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面神經麻痺】 雲玥中醫 林欣儀醫師-雲玥中醫診所

內科

【顏面神經麻痺】 雲玥中醫 林欣儀醫師

顏面神經麻痺
圖六-面癱(欣儀醫師) 214-02
辨別顏面神經麻痺
患者:「醫師我好像顏面神經麻痺了,我該怎麼辦?可以針灸嗎?」
通常在診間遇到顏面神經麻痺的患者,首先必須先鑑別是什麼原因造成患者的顏面神經麻痺,因為不同的病因會有不同的處理與治療方式,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不一樣的顏面神經麻痺類型。

顏面神經麻痺通常可分為中樞性顏面神經麻痺與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

中樞性顏面神經麻痺
常見為腦出血、腦血管栓塞或腦部腫瘤等嚴重疾患,顏面神經麻痺只是其附帶症狀,須優先處理急性疾患為主,在臨床表現為嘴角歪斜,主要侵犯下半臉,故眼瞼仍可緊閉,抬頭紋沒有消失,且可能合併其他神經學表現,如單側上下肢無力麻木。
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
造成原因為感染、創傷、腫瘤、神經性疾病、先天問題等,其中最主要原因為病毒感染所引起,臨床具代表性的為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及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兩種。

在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之中,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屬於臨床最常見且整體預後較好的類型,是一種突發性的顏面神經麻痺,致病原因不明,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往往在人們過度疲勞、壓力大、長期熬夜、免疫力低下時容易發生,大約有80%的患者能恢復,恢復時間則由3-4個月到半年以上不等。

而同屬於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之中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則為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這類患者除了顏面神經麻痺之外,會出現耳朵周圍疼痛,甚至耳道發現諸多水泡的症狀,整體預後較差,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


中醫談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在中醫屬於面癱、口眼喎斜、吊斜風、口僻之範疇。其發病原因有內因與外因兩種,外因與風邪息息相關,如:風寒外襲、風熱外襲、風痰阻絡,伴隨明顯外感症狀;內因則為正氣虧損,面部經絡空虛,衛外不固,以致風邪易侵,久則脈絡痺阻,風、痰、瘀阻滯脈絡,加上氣血虧虛不能榮養,氣屬陽主動,血屬陰主靜,氣虛不能上奉於面,陰血亦難灌注面部陽明脈絡,面部失於氣血的溫養,最後導致口眼喎斜。
臨床常見證型:
風邪外襲
風邪侵襲面部陽明經脈,突然口眼喎斜,面部感覺異常,伴隨明顯外感症狀,以風邪為主,而風邪易可夾其他諸邪侵襲經絡,可區分為風寒、風熱、風濕等。
肝風內動
恚怒氣逆,肝陽化風上竄面部,損傷陽明脈絡,遂而口眼喎斜突然發作,眩暈、耳鳴、面部潮紅、肢體發麻,脈弦數有力。
氣血兩虛
久病體弱,氣血虧虛不能榮養,氣屬陽主動,血屬陰主靜,氣虛不能上奉於面,陰血亦難灌注面部陽明脈絡,口眼喎斜,面肌鬆弛,少氣懶言。
肝氣鬱結
情志不暢,常嘆氣,胸脅苦滿,不欲飲食,悲痛欲哭,致肝氣怫鬱,陽明脈絡不和,出現口眼喎斜。
風痰阻絡
素體虧虛,形體肥胖,伏有痰飲,復感風邪,風挾痰上擾面部經絡,出現口眼喎斜,面肌麻木,語言不清。


《顏面神經麻痺快速辨別法》
當發現半邊臉好像顏面神經麻痺時怎麼辦?
►第一步:觀察額頭的抬頭紋有沒有消失
抬頭紋沒有消失,多為中樞性顏面神經麻痺,可能為中風前兆,建議趕緊就醫檢查!
單側抬頭紋消失,屬於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進入下方第二步觀察。

►第二步:觀察耳朵有沒有異狀
若耳朵出現諸多水泡、耳朵疼痛,則為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稱為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急性病發時給予類固醇與抗病毒藥物,整體預後較差,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

顏面神經麻痺的患者,觀察其額頭單側抬頭紋消失了,排除中風前兆,且耳朵沒有出現異狀,則有很大的可能性為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也就是臨床最常見到的周邊性顏面神經麻痺類型,可以稍微鬆一口氣,因為及早治療與調整不當作息,這類型約有80%的患者能恢復,整體預後較好。


不論是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或是中風後遺症的顏面神經麻痺,皆可及早接觸中醫針灸治療與搭配中藥,把握黃金治療時期,提早恢復健康。

顏面神經麻痺的中西醫治療
顏面神經麻痺需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期,因此,一旦發現症狀必須立即就醫診治,預防併發症的發生與留下後遺症,西醫治療在發病一周內給予口服類固醇,若發現為帶狀疱疹病毒感染,可併用抗病毒藥治療,縮短恢復時間,治療原則為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神經水腫與炎症的消退,以免顏面神經進一步損傷,也可服用維生素B群促進後續神經修復。
而中醫認為風邪為主要致病因素,治療原則以疏散風邪、疏通經絡、滌痰開竅、調和氣血為主,依據患者的症狀與證型,選用適合的藥物內服治療,黃金時期搭配針灸治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神經水腫,治療後期針灸可結合電針治療,促進後續神經修復,預防併發症與後遺症發生。

圖 四 -面癱(欣儀) 正方行四格319-13中醫辨證論治
一、    風邪外襲
風邪侵襲面部陽明經脈,突然口眼喎斜,面部感覺異常,伴隨明顯外感症狀,以風邪為主,而風邪易可夾其他諸邪侵襲經絡,可區分為風寒、風熱、風濕等。
治則:疏散風邪,解表通絡
用藥:風寒襲絡,桂枝湯加減牽正散;風熱襲絡,銀翹散加減牽正散;夾濕者加石菖蒲、竹茹、膽南星。

二、    肝風內動
恚怒氣逆,肝陽化風上竄面部,損傷陽明脈絡,遂而口眼喎斜突然發作,眩暈、耳鳴、面部潮紅、肢體發麻,脈弦數有力。
治則:平肝熄風,清熱通絡
用藥:天麻鉤藤飲、龍膽瀉肝湯以清肝膽火,加減全蠍、殭蠶、連翹,以祛風清熱通絡。

三、    氣血兩虛
久病體弱,氣血虧虛不能榮養,氣屬陽主動,血屬陰主靜,氣虛不能上奉於面,陰血亦難灌注面部陽明脈絡,口眼喎斜,面肌鬆弛,少氣懶言。
治則:補氣養血,通絡開竅
用藥:久病體弱或緩解期時以補陽還五湯加減遠志、石菖蒲、附子、天麻。

四、    肝氣鬱結
情志不暢,常嘆氣,胸脅苦滿,不欲飲食,悲痛欲哭,致肝氣怫鬱,陽明脈絡不和,出現口眼喎斜。
治則:疏肝解鬱,理氣通絡
用藥:柴胡疏肝湯或加味逍遙散加減鬱金、梔子以疏肝理氣解鬱,全蠍、殭蠶、威靈仙以祛風通絡。

五、    風痰阻絡
素體虧虛,形體肥胖,伏有痰飲,復感風邪,風挾痰上擾面部經絡,出現口眼喎斜,面肌麻木,語言不清。
治則:祛風化痰,開竅通絡
用藥:牽正散加減導痰湯、天麻、石菖蒲以祛風化痰,行氣開鬱。


中醫針灸與穴位
臨床上除了內服藥之外,結合針灸治療可加強療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神經水腫,而治療後期針灸可結合電針治療,促進神經傳導功能的恢復,並注重補益正氣,以治療病人本虛的部分,預防併發症與後遺症發生,針灸治療可說是臨床治療顏面神經麻痺的一大利器,把握治療黃金期,發病即立刻就醫,及早接受針灸治療,提升整體療效,也預防與降低後遺症的嚴重性,積極治療,調整過往不當的生活狀態,讓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早日恢復健康。

近端取穴以顏面部穴位為主,攢竹、絲竹空、地倉、頰車、下關、迎香、巨髎、耳門、聽宮、聽會等諸項穴位選配。
遠端取穴以肩頸、四肢穴位為主,風池、合谷、內關、足三里、陽陵泉、豐隆、三陰交、申脈、照海、太衝等諸項穴位選配。


顏面神經麻痺保健之道
在診間常常叮嚀患者,發病期間必須避免再度受到風邪,要把保暖當成很重要的日常,尤其是頭頸部,因此連帽外套、帽子、圍巾需要備好在身邊,而食物方面則以清淡為主,減少過於刺激的食品及冰品、冷飲等,改變過往不當的生活狀態,壓力、緊張情緒與過度熬夜往往是致病原因,容易讓身體免疫力降低,因此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也鼓勵大家好好地調整日常作息,增加運動習慣,不論是戶外爬山曬太陽、親近大自然,或是健身房運動、瑜珈伸展等,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舒展身心靈,增強抵抗力,讓自己早日康復也不易再次復發才是長久的日常保健之道。

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和交流,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