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風格「獨食哲學」:用早餐時間為一天的工作和人際關係養精蓄銳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生活風格「獨食哲學」:用早餐時間為一天的工作和人際關係養精蓄銳

TO 推薦熱門書摘:我忙著孤獨

一杯熱拿鐵、一塊烤得香酥的法式麵包鋪展餐桌,四溢的香氣開啟了美好早晨,也為接下來一整天的工作及人際溝通養精蓄銳。重視生活品質的生活風格作家 威廉,在《我忙著孤獨:獨居時代的悠然自在》書中分享了「早餐」對他而言的重要性,在只有一個人的自在早晨裡,用心地品嚐早餐,思考自己真正在乎的瑣事,或許也是為自己好好充電的一種療癒日常習慣。

文/生活風格作家 威廉

曾想過組個《早餐俱樂部》(The Breakfast Club),和幾個有想法、頻率接近的朋友,選在週末交流近期的所見所聞。不需要掏心掏肺,但要暢所欲言,掀開自己的脆弱面也無妨,工作上的、情感上的、身體上的,都能大方拋出來討論,我與生俱來的樹洞體質,一定是最先伸手捧住的那個。

這些年與群體漸行漸遠的我,慢慢從電影情節中清醒,從社會的期待抽身,只要有一絲絲展示性質的聚會,需要施展社交能力,都被我歸類在工作。一塊吃早餐的想法沒有不好,但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會顯得費神。硬一點變讀書會,軟一點變互助會,兩者皆有助於胃食道逆流。是我當時太天真,在難得的假日,對著另一群充滿上進心的人類做口頭簡報,把大好時光拿來告解,講的人跟聽的人相互推向低氣壓,殉葬在一杯滾燙的黑咖啡,值得嗎?

不工作的時候我一定處於離線狀態,懶得思考,就連早餐也是。同個組合可以吃足一年,等到膩了、煩了,會進入一段嚐百草的週期,最後再換一套。中冰奶跟果醬吐司夾半熟蛋、中涼紅和鮪魚蛋餅加番茄醬、肉燥飯配上虱目魚皮湯,再多點滷魚頭跟油豆腐,否則,實在愧對自己生活在早餐王國,含著竹筷子出生。

不是我不想變化,而是睡醒後的第一個小時,節省腦力是必要的。一個人,一天能講話的額度實在有限。以我為例,其實從來沒有表達方面的問題,不僅如此,還特別喜歡發表意見,嘰嘰喳喳一整天,教室全是我的聲音。詭異的是,長越大越安靜,並非性情大變習慣寡言,而是大人世界的說話不只是說話,而是得負責任的。為求周全得顧及對方感受,還要估算口氣及影響範圍,每句話都必須再三琢磨,於是好好說話變成一件很燒腦的事。

在柏林住過一間氣氛溫馨的三房公寓,二房東是義大利人出生在波隆那,一名約莫三十多歲的音樂家。因為想換個城市生活,以尋找更多的創作靈感,他的姊姊偶爾會來住個幾天,多餘的房間就放到 Airbnb 做日租。那天我約好博物館的導覽,得趕在中午前出門,一早起床,廚房飄來咖啡香和交響樂,我輕輕推開門,從門縫中窺視。

這一幕很不真實。

臺灣的早餐店很多,但在家吃過才出門的人少之又少,唸書時期將就課桌,出社會後便換成辦公桌。廚房不等於飯廳,主要作為烹飪使用,若不是住著一整個家,配有餐桌,否則用餐都在客廳的桌几,讓螢幕成為一頓飯的核心。

義大利人的早餐很簡單,不過是咖啡和麵包而已。他告訴我,吃太豐盛的早餐會無法思考,對於創作者來說,瞭解大腦的活躍週期很重要。

問起今天有什麼計畫,他搖搖頭表示哪也不去,就在家專心寫曲。起身,倒咖啡,坐下,撕麵包,緩慢到像是蔡明亮的電影。

所謂優雅,正是不慌不忙。

去年搬到新住處,我買了一組松木餐桌椅,規定自己早餐只能在這裡吃。早餐很重要,不如說早晨這段待機時間很重要。

起床第一件事,先看手機是否有未接來電。簡單梳洗之後,烤個貝果、沖杯咖啡,抹醬甜的、鹹的隨機取用,把義式晨之美搬回臺灣,早餐吃得越無聊越好,不讓他人有打擾的機會。

作為開場,我不愛繁複編曲的音樂,天氣好就以民謠佐陽光,陰天雨天便和古典鋼琴作伴。沒到過義大利,更不識波隆那,卻私自引用了他的生活方式,嘗試活成藝術家。

在鬆軟的氣氛裡甦醒過來,這一天比較不容易疲倦,身體對於高強度的工作量,承受力會提升不少。

早晨是絕佳的靈感孵化時刻,好的效率、好的作品都來自於安穩的空間。在決定一天情緒跟生產力的早晨,我盡可能不與人對話。知道今天行程很滿,即將見到很多人,那頓早餐一定會吃久一點,千千萬萬不可催促。

時間快到時再走出休息室,獨自在後臺醞釀情緒,生人勿近,巨星登場前一定會有這一段,對吧!

我忙著孤獨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我忙著孤獨:獨居時代的悠然自在》,由 悅知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