成無聊的例行公事,那會怎麼樣?」在思考事情如何有不同的發展時,我們對人生的無常會變得更敏銳。於是,我們會以更對稱的思維去思考決策,以更開放的心胸面對生活。

反事實思考也能賦予一種意義感。在一項研究裡,研究人員請參與者省思自己人生中的關鍵事件。有些參與者要進一步思考這個事件可能有什麼別的發展。相較於沒有思考另一種發展的參與者,這些參與者會賦予關鍵事件更重大的意義。在另一項研究裡,一半的參與者思考可能會讓他們無法遇到後來成為最好朋友的事件。另一半的參與者(控制組)則是回想他們第一次遇到最好朋友時的細節。採用反事實思考的參與者,這段友誼在他們心目中的價值較高。

反事實思考能轉移我們的焦點,不再只守著自己的觀點。侷限於自己的觀點是一種棘手的傾向,遺憾的是,它會隨著經驗的累積而變得更嚴重。問題的癥結之一似乎是我們遺忘了「沒有經驗」的感受。當我們成為專家,新手的感受就不復記憶。我們也容易犯所謂的後見之明偏誤,也就是在得知結果之後,認為自己一直都知道那項資訊。

VO VIP 專屬天下購書優惠

莫守成規

進入「天下網路書店的 VO 專屬店中店
就能享有專屬於 VO 讀者的 75 折 購書優惠
(把書放入購物車中,會立即轉換成專屬優惠價)

這裡買

延伸閱讀

【有被困住的感覺?】心理學導師黃啟團:看出人生中的「荒唐假設」,啟動讓生活幸福的成長引擎

【面對被「情緒腦」控制的人,說理是沒用的】諮商心理師:3 方法召喚對方理智的「認知腦」

【成為職場中溫柔且堅定的存在】美國媒體 CEO 法蘭・豪瑟:建立「低調的自信」,做出重要的決策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莫守成規:哈佛教授教你跳出框架、避開慣性陷阱,工作與生活都更出色》,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