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整天都在震?資料顯示423當日地震是近年幾次大地震震後最密集的一次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圖表】整天都在震?資料顯示423當日地震是近年幾次大地震震後最密集的一次

【圖表】整天都在震?資料顯示423當日地震是近年幾次大地震震後最密集的一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4月22日、4月23日兩日地震頻繁,讓你頭暈了嗎?你是否會好奇,以往地震是否曾經發生的如此頻繁?接下來是否還會有餘震發生?我們從歷史數據與地震發生情形分析,檢視403地震與過往幾次大地震究竟有哪些不同。

4月3號花蓮外海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後餘震不斷,截至4月23日,中央氣象署已發佈1246次有感地震,其中有3成5的地震達到規模4以上,共發生441次。許多民眾甚至因此產生「地震後眩暈症候群」,在沒有發生地震的情況下,依然感受到搖晃。

今年大地震後的餘震真的發生的比較頻繁嗎?我們檢視921大地震與近年幾次明顯造成地表破裂的地震,從震後一個月的數據資料發現,2024年花蓮外海地震(以下簡稱403地震)周圍地震情形,相較之前地震確實較為密集。4月22日及23日兩天地震高達279次,幾乎是2018花蓮地震與2022台東地震,震後兩個星期加起來的數量。

近年大地震發生後1個月地震情形

若參考規模相近的921地震,在震後1個月內地震次數雖然也很頻繁,但在震後第二週、第三週後逐漸趨緩、間距拉長,相較之下,4月22日、23日的地震密集程度確實較為少見。

透過動畫,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不同地震一個月內周圍地震發生情形。

921地震動畫圖

2018花蓮地震動畫圖

2022台東地震動畫圖

2024花蓮地震動畫圖

不過地震中心也提醒,921地震發生當時可能受地震量測技術限制,周圍地震數量統計數字可能因此較少,但隨著近年量測技術逐漸提升,將能更準確的感知到地震發生,因此數量可能會比較多。

根據《台視新聞網》報導,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22日表示,地球是平衡的系統,當一地失去平衡,就會在另一方進行應力調整。由於4月3號的地震規模達7.2,要透過餘震做能量釋放,「像蹺蹺板一樣」進行應力調整,釋放的區域就是會在地震比較空白的區域,逐步調整後情況就會較為穩定。不過他也說明,鑑於花蓮南方能量釋放尚未穩定,現階段仍處於高峰期,後續仍有可能有規模4以上的餘震,民眾仍需提高警覺。

花蓮連續地震  中橫暫時不開放通行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現在發生的是餘震嗎?還是有可能是新的地震?

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科學家會將在一定時間內發生於同一震源區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發震機制具有某種內在聯繫或有共同的發震構造的一組地震總稱地震序列,而所謂同一系列之地震,係指發生位置鄰近,時間上連續之所有地震,包括前震、主震、餘震及群震。

  • 前震(Fore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於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稱為前震,且前震的地震規模較主震小。但有時前震時間甚短,且不顯著。
  • 主震(Main 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規模最大者稱為主震;若最大者有兩個,則先發生者稱為主震。
  • 餘震(After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且餘震的地震規模較主震小。可利用餘震分布來得知主震的破裂面。
  • 群震(Swarm Earthquakes):同一系列之地震中,無法判別主震的地震序列,或稱為頻發地震,群震常發生於火山地區。

但並不是每一次地震時的地震序列都包含完整的前震、主震以及餘震,科學家又將地震序列區隔成3種類型

  • 主震型:主震規模突出,和最大前震、 最大餘震的規模有顯著的差距
  • 震群型:最大特點是沒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過多次規模相近的地震釋放出來的,且前震、餘震和主震規模較接近,一般相差在1級距以內
  • 孤立型(單發性地震):幾乎沒有前震,也幾乎沒有餘震。 孤立型的最大特點是前震和餘震少而小,且與主震規模相差極大

究竟近期頻發的地震是否與403地震為同一地震序列,又是哪種地震序列類型,就須有待專家日後研究分析。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氣象資料開放平臺

備註:因中央氣象署原始資料未區隔地震序列,因此本文章統計方法經請教地震中心後,將4次大地震後震後一個月匡列的時間與地理範圍設定一致,僅篩選地震發生後31天、距離震央位置方圓100公里以內發生的地震做比較,並不一定屬於同一地震序列,僅此說明。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楊士範

“403花蓮大地震”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