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我有一個民主夢 -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 - 文章 - 休閒 - D150312

《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我有一個民主夢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03/12 19:00

最後更新: 2015/05/07 09:10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Selma movie fb

筆者昧於世事, 時常以為示威只有遊行一種方式, 但在今天看了本片之後, 回家在網上搜尋, 方知道原來再分成遊行、集會、糾察、靜坐等四種形式, 所以原來要當一個專業的示威者, 也是一門極專業的學問。

於另一個角度來說, 示威可以說是現代文明世界的產品, 因為在古代的極權世界裏, 若有任何的動亂, 那些君王將相們, 大多會直接派出軍隊來鎮壓, 故縱是以武力來進行的揭竿起義, 也未必能抵擋大批軍隊的攻勢, 更遑論是以和平形式來進行的示威行動了。

馬丁路德金由演員David Oyelowo飾演。(相片來源:Selma movie fb)

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這個名字, 筆者一直聽了甚久, 但只限於知道, 他是一位人權主義者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 而且更曾說出了「我有一個夢」 (I Have a Dream) 這句金句, 但也只限於此而已, 就連他活躍的年份或者生平種種, 也所知不多。

故今天看了本片, 才知道他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裡, 發起了數次的黑人民權運動, 並在1957年協助建立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SCLC), 也是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再結合了近年, 數部有關類似題材的電影, 例如 “寫出友共鳴” (The Help) 、”白宮管家” (The Butler)、甚至是Steven Spielberg所導演的 “Lincoln”等, 才具體的了解到, 黑人於美國所受壓迫的具體狀況, 要掙扎打拼了數十年的時間, 至如今終於出現第一個的黑人美國總統, 可以說是得到了一個圓滿的結果。

同時這套電影, 又仿如一套專業的示威指南, 因為編劇藉馬丁路德金的口中, 來道到出要搞一個成功的示威, 應該如何的去策劃及部署。

例如必須要有一個強勢而上下信服的領導人, 整個行動要上下歸心, 更要審度舉事地方四周的地理環境, 何處方便行動, 何處方便據守等。

1965年,約600人在阿拉巴馬州塞爾馬(Selma)遊行爭取黑人投票權,行經Edmund Pettus Bridge 時受警員暴力鎮壓,寫下民主抗爭史血腥的一頁。(相片來源:Selma movie fb)

而且在最關鍵的時候, 更要有退下來的勇氣, 就算在己方士氣最高昂之時, 一旦發覺形勢不對,也要勇於撤退, 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反觀近日的一些行動, 提倡的學者, 既缺乏鮮明的形象, 亦沒有一個強勢的領導身份, 故一旦振臂舉事後, 立即出現, 周圍的人不大聽的他説話的情況, 而且眾人又各自為戰, 故最後運動所得到的成果, 自然遠不及電影中那樣了。

說回電影本身, 導演Ava DuVernay採用了平舖直敘的手法, 缺乏高潮, 尤其是中段比較沉悶, 甚至乎是去年的 “曼德拉-自由之路” (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 也比它豐富及奇情得多。

例如電影中的高潮戲,即示威那一場, 男主角發現形勢不對, 突然跪了下來, 似乎要向神祈禱詢問, 下一步該如何做, 導演卻不在這個時候, 給他來一個大近鏡, 以反映他內心的痛苦掙扎,只淡淡然的叫他, 跟著站起身來, 再轉過身帶領著群眾撤退, 此舉無疑削弱了電影一直營造的張力。

相片來源:Selma movie fb

而且男主角David Oyelowo的演技, 亦缺乏吸引力, 遠不如 “Lincoln” 中的Daniel Day-Lewis那麼光釆照人, 演活了一個我們從未見過, 卻活生生之林肯總統。

所以本片於今屆的奧斯卡電影金像奬裡, 只得到最佳電影歌曲一項奬項, 並非全無道理。

(按: 筆者昧於世事, 以上有關政治的各種意見,純屬個人之愚昧淺見, 其中若有不足之處, 萬望這方面之專家,多多原諒。)

電影評分: 三粒星 (五粒星為最高)

原文刊於《Lam Movie Blog》 ,文章經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