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九传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梁九传

清代王士禛创作散文
《梁九传》是明代文学家王士禛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的首段写梁九担负的建筑重任和他创造的被叹为绝技的建筑设计模型;第二段写梁九从师学艺时对师父的恭敬和不懈的学习精神;第三段发表议论,稍作议论,以小喻大,及至引伸为道德文章必有师承的大话题,显示出作者的中心命意之所在。文章简短精炼,以小见大,独具特色。
作品名称
梁九传
作    者
王士禛
创作年代
清代
出    处
《带经堂集》
作品体裁
散文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梁九传
康照三十四年1,重建太和殿2。有老工师梁九者董匠作3,年七十余矣。自前代及本朝初年大内兴造4,梁皆董其事。一日,手制木殿一区5,献于尚书所6,以寸准尺,以尺准丈7,不逾数尺许,而四阿重室8,规模悉具9,殆绝技也10
初,明之季,京师有工匠冯巧者,董造宫殿,自万历至崇祯末11,老矣。九往执役门下数载,终不得其传;而服事左右,不懈益恭。一日,九独侍,巧顾曰:“子可教矣!”于是尽传其臭。巧死,九遂隶籍冬官12,代执营造之事。
予因叹夫一技之必有师承,不妄授受如此矧道德文章之大者乎13?柳子厚作《梓人传》14,谓画宫于堵15,盈尺而曲尽其制16,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17。殆类是欤18?乃为之传。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1. 1.
    康熙三十四年:即1695年。康熙是清圣祖的年号。
  2. 2.
    太和殿:清官三大殿之一,就明宫皇极殿(一名奉天殿)拆除重建而成,规模宏大,雕刻精致。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受百官朝贺以及大朝会等,都在这里举行。
  3. 3.
    工师:技工。董:监督管理。匠作:工匠的操作。
  4. 4.
    大内:皇宫总称。
  5. 5.
    木殿一区:木制宫殿模型一座。
  6. 6.
    尚书:指工都尚书。所:处所。
  7. 7.
    以寸准尺,以尺准丈:此指以一比十的比例。准,标准。
  8. 8.
    四阿:房屋四角。
  9. 9.
    悉具:全部具备。
  10. 10.
    殆:大概。
  11. 11.
    万历至崇祯末:万历,明神宗年号(1573~1619);崇祯,明思宗年号(1628~1644)。共七十二年。
  12. 12.
    隶籍冬宫:名籍入册受工部管辖。冬宫,指工部。
  13. 13.
    矧(shěn):况且。
  14. 14.
    柳子厚: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唐文学家。官监察御史,后贬永州司马、柳州刺史,有《柳先生文集》等。梓人:古代木工的一种。后世亦称建筑工人为梓人。
  15. 15.
    堵:墙壁。
  16. 16.
    曲尽其制:精细地绘出它的体制。
  17. 17.
    无进退:无出入。
  18. 18.
    殆类是欤:几乎与此相同吧? [3-4]

白话译文

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有位名叫梁九的老建筑师主管施工,年龄已经七十多岁了。从明朝末年一直到本朝初年,皇官大院内兴建工程,都是梁九主管这些事情。有一天,他亲手制成木架宫殿模型一座,呈送工部尚书衙门。模型依照一寸比一尺、一尺比一丈的比例,大小不超过几尺左右,而四角两重飞檐的大殿,规模都已具备,这大概是独一无二的技艺了。
起先,在明朝末期,京城里有一位建筑师叫做冯巧的,主管营建宫殿,从万历年间一直到崇祯末年,人已经老了。梁九投到他的门下学艺多年,始终得不到他的真传;而梁九在师傅身边出力效劳,从不懈怠,更加恭恭敬敬。一天,梁九独自侍奉冯巧,冯巧看着他说:“你是能够培养成才的。”于是把他的全部技艺传授给梁九。冯巧死后,梁九便被编入工部的名册,接替师傅主管营建的差事。
我因而有所感叹,连一种技艺都必须有师徒相传的途径和方法,教和学严格认真到这种程度,何况是高深的道德学问呢?柳宗元写过《梓人传》,说工匠在墙壁上画出的宫殿图样,虽只满一尺见方,可已经曲折详尽地显示出了它的构造,依照图样的尺寸比例而营建大厦,不会有什么出入。大概梁九也像是这样吧?我因此写了这篇传记。 [1]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作者有感于故宫太和殿建造者建筑师梁九的为人与高超技艺,为他作此传。 [3]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这是作者为建筑技师写的一篇小传,是一篇很精巧的传记散文作品。它没有一般正统史传那样的繁文缛节,甚至略去有关传主的生平、籍贯包括字号等等,而是集中笔力,仅写传主拜师学艺一件事,论述道德文章必有师承一个理,记一事而论一理,所以全文写得很精练,仿佛一篇尺牍小品,读来颇有意味。
全文虽短小,篇章结构上却颇费安排。作者别出心裁,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即第一节,先写梁九从明朝末及于清朝初年,都在皇宫之中主持营造之事,身怀绝技;然后才在第二节,补叙其当徒学艺、交代其绝技之所从来,这其中,突出了梁九学艺的忠心、精心、恒心,终于感动师傅冯巧,得其真传;最后第三节,稍作议论,以小喻大,及至引伸为道德文章必有师承的大话题,显示出作者的中心命意之所在。此种倒叙结构,妙处在于开篇即将传主推到前台亮相,一下子“摄”住读者,逗其阅读兴味;然后再作峰回路转般的转折,作小桥流水般的交代和说明,使读者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最后议论,稍作点化,使全文得以升华。所以处处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和精心造就,读来兴味盎然,余韵无穷。 [5]

名家点评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大雷:从本文,可知故宫三大殿之一的太和殿的建造者;又可知不同于西方规范理论传授的中国古代技艺的心传口授的方法。本文篇幅短小,集中以两件事来概括梁九的为人与技艺。以小见大,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13 散文卷 7》) [6]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王士禛(1634-1711),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宇子真,一字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累官刑部尚书。谥文简。论诗主“神韵说”,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境界,为一代诗宗,与朱彝尊并称“朱王”。善古文,兼工词,然皆为诗名所。著述甚丰,有《带经堂集)《渔洋诗集》《渔洋山人精华录居易录》《池北偶谈》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