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製作這個專題:百年建築—華山】

1970's 在歐美興起的舊建築再利用風潮,台灣一直到 1997 年廢棄廠房變身「華山藝文特區」才開始,然而近年公共空間再利用的案例愈多,社會討論卻愈少。

於是,我們既羨慕中國一夜新簇的華麗建築,又讚揚歐洲動輒上百年歷史的街區,在新舊間來回顧盼,都市更新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卻從未真的熟悉。

有歷史的地方,才能思索歷史。 ❮BO❯ 製作 ⟨百年建築-華山⟩ 專題,思索台灣自己的都市更新選擇,回顧華山的歷史、探索華山這個「特區」的樣貌,在這個百年建築的基地上,我們怎麼不斷創造歷史。

第三篇,地圖華山。1914 年至 1930 年代間建造的華山建築群,作為工廠,每一棟建築的構造設計都反應務實的生產需求,又表現日本觀點的西式美學,充分反應明治維新時期,崇尚進步、追求西化,那種既優雅又激進的文明焦慮症日本社會特質。這個特質所引發的建築設計文化思維,在戰後經濟起飛的台灣制式水泥建築中,再不復見。

(專題企劃/製作:倪二林、朱詠真;責任編輯:鄒家彥/張育寧)

文:朱詠真、倪二林 / 攝影:朱詠真

東西文化交萃的新古典美學:日治時代的華山建築

華山雖然建造於日治時代,其建築特色卻帶有濃濃的西洋色彩。原因,要從十九世紀的歐洲開始說起。

當時的歐洲正挖掘出許多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建築遺址,加上社會動盪,革命風潮爆發,促使了新古典主義抬頭。在精神思潮上,歌頌古希臘羅馬時期公民尚武的精神;在藝術美學上,崇尚古典時期的題材與風格,強調均衡、節制、對稱。而當時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也融入了過往流行風格的特色,形成一種全新的復古風潮。

這股風潮從歐洲開始,蔓延到世界各地,正處於維新時期的日本,迫不及待的擁抱了西方文化潮流。

古典與現代碰撞,西方與東方交匯,一種全新的建築美學於焉誕生,無法用過往西方學者的名詞予以分類,知名建築學者傅朝卿稱之為「西洋歷史式樣建築」。並在甲午戰後隨著日本流傳來台。

而當時台灣的「西洋歷史式樣建築」風格可大略分為四種。

一、來自於歐陸的古典風格建築,揉合巴洛克與新古典。

巴洛克的特色在於利用幾何構圖,與具有動感的曲線創造出繁複的裝飾,此見於台灣部分建築樑柱上精緻的雕刻,以及瓷磚牆上幾何圖樣的排列。

新古典在式樣上遵循西方古典系列建築標準之作法,包含圓弧的穹頂、拱形窗、三角形的山牆,及底下支撐的圓柱,其特色為結構均衡、對稱且不帶有過多的裝飾。在建材上以石料為主,仿造歐洲神殿、教堂的莊嚴,台灣博物館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二、來自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風格建築,日本原創的「辰野風格」。

日本因為明治維新,向各歐洲國招聘建築師和技師,也派遣優秀學生留洋。當時擔任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系第一任教授的孔德(Josiah Conder)就是英國人,而第一代建築師辰野金吾也是留學英國。

在日本掌握造磚技術後,維多利亞時期的磚造建築在日本開始風行,辰野今吾甚至將維多利亞風格與古典建築的元素融合,創造出一種新的「自由古典風格」,亦被稱為「辰野風格」。

三、中世紀風格建築,特色為哥德式的尖塔、尖房頂與繁複的玫瑰花窗,台灣部分小教堂帶有此風格。

四、異風風格。

指的是埃及、印度、馬雅、拜占庭等非西方主流文明之建築。通常是將其部分特色融入建築中,異風風格的建築在構成上較自由,應用較多的是銀行與宗教建築。

這樣將各式風格揉雜而成的建築,除了在視覺上帶來不少趣味外,也因此帶動了台灣建築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如造磚業的發達和「洗石子」技術的引進,華山建築的特殊性,也由此而生。沿著華山走,每一棟建築都有其故事與特色。

清酒工坊:行政大樓,1914

01

清酒工坊落成於1914年,為生產蝴蝶蘭的芳釀社時代,最早期的建築。

清酒工坊的外觀格局方正,二層樓高,採用厚磚建造來隔絕外部溫度,內外牆均厚達一米。立面採用大量的開窗,窗戶的設計為拱形,承襲了西方的新古典建築風格。內部空間配置以各式機器為主,整體建築構造和當時日本本土的清酒工場相當類似。

較為特殊的是它的牆面,厚磚外部有一層名為「洗石子」的「仿石粉刷 」,敷料以水泥漿、石粒、石灰混合,這項新技術由日本人所引進。當時日本流行西式古典風格,其模仿對象就是歐洲國家的石造建築,而「洗石子」在保護建築結構同時,在視覺上還具有良好的仿石材建造效果,成為日治時期廣為使用的表面裝修材料。

1922 年芳釀株式會社因為財務問題與政策因素等改由專賣局經營,清酒停產。在短暫作為紅酒、米酒的釀造儲藏空間後,經營者因為建築結構大量開窗,採光充足,加上它的厚牆構造堅固耐熱,冬暖夏涼,便改為總辦公室。1966 年改建過後留存至今,成為今日樣貌。如今,它也是華山藝文特區的行政大樓,百年建築的宜居功能,一樣受到不同世代人的青睞。

樟腦工廠:紅磚六合院(市定歷史建築),1918

02

樟腦昇華工場是「日本樟腦株式會社」的台北支店,落成於1918年,位在芳釀酒場的西北側。

昇華工場由多棟一層樓的紅磚建築構成,格局採長方體規劃,因使用功能的緣故,建築立面採大量的開窗設計,以便工場作業時通風散熱,建築規格樣式統一。

明治維新後,日本首屈一指的建築師辰野金吾從英國引進維多利亞時期的技術,以紅磚與木材為主要材料。當時在台灣的日本建築師,有不少人師承於辰野,而昇華工場的建築風格就是他自創的「自由古典風」。

此風格主要特徵為紅磚外貌和橫貫立面的白色水平裝飾,從窗框、門框和屋簷側邊,可看見特意塗上的白漆和古典風格的浮雕裝飾。這樣的浮雕一般多當作柱飾,但辰野給予建築師更大的揮空間,屋頂也沒有一定的形式要求,但基本上採用古典元素,如圖中所見的三角斜式屋頂。在昇華工場關閉後,後人稱此建築群為「紅磚六合院」。

紅磚六合院的外部保存完整,是華山園區歷史第二悠久的建築,還在 2007 年被台北市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築,見證台灣樟腦產業發展的一頁。

高塔區(市定古蹟),1914、1920

03-2

高塔區由兩種不同年代的建物所組合成,分別是 1914 年建造的事務室和 1920 年增設的酒精工場。

灰色部分的建物外牆為洗石子,落成於 1914 年, 由三層樓、二層樓和一層樓的三棟相連建築所組成,形成一個 L 型的配置,作為當時的事務室。因其辦公用途,立面用大量開窗來增加採光,空間結構也較為複雜,不同於其他的工場簡單方正。

和園區內其他建築相比,高塔區的外觀相對活潑。特別是在窗戶的設計上,每扇窗都有精緻的凹槽和裝飾邊,在比例的安排上也經過精算。以最高的建築為例:一樓為優雅的大型拱窗,二、三樓則是較小的長方形窗。

而在建築的側邊,四扇長方形窗則集中在一個大的拱形凹槽中,雖然花樣多變,卻因著建材簡單的配色和其嚴謹的對稱安排,使視覺上有整齊統一的效果,讓人不至於因為窗戶的大小和形狀不同而眼花撩亂。從這樣精緻卻內斂的設計和其斜屋頂、簡約的拱形窗戶,可判斷此為建築為古典風格。

03

1920 年芳釀為了挽救財務危機而增設酒精生產區,在最低成本花費的情況下,經營者將事務室改建,並在旁邊加蓋一棟由紅磚構成的單層建築,酒精工場就此誕生。

加蓋的紅磚建築格局簡單方正,為配合事務室的設計,屋頂同樣為斜角鋪上瓦片,窗戶也採取拱形與方形交錯。在顏色上,正面則是採用辰野風格的配色,磚紅的牆面配上白色的水平裝飾。側面則同樣為洗石子的灰色牆面,方形窗鑲嵌在拱形凹鑿中。整體組合雖然紅磚顯得特別醒目,但從建築師異中求同的設計,可看見其中的巧思。

煙囪:最高建築(市定古蹟)與鍋爐室,1931

05隨著日治時期工業技術的進步,鍋爐和煙囪在 1930 年代前後陸續在全台各地發展,台北酒工場在 1931 年亦新增了這項「現代化」的工業新動能。

鍋爐室為鐵骨屋架,挑高一層樓的磚造建築,結構方正,牆面塗上水泥,整體呈現灰色,建築外被配有樓梯。由於鍋爐運轉時酷熱難當,因此斜面的屋頂上有著大大的天窗,牆上亦開了多個排列整齊的方形氣窗,以利通風。鍋爐室是當時造酒的主要動力空間。它將蒸氣供應到各個製酒場,再把廢氣排向煙囪。

日治時期的鍋爐室造型皆類似,然而被保存下來的卻很少,華山的鍋爐室外型完整,替後人留下了日治時期的工業美學。

04

煙囪是配合鍋爐的設置,由當時的專賣局委託日本東洋壓縮會社建造,初建高達50公尺,煙囪底部內徑2.5公尺,頂上內徑1.2公尺。當時這個高度僅次於台灣總督府,從遠方望去,兩棟高聳的建築遙遙相望,使煙囪一度成為台北工業化的象徵地標。

1970 年代因為鍋爐燃料從煤炭改燃重油,便截短 3 公尺,目前全長為 47 公尺,依舊是園區最高的建築物,並於 2003 年由台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

「貯酒庫」:烏梅酒廠(市定古蹟),1931

06

烏梅酒廠建於 1931 年,一開始的設置目的為「貯酒庫」,存放由台北酒工場自行生產的各種酒類產品。

「貯酒庫」的外觀在經過幾十年的風吹日曬下,其牆面的塗料早已斑駁脫落,現在呈現出帶橘色調的磚紅色,由於作為倉庫的緣故,其窗戶的設計偏小且數量少,也沒有多餘的裝飾。其山牆上的拱形窗和白色的水平裝飾,帶有西方建築色彩。

「貯酒庫」為獨棟式單層廠房建築,矩形狹長格局,這棟倉庫有兩個特殊之處:

其一為建材,1923 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造成大量傷亡,其中以紅磚造建築損害最為嚴重,引起當時建築學家的熱烈討論。在一片檢討聲浪下,鋼筋與混凝土建築材料的風潮興起。同時期的台灣也開始討論磚造的穩定性, 然而台灣人對磚仍懷有一種信賴感,因此在 1920 年代,多數建築仍為磚造,台灣的煉瓦場(造磚廠)依舊生意紅火,直到 1930 年代才開始加入了鋼筋與混凝土。

「貯酒庫」就是一列,在紅磚之外,加入了鋼筋混凝土柱樑系統、與屋架相接的托樑石和大跨距的鐵骨屋架,以加強結構。

其二為門窗的設計,倉庫的四個方向皆有二個出入口,均使用鐵捲門,各出口皆設有遮雨棚。 窗戶方面,每一扇窗子都設有窗柵,這項靈活的裝置可避免陽光直射,使倉庫存物具備防曬功能。

這些特色展現了 1930 年代台灣工業建築的技術水準,建築的構造越來越複雜且穩固。

紅酒倉庫:四連棟(市定歷史建築),1933

07

四連棟建於 1933 年,主要目的為「紅酒貯藏庫」,為四棟樣式統一的獨棟式單層建築。當時的建築多採用磚與鋼筋混凝土搭配,下方鋪有卵石,使其更加穩固。

而在倉庫的設計配置上,以下幾項共同的機能需求,決定了大部分的形式:包括矩形平面的結構、進出口的鐵捲門、窗口的直柵、屋頂的避雷針等,可看出在工業發達的背景下,許多新功能設計開始逐漸普及化。

本建築的特殊處在於入口的山牆,上方開有四個氣窗,形狀排列成拱形,並配有拱頂石裝飾,窗櫺為洗石子,並在屋簷的兩側帶有水平裝飾。

1981-1987 年為因應金山北路拓寬的政策,紅酒貯藏庫棟從原本長度一致的規格,被改造為四棟連續但長度不一的建築。現在外牆種滿爬牆虎,用滿面的綠意擋住原本斑駁的灰。

米酒作業場(市定歷史建築)1933

08

建於 1933 年的米酒作業場,在當時為台北酒工場內最重要的製酒場,一次掌管著工場兩項重點產品的命運——米酒和紅(露)酒的製造。

作業場由三棟南北向的矩行雙層建築和其兩側的造酒場組成,建材採用磚造鋼筋樑柱結構,牆面為洗石子,設有方形窗和拱形窗,窗櫺為木造,帶有一點英國的維多利亞風情。斜式的屋頂有銅製通風換氣塔,又俗稱「太子樓」,外牆邊緣特別以北投窯業會社的未上釉陶磚做裝飾。

10

圖片來源: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官網

建築物內部挑高近十米,目的是替二樓加上隔間,其主要功能為米酒和紅(露)酒的製造,在二樓的地上有許多當年為設置發酵槽而留下的圓形穿孔,直徑約五米。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樣特殊的設計,意外讓陽光成為一、二樓視覺連結的重點。

米酒作業場因其釀酒而遺留下的特殊建築設計和完整的外貌,在 2003 年被台北市政府定為歷史建築,也成為現今華山的重要展示間。

延伸閱讀

【百年建築—日治酒香華山】被遺忘的故事:兩個釀酒師、一個資本家,芳釀造酒場與蝴蝶蘭醇釀
【百年建築—文化華山】藝術能吃嗎?18 年華山藝文特區簡史的殘酷映照
【百年建築—地圖華山】1930 年代的日本工業建築美學,戰後台灣不復見的文化思維
【百年建築—文化華山】原來我每次在那唱啊跳啊都不會壞的華山 Legacy,已在那 80 多年
【百年建築—他山之石】古蹟空間再利用,文化與商業真的能共存共榮?
【百年建築–光點華山】專訪陳伯任,在老舊的倉庫內,加蓋另一個為電影而存在的盒子
【百年建築—人物專訪】王榮文:什麼叫做文創?這是一個很無聊的問題!
【百年建築—文青華山】在二樓角落的 18 坪書店,青鳥書店能再度翻轉華山的文創夢?
【百年建築—夜色華山】廢棄警衛室裡重生的台北夜色:Trio Café
【百年建築—隱士華山】藤森茶屋望北茶亭,新舊日式建築的對話
【百年建築—音樂華山】在歲月斑駁裡聽當代的聲與樂,華山 Lagacy 打造獨立樂人舞台
【BO 直播專訪】請問華山 1914,文創能當飯吃嗎——專訪台文創基金會執行長王沛然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