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廟博物館

南鯤鯓代天府

神明聖誕介紹

肆月二十六「王爺生」

肆月廿六「王爺生」

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分別指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為隋朝末年人,他們五人結為異姓兄弟,變賣家產投靠唐高祖,幫助建立唐王朝,爾後隨著王朝建立,五兄弟的功績流傳各地,據傳這五府千歲逝後獲封顯秩,一直為關中人民奉祀。
五府千歲在民間已塑造成各有獨特的面貌與性格,如:大王李府千歲,聖誕為農曆4月26日,造像鶴髮童顏,文武雙才,為一仁義之神,精於觀天文測良辰,素有「大王好日子」之稱。五王范府千歲,聖誕為農曆4月27日,善於飛沙走石,能土遁,精通脈理與醫術,為一歧黃之神,有「五王好脈理」的俗諺流傳後世。

王爺進香期

每逢王爺聖誕,各地分靈廟宇於王爺誕辰期間,組團前來進香謁祖,蔚為臺灣最為壯盛的王爺廟會,時見童乩與陣頭大會串,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令人嘆為觀止。

廟宇介紹

南鯤鯓代天府

主祀五府千歲,相傳明朝末年福建建醮放王船出海,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及中軍府神像、一支神木和「代天巡狩」旌旗隨王船漂至北門南鯤鯓沙汕附近,被漁民拾獲,因逆風逆流返航的奇蹟,引發漁民崇信初建草廟奉祀。
初建於鯤鯓山,毀於山洪,嘉慶22年(1817)遷建於槺榔山,歷代均有增修,至大正12年(1923)聘泉州溪底派名匠王益順師重建,歷時十四年完工,此次重建工程奠定了現今代天府的規模。後陸續於民國39年(1950)請葉進益、葉進祿,重修三川、五門、鐘鼓樓及前後拜亭、正殿之屋頂剪黏,民國70年(1981)重修後殿及配殿之屋脊剪黏。
由於匠師的優異表現,使南鯤鯓代天府成為臺灣寺廟建築的重要經典作品,也被稱為南瀛古三大代天府之一,民國74年(1985)列為國定古蹟。

工藝與藏品

南鯤鯓代天府平面圖

八仙龍柱

工種 石雕

這對龍柱為青斗石八角柱,一柱一龍盤旋在柱身,特別的是龍身周圍有對稱的八仙人物帶騎雕飾,各配有坐騎及童子,淡彩以飾,寫實傳神。 龍的姿態昂揚,一左一右相互對望,技法上以「四面見光」的圓雕結合透雕,達到有深有淺的律動效果,龍柱下方的柱珠側面飾以魚蝦蟹等水族浮雕,與南鯤鯓濱海特性相輝映。

八仙龍柱
(圖片提供:黃文博)
八卦螭虎
(圖片提供:黃文博)

八卦螭虎

工種 石雕

「螭虎」為「龍生九子」之一,又稱為「夔龍」,具祥瑞、鎮惡之意。 八卦窗框中央另安排一個方形框,框內雕有人物圖像,是出自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孔明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此種以人物窗構圖的型制,表現蔣馨藝師的作品特色。

木造神龕

工種 木作

神龕出自薪傳獎藝師黃龜理之手,構築格局繁複,龕頭細木作層層高疊,仿建築形式構件有斗拱、龕柱、龕門、龕窗、龕座等,斗拱疊合而成之網目精細,龕柱以圓透雕手法雕刻出龍的圖騰,龕門、龕窗亦採透雕方式表現,龕座裙板也可見細緻的雕工。

木造神龕
(圖片提供:台灣風土整合企劃有限公司)

點選前往 南鯤鯓代天府 官方網站

位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