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投保與傳統業務通路之競合關係

文◎郭育廷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1689

網路投保興起,帶來的影響甚為廣泛,林建智表示,面對科技的日新月異,保險業務人員務必先瞭解客戶的需求及商品本身的內容,且除了具備行銷技巧外,同時也要懂得如何運用線上作業與資訊科技,以及商品比價與效能比較。

如何讓FinTech為金融消費者帶來更多的便利性,並進一步取得合適的金融商品?過去大家耳熟能詳的Nokia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代表了不論科技如何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仍然需要藉由溫度來維持。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成為人們賴以維生的工具,運用網路投保也成為未來的新趨勢。以二○一七年銷售成績來看,壽險業的總件數達15萬2,130件,保費總收入達6億7,687萬元;產險業總件數為52萬6,500件,保費總收入達6億1,582萬元。整體來看,總件數達67萬8,630件,總保費收入達12億9,269萬元。

對此,前金管會委員、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林建智表示,即便科技發展迅速,但仍須重視人性,對於年齡層較大的長者來說,要他們去適應網路投保的流程,還需要一段時間。但不可否認的是,網路投保在便利性及時效性方面確實占有優勢,且隨著消費者習慣的改變,網路投保的業務必然會成長,也成為許多傳統大型保險公司不敢忽略的一環。

在未來雖然網路投保的趨勢不可避免,但在此之前需要長時間的修正及改善,畢竟它有一定程度的限制。目前主管機關開放的商品,從第一、二階段的旅平險、定期壽險,到第三、四階段的健康險、利率變動型年金險,再到第五階段的小額終老保險。未來投資型商品也可以成為網路投保的其中一項商品,且該項商品誘發道德危險的成分較旅平險及死亡險來的低。也就是說,只要資訊安全,平台符合人性化,投資型商品將有可能成為未來開放的商品之一。

法規限制壽險網路投保的發展

網路投保壽險目前多以簡單型、標準化的商品為主,主要原因在於身分認證上的困難,這方面主管機關十分謹慎。林建智進一步說道,最近除了網路銀行認證、自然人憑證外,也要著手研議手機認證(如生物驗證辨識),未來希望達到一旦輸入個人資料後,便能快速辨識出本人的程度,使手機成為迅速連結至銀行及保險公司網站的平台。

以往認證需要到各種不同平台去做才可完成,且當客戶需要保單解約或是進行契約保全時,也須透過較為繁瑣的程序再進行認證。而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程序將會更加簡易化,給予民眾更多的便利性。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