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古裝版《反恐任務》! 陸劇《長安十二時辰》重現盛唐風華盛極而衰的關鍵一日 – 電影神搜

【劇評】古裝版《反恐任務》! 陸劇《長安十二時辰》重現盛唐風華盛極而衰的關鍵一日

潘光中

最近十年左右,古裝陸劇幾乎成為各有線頻道追買跟播的大宗。

《水滸》、《三國》這種典籍重拍的就不提了,二月河的「康雍乾三部曲」也成了經典,金庸、古龍的幾部名著每三五年就出一個新版本,《武媚娘傳奇》、《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清平樂》這些把宮闈家事搬到檯面上也所在多有,至於《瑯琊榜》、《慶餘年》假托歷史借古諷今的就更不用多說。可數算了這麼多熱門 IP,真正想告訴觀眾一個好故事的,能數出來多少?

今天想推一部去年意外爆款,號稱古裝版《反恐任務》(24) 的陸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是唐玄宗在位時期、天寶三年的上元節當天,不多不少,就是那一天之內在長安城發生的故事。這天,長安城取消宵禁,百姓們盛裝打扮迎節;殊不知,以曹破延(吳曉亮 飾)和狼主右刹(曲高位 飾)為首的狼衛一黨,已經悄悄潛進長安,準備趁著全城官軍及民眾最疏於防範之際,進進行一場恐怖襲擊。事先推算出這樁計謀的靖安司司丞李必(易烊千璽 飾)力排眾議,臨時調派死囚張小敬(雷佳音 飾),命他在一日之內追查狼衛行蹤、保護長安百姓。

 

全劇四十八集聚焦長安關鍵一日,《長安十二時辰》引爆熱潮

劇名的「十二時辰」指的就是長安城西市從巳時開市、到次日巳時的這段時間。對應到全劇四十八集的量體,差不多就是每集推進半個時辰,從開始到結束完整的敘述長安城的這一天。劇情一氣呵成,頗有種一鏡到底的暢快感。

原作小說的作者馬伯庸就曾直言,他在下筆時就參考了《反恐任務》的形式對劇情刻意分割,主角也同樣是扛下驚天危機,必須在一天之內拯救文明世界。在這樣已經壓好死線的推進節奏下,劇情的緊湊合理是必須的,而且每一次戲劇衝突都不能白費。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

試想:當整座長安城數十萬百姓的安危、甚至是大唐的國運興亡,都壓在張小敬一個人的肩上,不僅是他沒有喘息機會,就連觀眾無法開二倍速快進,還得時不時暫停回放,才能跟上這部戲的敘事節奏。

儘管節奏如此之快,身兼編劇的馬伯庸也沒有放棄形塑角色,甚至給了每個出場角色足夠的篇幅,讓人物立體起來,這正是多數古裝陸劇最欠缺的部分。

稍微資深一點的戲迷,應該都清楚哪一類的角色最容易被觀眾認同、並且記住,那就是亦正亦邪、性格複雜、面向多元的角色。比方說,《復仇者聯盟》的薩諾斯、《蝙蝠俠》的小丑、《人魔》的漢尼拔。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

《長安十二時辰》的張小敬,就是典型的多元角色。故事進場時,他已經是候斬死囚,因為連殺包含自己上司在內的卅四人而入獄,稱號是「五尊閻羅」,下手凶狠、極難馴服。為什麼這樣一個負面角色,被李必認定最有資格扛起拯救國家的大任?

 

融合複雜個性 《長安十二時辰》角色個個立體深刻

犯下大案之前,張小敬曾是統領長安不良人多年的老油子,行事不拘小節,具備洞察案件細節的高度敏銳性。出場的第一時間,他憑藉片段言語,立馬推測出旅賁軍首次突襲行動的失敗點何在;接著,他又破解崔六郎臨死前留下的線索,因此追索出關鍵的長安輿圖。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

這個看似虛構的角色,是出自野史《安祿山事蹟》中的一段──天寶十五載,太子李亨聯手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發動馬嵬坡兵變剷除奸相楊國忠。兩軍對陣之際,一位名喚張小敬的騎兵先發制人,一箭射入楊國忠的頸項,太子方的士兵們一鼓作氣包圍驛站,兵諫玄宗處死楊貴妃。

寫下這段歷史的,就是時任華陰縣尉的姚汝能,也是本劇另一位要角(蘆方生 飾演)。

《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

張小敬被塑造的「兇惡之名」、「謀士之智」、「刺客之能」,進一步又被加上了「俠客之魂」。出場時雖已落魄至極,在權貴面前仍不卑不亢;臨行前,他與李必有一番爭辯:若是做為李必的官運踏階,他寧死不從;但如果是為了長安百姓安危,他願意再做一天不良帥,重新守護長安。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