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仙女(中国古代神话中七位女神的合称)_百度百科

七仙女

中国古代神话中七位女神的合称
展开9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七仙女,是中国古代神话里七位女神的总称。有时也单独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
七仙的起源:一是天文崇拜,与女宿扶筐七星、昴宿七星、牛宿织女三星、女宿婺女四星等有关。二是由于秦汉时的登仙思想,而产生的羽人形象。
民间一般称呼这七姐妹为:大仙女、二仙女、三仙女、四仙女、五仙女、六仙女、七仙女(私配董永)。 [1]
七仙女的传说故事多记载于《天仙配》、《西游记》等神话书作;多出现于明清戏曲之中,常被世人口耳相传为王母的女官等属神。
中文名
七仙女
外文名
Vega,Weaver girl.The Goddess's seven daughter
别    名
七姑星七衣仙女七仙姑
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体系
居    所
天宫
司    掌
采桑、纺织、七彩、升仙、妇女、瓜果、珍宝等
象    征
扶筐七星、七彩等
封    号
七星娘娘、七圣夫人
七妹的配偶
董永
七妹的儿子
董仲
所属类别
民俗神话

传说演化

播报
编辑

起源记录

七仙女神话最早至少见于汉代。
《戴敦邦画说西游记·大闹天宫》七仙女《戴敦邦画说西游记·大闹天宫》七仙女《戴敦邦画说西游记·大闹天宫》七仙女《戴敦邦画说西游记·大闹天宫》七仙女《戴敦邦画说西游记·大闹天宫》七仙女《戴敦邦画说西游记·大闹天宫》七仙女《戴敦邦画说西游记·大闹天宫》七仙女
《戴敦邦画说西游记·大闹天宫》
在汉代,至少有三处记载到七仙女神话。
1、元代赵道一《真仙通鉴》后集卷二《织女》篇:“汉书:董永少失母,养父。家贫佣力……”这个“汉书”,是汉代人写的书之意,不是班固的《汉书》,文字粗糙,说明它产生很早,也许是所有版本的祖本
2、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又称《孝子图》、《列士传》)。此书已散佚,清代有人辑录。书中写到董永,后人多次引用。如句道兴的《搜神记》,宋代《太平御览》等。
3、东汉时的武梁祠石刻,“董永奉亲”图。图上刻有羽衣仙人。

文献记载

七仙女
干宝搜神记·毛衣女》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在晋代《毛衣女》中,首次出现“六七女”的文本记载,在其他民间传说里尚未出现“七女”的元素,《毛衣女》应是七位仙女神话的起源版本之一。
《毛衣女》也是亚洲“天鹅处女”神话的最早发源,世界此类神话的最早文本。
“天鹅处女”元素最早见于七仙神话。织女神话开始是星宿,后来才从七仙神话移植来“天鹅处女”元素。
晋干宝《搜神记》同时记载,董永家贫,天帝令“天之织女”下凡助董永还债。因“天之织女”和织女星同名,显然不妥。民间到唐代《董永变文》已解释该问题,认为七仙女是穿紫衣的织女三星之一,不是嫁牛郎的织女星。

发展演变

七仙女
从汉代起,历代多有七仙神话的记载。宋代有话本。元代多见于戏曲
明代仍多见于戏曲,而在明代小说里少见。明戏曲《织锦记》首次提到董永妻的具体称呼“七姑”。
明代小说《西游记》也提到七仙的具体称呼,认为七仙身穿七色衣裳,似乎跟七种色彩有关。
但也有民间传说认为,七仙身穿“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衣裳。
宋元起的戏曲,结合历代民间传说,形成明清更完整的《天仙配》一类的戏曲。内容基本是:董永家贫,卖身葬父。天上七位织布仙女中最小的七妹爱而怜之,私下凡间,于槐树下与永结为夫妇,同至傅员外家织锦偿债。百日期满,方拟还家共建未来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与永别于缔婚之槐树下,洒泪归天而去。

神话形象

播报
编辑

父母

从汉代最早的文本记载,到明代三种戏曲及相关文献里,七仙女是天帝派下凡帮助董永的。宋元之后,这位下命令的“天帝”演变为玉皇。盖因玉皇是宋代神,宋代之前没有玉皇传说。
七仙女的父母没有被提及,七仙是一组独立的女神。但在最早的七仙记载中,东汉有武梁祠石刻,七仙女是羽人的形象。而东汉同时有羽人环绕王母、王公的壁画。

婚嫁

七仙女
董永孝感天女的神话之外,另有星宿崇拜形成了七姐妹的形象。
七仙与多组星宿都有关联。例如,后期民间有称呼她们为“七姑星”的,可能跟昴七星有关。昴七星有一星暗六星亮,形成只有七妹嫁凡人、六位仙女仍是天上的姑娘的传说。
七仙女是天帝派下凡的。她们应该是属于天空的神,或从星宿崇拜看,她们是天文神。

名字

神仙济世良方》:绛姑,云姑,月姑,渺姑,青姑,碧姑,紫姑。 [3]

身份

晋《搜神记》称七仙女为“天之织女”。七仙跟织女星一样,是织布的仙女。
在文化典故里,色彩主要跟裁衣染色有关。在后期民间传说,包括明代小说《西游记》,都认为七姐妹的形象正好能分配多种色彩。七仙在后期跟色彩有关。
汉代一直到明代的中国主流神话里,七仙女与玉皇无关。玉皇家族始见于明清,认为玉皇有三个公主,或增至九个,并非七仙女
玉皇公主为三花聚顶之女神,生了杨二郎,这是民间为杨二郎出身而创作的主流神话。
直到清末民国,在一些新出现的小众说法里,七仙女才有时与玉皇诸公主混淆。见清末民国的一些戏曲。
清末以前的主流传说中,没有说七仙女是玉帝的女儿,就连明朝《西游记》也只是说七仙女是独立的神仙。在清末之前,中国主流神话中,七仙女和玉帝没有关系 [3]到了清末,七仙女有时与玉帝女儿混淆,七仙女与张氏诸公主混淆,并且张氏诸公主都有嫁人。 [4]
在清代《神仙济世良方》中即将七仙女视为王母娘娘身边修炼得道的仙女,她们分别也是与色彩、羽化登仙有关的神灵。

民俗信仰

播报
编辑
七仙女
七仙神话来自民间。关于董永的传说遍布于全国各地,并不是某一地区产生的当地乡土神话。
对照各地众多的口头传说。可见这一类传说,有些地点多在水泊处。七仙女在水泊处或歌舞、或沐浴、或浣衣(在水中洗彩衣,可能跟彩虹吸水的典故有关)等。她们的形态常常在水鸟和人形之间转换。在神话中,水域多跟女性神的悲伤传说有关。
七姐妹的组合式形象、董七婚姻等元素,在文化风俗中也常有痕迹。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民间各处有奉祀带七仙元素的庙。有时七姐妹一起被奉祀,有时分开被奉祀,主祀陪祀都有。

资料记载

播报
编辑
《七仙女》王建峰 绘
民间传说《天仙配》中,七仙往往很会织布,与织女关系密切。
唐代《董永变文》里,以织女三星之一,解释七仙女的身份。
明代一些小说认为,七仙是和织女同类的织绩仙女。
东汉的董永石刻中,出现羽衣仙人。汉代又流行西王母身边有羽衣仙女的石刻。
宋代《瑶池记》,有七位羽衣女在泰山迎接王母。
西游记》中,七仙负责采摘蟠桃,和西王母的关系密切。书中又称之为“七衣仙女”,大致还是跟裁衣有关的神。
清代《神仙济世良方》:
“七姑到坛各一首。紫姑天上人间共一家,七姑流水泛胡麻。前缘已结山中相,不久蟠桃鹤舞斜。
绛姑前生本是一仙家,后世如何不泛槎。天上有名难富贵,将来各驾五云车。
青姑凡尘到处有仙家,自在逍遥度岁华。尔等不知天上乐,瑶池蓬岛万年花。
云姑鹤飞到处尽奇花,洞府深藏云气遮。若等数年归八洞,灵芝瑞草满天涯。
月姑好酒天仙亦有奢,人心好善鬼神夸。云中白鹤添多少,付与瑶池定等差。
渺姑付与瑶池定等差,仙缘深浅道高夸。玄玄若得其中意,三教原来共一家。
碧姑三教原来共一家,西方各自有天涯。色即是空空是色,依然顶上现天花。” [4]

历史考证

播报
编辑
董永遇仙传说发生于汉代,支持这个结论的可靠材料,第一条见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东嘉祥县境内的武梁祠石刻,该石刻上有董永孝养父亲的画像。
第二条是魏曹植乐府诗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第三条见于东晋干宝搜神记》卷1:“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董永上工的路上遇到一个女子,那女子要与他成亲,董永推脱不了,便一同来到主人家。妇人“能织”,“一旬织缣百匹”。帮助董永偿清债务后,便与之告别了。
七仙女
在中原的驻马店市,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似乎更具有人性味。据说董永的老家在山东青州,母亲因兵灾,不幸死去。临死前母亲嘱咐董永,快用车子推着父亲回到中原去,到姥娘家生活。董永就用小推车推着父亲,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汝南郡。由于父亲体弱多病,加上长途劳累,一进汝南便撒手人寰。董永身上无钱,为了埋葬父亲,最后董永把自己卖给了财主裴氏,用卖自己的银子埋葬了父亲。董永向姥娘家赶去的时候,走到村南边的一座小石桥上,桥上站着一位美丽的姑娘。董永问,你拦我做什么?姑娘嫣然一笑说,我要嫁给你,和你做夫妻。姑娘的话把董永吓得魂飞魄散,赶忙调头下桥,绕到村后进村。谁知迎面又碰上了那位姑娘拦住去路,董永千般央求,让姑娘放过自己。姑娘爽快地说,我是天上的七仙姑,在天上看到你卖身行孝的事,我很感动。如今世上很难找到像你这样孝顺的人了。所以,我私自来到凡间,下嫁给你,帮你还债。一席话说得董永感激万分,再三思量,遂决定带姑娘回姥娘家成亲。成亲后的董永和七仙女男耕女织,很快就还清了裴财主的钱,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董仲。后来,董永与七仙女在村前相会的地方,叫前董会,在村后相会的地方叫后董会。二人相会的石桥,叫遇仙桥,据说桥上还留有七仙女的脚印。 [5]
其实,董永是实有其人的。笔者发现,历代史料中至少记录了四个名叫董永的人。
第一个董永记在《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个叫做董忠的人,因为告发别人的一个阴谋而立功,被汉宣帝封为高昌壮侯。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末年,董武为王莽所废。幸运的是,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复封被王莽所废的西汉故侯时,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孙)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
《汉书》记载,董永生活于“千乘”(今山东青州,即高昌侯国所在地),与《搜神记》所记完全一致:“汉董永,千乘人。”
因这条材料记在《表》中,且非常简略:“侯永绍封”,历来不为人所知。
第二个董永生活在东汉末年。
最早记下这个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见于南宋娄机所撰的《汉隶字原》卷1:“孟郁尧庙碑阴。碑云:刊碑勒谍。碑皆载仲氏父祖兄弟子孙所历所终之官,独有一董永为异姓。”若此碑文所录不误,可以确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东曹县济阴)之地有一位大约五十上下的乡绅董永其人。
第三个董永在唐代,《新唐书·孝友传》记载河间有一个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
第四个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传》的传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亲叫董永。
以上四个董永,两汉之间的那个董永有可能是传说主角的历史原型。董武被废后不久,正逢乱世,山东犹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艰难自不必说,即所谓“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所谓“遭”家贫,只能说明原先董永并不家贫,后来因发生变故,所以致贫;如若原就贫寒,父老岂有“遗财”?董永在贫寒中能“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体现。高昌侯董永与传说中的董永之间至少有五点重要的吻合之处:
(一)二人姓名相同。
(二)从时间上看,前者与武梁祠壁画,曹植、干宝的记载均不矛盾。
(三)从地点上看,前者与武梁祠画像题记、干宝《搜神记》所记完全一致,皆为“千乘人”。
(四)二人都与“孝”有关。尽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笔者的推测,但“孝”作为高昌侯的传家宝却是史实,所以这种推测有合情合理的一面。
(五)二人的生活条件有相似之处。高昌侯董永在父亲被废之后、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贫寒生活经历;传说中董永家境本来似乎不贫,后来才破财。
因此可以认为,董永遇仙传说有可能是以两汉之间的历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实为材料,杂糅东汉时期的神仙观念而形成的。因后人不知它的历史渊源,所以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以致到了东晋时,干宝只听说董永“少偏孤,与父居”的故事,而对他的家世则一无所知了。
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七仙女剧照
七仙女剧照
曹植之诗称七仙女为“神女”,《搜神记》中她自称“天之织女”。而在《搜神记》成书的东晋时期,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的传播。
今存晋代到唐代的董永遇仙传说材料几乎是空白,也许正好说明牛女传说的巨大影响抑制了董永传说的传播。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既然牛郎织女为夫妇,那董永怎能再与之结为夫妇呢? [6]
敦煌残卷《董永变文》是一篇重要的文献。变文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织女已经从一个演变成三个!董永的儿子董仲长到七岁,受人羞辱,要找母亲,一个道士孙宾告诉他说:“阿耨池边澡浴来,先于树下隐潜藏。三个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边旁。脱却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纵见小儿郎。”
织女变成三个的契机,一方面是为了与牛女传说划清界线,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星象为依据的。织女星本有三颗,位于银河岸边,三星呈三角形排列。虽有三个织女,还是不能确认哪个织女是董永之妻。到了宋代,这个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
明代人所编的一部载录宋元旧话本的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在中国已失传,20世纪初由日本传回国内,书中保存着一篇完整的话本小说《董永遇仙传》。
董永的儿子董仲为了寻母,道士严君平指点道:“难得这般孝心。我与你说,可到七月七日,你母亲同众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药,那第七位穿黄的便是。”仙女一下子变成了七位,那么在天上,她们又是什么星宿的化身呢?
笔者发现,在中国古代星象学中,天上以“七星”命名的一共有十三组:北斗七星紫微垣华盖七星、太微垣常陈七星、天市垣七公七星、东方亢宿折威七星、北方女宿扶筐七星、北方危宿车府七星、西方奎宿外屏七星、西方奎宿天溷七星、西方昴宿昴七星、南方鬼宿天狗七星、南方星宿星七星、南方轸宿青丘七星。
其中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功能是:
《晋书·志一》、《隋书·志十四》:“东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劝蚕也。”
《宋史·志三》:“扶筐七星,为盛桑之器,主劝蚕也,一曰供奉后与夫人之亲蚕。明,吉;暗,凶;移徙,则女工失业。彗星犯,将叛。流星犯,丝绵大贵。”
得名较迟的“扶筐七星”,首见于《晋书》,而《晋书》、《隋书》均为唐人所修,则此星大致得名于六朝之后。
唐宋时期,扶筐七星的主功能是非常明确,为人间桑蚕、纺织的主星神。因七星相围如采桑之提筐,所以得名“扶筐”,即“盛桑之器”。
《宋史·志三》:“织女足常向扶筐,则吉;不向,则丝绵大贵。”
元人所修的《宋史》对之记录甚明,可知当宋末元初扶筐七星主桑蚕之功能在民间定有流播
而《董永遇仙传》正出于宋元之际。可知,扶筐七星的纺织功能及吉凶预兆上的反映正是七星姑形成的来源。这种民俗认定与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中七仙女形象在时间与寓意上都是很吻合的。因此,唐代之后,民间传说已解释了七仙女不同于织女的形象。
但后期民间传说的所谓“姑儿星”,有时是指昴七星。

影视形象

播报
编辑
年代
片名
演员
备注
大仙女
二仙女
三仙女
四仙女
五仙女
六仙女
七仙女
剧中名
1955
张萍
黄梅戏
电影
1963
张丽珠
陈丽丽
电影
1963
张萍
薛叶秀
董文霞
黄梅戏
电影
1963
洪芳
毛冰如
刘宁
刘华
电影
1964
电影资料缺失
台湾电影
1964
七仙女完结篇
台湾电影
1984
天仙配
郭秀娟
刘戟
陶晓萍
于文涛
沙宾
黄海荣
黄梅戏
电视剧
1985
张萍
芳芳
钱青
刘红霞
黄梅戏
电视剧
1986
电视剧
资料缺失
1988
台湾民间故事
七娘妈
袁海莉
刘德淑
吴丽云
张美玉
多多
杨凯琪
台湾
电视剧
1990
天仙配
邬云
董桂英
王莹
王艳梅
汪璇
版本1
胡媛媛
董桂英
王莹
邬云
朱维芳
版本2
1992
七仙女
恬娃
李惠瑛
张馨月
唐苇龄
陈圣娜
林淑芬
梅嫦芬
台湾
电视剧
1996
陆婉芬、吴列华、盖世宝陈楚翘、黄偌仪、王俊琴、李宝贤
香港
电视剧
1998
并未登场
电视剧
2003
林佳蓉
香港
电视剧
2004
王雨林(续作改为谢娜)
陈颖
匡华芳
秦心心
电视剧
资料缺失
2005
电视剧
2006
电视剧
2007
电视剧
2010
于娟、薛佳雯、卢雪婷、李娜、刘舟、郭金莹曹媛媛
电视剧
2010
电视剧
2011
电视剧
2011
马薇、安娜、程晓燕、陈津津、李剑、刘玫麟、刘靖
电视剧
2012
穆麒彤
电视剧
2014
刘燕妮、王希之覃熙婷、申洺子、周昕妤刘梦娜、王晓园
电影
2016
严晨雨
李梦
马艾
舒航
谢利
高珊
电影
2017
-
-
朱一丹
洪倩
谭金玉
张优
-
电影
资料缺失
2018
张蓝心、李晓薇、刘倩、王心予、李晓艳、曹芳、陈诗瑶
电影
2018
七仙女外传2
2018
并未登场
电影
未定档
电视剧
2019
少儿
电视剧
2021
赵紫涵
少儿电影
各版七仙女影视形象各版七仙女影视形象各版七仙女影视形象七仙女影视形象七仙女影视形象七仙女影视形象福星高照猪八戒里的七仙女
各版七仙女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