弔古戰場文架構@教學相長|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22 22:54:45| 人氣2,04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弔古戰場文架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弔古戰場文 唐.李華

 

 

課文總要︰

根據《新唐書.李華傳》,李華撰寫本文,是為了向蕭穎士展示才華。李華文辭綿麗,而少宏傑之氣;蕭穎士文章健爽,當時人認為在李華之上,李華不服,於是撰寫本文。李華擇「弔古戰場」作主題,並且在文章裏流露出真摯的感情,那是跟他個人的經歷有關的。天寶十載,唐軍征南詔失敗,八萬將士之中,死者六萬。朝廷在長安、洛陽及河南、河北募兵,準備再討南詔。由於無人應募,朝廷遣御史捕人,百姓哭聲震野。當時李華在河南府治下任縣尉,親眼見到戰爭給百姓帶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後來奉使朔(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附近),經過北方的古戰場,更加深了他對戰爭情況和戰場景象的認識,因此才會以「弔古戰場」為題,寫出這篇情文並茂的佳作。

 

課文主旨:通過描述古戰場的愁慘陰森、戰爭場面的驚心動魄和戰後的淒涼景象,表達作者對戰士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並且提出了行王道以安撫四夷、擇良將而禦邊塞的主張。

 

 


  

  (1)遼闊的無邊無際的曠野啊,極目遠望看不到人影。河水彎曲得像帶子一般,遠處無數的山峰交錯在一起。一片陰暗淒涼的景象:寒風悲嘯,日色昏黃,蓬蒿斷落,野草萎枯,寒氣凜冽有如降霜的冬晨。鳥兒飛過也不肯落下,離群的野獸奔竄而過。  (2)亭長告訴我說:這兒就是古代的戰場,曾經覆沒全軍。時常有鬼哭的聲音,每逢陰天就會聽到。  (3)真令人傷心啊!這是秦朝、漢朝,還是近代的事情呢?(描寫古戰場的陰森景象)

 

 

一、荒涼肅殺、陰森恐懼的景色 (實景)

   1. 平曠的沙漠無邊無際,看不到人影 (環境)

   2. 河水像帶子般環繞;群山起伏,縱橫交錯(環境)

   3. 一片陰暗愁慘,風聲淒厲,白日昏暗,寒氣凜冽如同降霜的早晨(天氣)

   4. 飛蓬根斷,野草葉枯 (植物)

   5. 鳥兒高飛,不肯著地;野獸奔跑,孤單失群(動物)

二、以點明題目:從淒慘的氣氛中,再由亭長之口說出:「此古戰場也。」

手法:ð作者不用客觀描寫手法,改用「亭長告余曰」,加強主觀成份,加強文章的感染力。

ð用問答方式,可以略去文字。

三、由上文陰森的情景,引出下文之「弔古」情懷:

1.感慨戰爭從古至今不斷發生,以致死傷無數

2.戰場表面上是「古戰場」,實際是近世的。

 

 

 

  (1)戰國:我聽說戰國時期,齊魏徵集壯丁服役,楚韓募集兵員備戰。  (2)士兵的行軍之苦:士兵們奔走萬里邊疆,年復一年暴露在外,早晨尋找沙漠中的水草放牧,夜晚穿涉結冰的河流。地遠天長,不知道哪里是歸家的道路。性命寄託於刀槍之間,苦悶的心情向誰傾訴?  (3)戰國後:自從秦漢以來,四方邊境上戰爭頻繁,中原地區的損耗破壞,也無世不有。  (4)戰爭的原因:古時稱說,外夷中夏,都不和帝王的軍隊為敵;後來不再宣揚禮樂教化,武將們就使用奇兵詭計。奇兵不符合仁義道德,王道被認為迂腐不切實際,誰也不去實行。唉喲喲!(說明被徵召的士兵行軍的苦況和歷代胡漢戰爭無已的原因)

一、歷史回顧:

()先概括戰國時代的戰爭:

1、戰國七雄都爭先召募士卒,役使人民戍邊打仗。

2、士卒的生活苦況:(1)連年征戰,居無定所,長期露宿山野(2)生活艱苦,晨早放牧,晚渡冰河(3)歸家無期(4)時刻身處險地(5)心中鬱結無人傾訴。

()再概括秦漢以後的戰爭情況:

秦漢以來,邊境時常發生戰爭,人民耗盡財富,生產受到破壞。

二、直接指出戰爭的原因:

1、軍隊非「仁義之師」,戰爭乃「不義」之戰

2君主不再宣揚教化(「文教失宣」),當政者崇尚武力(「武臣用奇」)

   (1)迎戰及布防的情況:我想像北風搖撼著沙漠,胡兵乘機來襲。主將驕傲輕敵,敵兵已到營門才倉卒接戰。原野上豎起各種戰旗,河谷地佈滿著全副武裝的士兵。嚴峻的軍法使人心驚膽戰,當官的威權重大,士兵的性命微賤。

(2)交戰初期:鋒利的箭鏃穿透骨頭,飛揚的沙粒直撲人面。敵我兩軍激烈搏鬥,山川也被震得頭昏眼花。聲勢之大,足以使江河分裂,雷電奔掣。

(3)戰場天氣:何況正值極冬,空氣凝結,天地閉塞,翰海邊上的戰場寒氣凜冽,積雪陷沒小腿,堅冰凍住鬍鬚。兇猛的鷙鳥躲在巢裏休息,慣戰的戰馬也徘徊不前。綿衣毫無暖氣,人凍得手指掉落,肌膚開裂。

(4) 戰爭中期在這苦寒之際,老天假借強大的胡兵之手,憑仗寒冬肅殺之氣,來斬伐屠戮我們的士兵,半途中截取軍用物資,攔腰沖斷士兵隊伍。都尉剛剛投降,將軍又複戰死。屍體塞滿了大港沿岸,鮮血淌滿了長城下的窟穴。無論高貴或是卑賤,同樣成為枯骨。說不完的淒慘喲!

(5)戰爭後期:鼓聲微弱啊,戰士已經精疲力竭;箭已射盡啊,弓弦也斷絕。白刃相交肉搏啊,寶刀已折斷;兩軍迫近啊,以生死相決。投降吧?終身將淪於異族;戰鬥吧?屍骨將暴露於沙礫!

(6)戰後情況:鳥兒無聲啊群山沉寂,漫漫長夜啊悲風淅淅,陰魂凝結啊天色昏暗,鬼神聚集啊陰雲厚積。日光慘澹啊映照著短草,月色淒苦啊籠罩著白霜。人間還有象這樣令人傷心慘目的景況嗎?             (描寫戰場上殺戮的慘烈情景)

1、迎戰及布防的情況:

ð胡兵趁著北風,乘機進行偷襲。

ð將帥輕敵,等到敵人到了軍門前,他們才倉忙應戰。

ð原野上到處是旗營,平地上到處是奔馳的士兵。

ð軍法威嚴,士兵們雖然心中害怕,卻不敢違反軍法。

2、交戰初期:

利箭穿骨,風沙撲面,展開激烈肉搏戰,山川被震得頭暈,河水被震起狂瀾,聲勢如同閃電交加。

3、戰場上天氣苦寒之情況:

ð到了嚴寒的冬天,更是天昏地暗,寒氣處處,此時大雪掩沒士兵的膝脛,冰結滿了士兵的鬍鬚。

ð凶猛的鷙鳥躲進巢內,戰馬亦被凍得難以站住,甚至連士兵的戰袍也冰冷無溫,寒冷的天氣甚至凍掉士兵的手指,凍裂他們的皮膚。

4、   戰爭中期,胡兵「剪屠」的境況:

ð天寒地凍給予胡兵的機會屠殺漢人。

ð胡兵攻擊飢寒軍隊,結果都尉投降,將軍奮戰而死。

ð到處橫屍遍野,血流成河,不論貴賤,皆變成枯骨。

5、戰爭後期,以同情的筆觸描繪士兵奮力死戰:

雖然環境惡劣,士兵仍不降夷狄,奮力死戰,寧願以身殉國。

6、以悲慘的氣氛,營造戰後戰場上的悲哀:

鳥無聲,山寂靜,夜漫長,風蕭瑟,魂魄結集天昏沉,鬼神聚集雲慘淡,日放寒光草木枯,月色無光霜慘白,不禁令人傷心慘目。

※作者想像手法的目的:

(1)作者通過連串想像,使人有悲痛感覺,對人民苦難寄予同情。

(2)作者通過具體的描寫,給人有親歷其境之感,引起讀者共鳴。

 

 

 

  (1) 正面我聽說過,李牧統率趙國的士兵,大破林胡的入侵,開闢疆土千里,匈奴望風遠逃。而漢朝傾全國之力和匈奴作戰,反而民窮財盡,國力削弱。關鍵是任人得當,哪在於兵多呢!周朝驅逐獫狁,一直追到太原,在北方築城防禦,爾後全軍凱旋回京,在宗廟舉行祭祀和飲宴,記功授爵,大家和睦愉快而又安適。君臣之間,端莊和藹,恭敬有禮。    (2) 反面:而秦朝修築長城,直到海邊都建起關塞,殘害了無數的人民,鮮血把萬里大地染成了赤黑;漢朝出兵攻擊匈奴,雖然佔領了陰山,但陣亡將士骸骨遍野,互相枕藉,實在是得不償失。 (引用正反兩面的史例來說明戰爭的禍害和避免戰禍的方法)

 

引用4個史例提出用將唯賢、守在四夷的主張:

一、正義之戰(正面):

(一)戰國時李牧率領趙國的軍隊,大敗林胡,開地千里,匈奴遠逃。

(二)指出周天子軍隊(周朝時任用尹吉甫)驅逐匈奴,全軍凱旋而歸,祝酒慶功,君臣和睦。

 二、不義之戰(反面):

(一)漢朝耗盡國力,戰爭連年不斷,但戰爭的成敗全在用人是否恰當,不在乎兵將的多少。

(二)秦朝修築長城,殘害無數生靈。而漢朝為了攻擊匈奴,雖取得陰山,但士兵屍骸遍野,功不補患。

 

※作者對「義」與「不義」之戰的評價:

1、藉「李牧用趙卒破林胡,開地千里」及「漢傾天下,財殫力痡」二事,表明國家能否安定,關鍵在於「任人而已」。

2、對「李牧以卒破林胡」及「周逐獫狁」全師而還,予以肯定;相對「秦起長城,荼毒生靈」及「漢擊匈奴,功不補患」,提出非議,控訴不義戰爭之罪惡。

※引用4個史例,提出擇賢任能之重要

  正面1.戰國時趙國任用李牧,大破林胡,迫使匈奴遁逃,開拓千里的疆土,使外族不敢再侵犯邊境;2.周朝時任用尹吉甫,趕走獫狁,在北方築了長城後,全師而還;返國後設宴慶賀,君臣氣氛和睦。

  反面1.秦代大量徵召人民修築長城,結果死傷無數;2.漢代傾盡全國財力和人力政擊匈奴,結果雖取得陰山,卻弄至國家財盡人疲,死傷無數。

  寫作方法:引用史例;對比;借古諷今

  作用:借古諷今,諷刺唐玄宗如秦漢的君主一樣,結果只會得不償失;此外,亦希望唐玄宗應向周/朝的君主學習,任用賢能才是避免戰爭的方法。

 

(1)蒼天所生眾多的人民,誰沒有父母?從小拉扯帶領,抱著背著,唯恐他們夭折。誰沒有親如手足的兄弟?誰沒有相敬如賓友的妻子?他們活著受過什麼恩惠?又犯了什麼罪過而遭殺害?  (2)他們的生死存亡,家中無從知道;即使聽到有人傳訊,也是疑信參半。整日憂愁鬱悶,夜間音容入夢。不得已只好陳列祭品,酹酒祭奠,望遠痛哭。天地為之憂愁,草木也含悲傷。這樣不明不白的弔祭,不能為死者在天之靈所感知,他們的精魂也無所歸依。何況戰爭之後,一定會出現災荒,人民難免流離失所。  (3)唉唉!這是時勢造成,還是命運招致呢?從古以來就是如此!怎樣才能避免戰爭呢?惟有宣揚教化,施行仁義,才能使四方民族為天子守衛疆土啊。  (鋪寫戰爭為人民及家人帶來的痛苦,並提出消弭戰禍,避免戰爭的辦法)

 

一、以同情筆觸,寫戰死者家中親人的哭訴:

(一)先寫戰死者親人的苦況:

指出天下百姓,皆有父母、兄弟、夫婦,但為了戰爭,他們變成了犧牲品,從而暗示戰爭破壞社會的生活秩序。

(二)次述親人對戰死者的思念:

     1.不知道親人是生是死;2.即使有親人的消息,也是半信半疑;3.終日憂愁,連睡覺也夢見親人;4.接到親人的壞消息,在家中望著天崖哭祭;5.弔祭親人時,鬼魂不到,擔心他魂魄不知依附何處;6.戰後百姓將要面對饑荒或天災,人民到處流離失所。

對於戰士的生死,親人無從得知,縱有傳聞,亦半信半疑。他們只能在夢中得見,或向遠方哭泣思念,但遙遠的鬼魂亦無依靠,從而暗示戰爭引致生離死別。

 二、對戰爭所帶來的苦難作出總結的議論:

(一)作者先發出了他的感歎:

對於戰爭,作者感到可怕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有如此悲歎。

(二)其次提出了解決方法:

作者認為戰爭的解決方法,就是用文德使四方異族歸順,各為天子守土,就可消除戰禍(「守在四夷」)

 

台長: 志據依遊
人氣(2,04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疑義相與析 |
此分類下一篇:〈范進中舉〉專題網頁
此分類上一篇:孔子的仁道哲學

日本藤素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5 09:15: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