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新:香港人快樂嗎? - 20240503 - 觀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觀點

周永新

周永新:香港人快樂嗎?

【明報文章】香港人快樂嗎?他們感到幸福嗎?根據聯合國《2024年世界幸福報告》發表的數字,香港在143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86位,不僅大幅落後新加坡的第30位,也比不上日本的第51位和韓國的第52位。

另一個由和富社會企業所做的「家庭開心指數」調查,本港家庭在2023年的不快樂數目,若與疫情期間的兩三年比較,不但沒有减少,且有增加,年輕的較年長的更不快樂(見去年6月29日《明報》報道)。筆者過去講過,這些調查反映的是一般情况,並不代表個人感受,但可看到整體社會變化。

筆者參考以上兩項調查的結果,及一些關於港人生活感受的報道,綜合分析港人不快樂或無法快樂的原因;以下分析按照的是港人的不同年齡組別。

社會人士常對長者有負面印象

首先,是老年人的年齡組別。近年有意見認為,隨着香港人口急速老化,老年人口愈來愈多,政府為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財政負擔將愈來愈重,不僅令政府長期陷於財赤危機,且因老年人口所佔比例增加,勞動人口相對減少,本港經濟發展也會受到拖累。另外,老年人對醫療服務和院舍照顧的需求,一般較其他年齡組別的市民殷切,這些服務和設施供不應求的情况將持續下去,趨勢變得愈來愈嚴重。

筆者並非否定以上說法,這些評論也沒有對或錯之分,但後果是老年人常被視為社會問題或政府財赤的罪魁禍首,甚至以為如果沒有這麼多老年人,許多社會問題都可迎刃而解。面對這些負面言論,長者可以做什麼?筆者要指出,現在市民對老年人的看法,多是基於一些誤解:例如2023年的人口撫養率,相對於1000名15至64歲的人口,老年撫養率是342。看到這個數字,一般想法是香港3個勞動人口便得供養一個長者。這是何等沉重的財政負擔!

實情是這樣嗎?香港現有約168萬65歲及以上長者,他們當中約有70萬正在領取長者生活津貼、11.5萬領取綜援、33萬領取高齡津貼。以上各項社會保障支出都由政府負擔,佔去政府經常開支10%以上。這樣就可以說全部老年人由社會撫養嗎?所謂「老年撫養比率」,只是統計上的數字,卻被一些人大做文章,誤導市民以為老年人就是社會「寄生蟲」,這樣對長者並不公道,有損他們形象,也令他們不開心。

社會應就人口老化開展大辯論

筆者建議,為應對人口老化,社會應來一次大辯論。正如王于漸教授提議,就着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社會應展開大辯論一樣。因為香港人口老化,影響所及,並不限於香港未來醫療和福利服務的發展,還會是政府能否保持收支平衡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若政府有辦法應付長者對醫療和福利服務的持續需求,政府可以避免結構性財赤的出現;相反,如果當局想不到解決辦法,老年人的需求將令政府財政不勝負荷,政府要「量入為出」就變得難上加難。

筆者所以建議來次大辯論,因為關於人口老化的應對辦法,必須得到社會共識,因為政府如果無法長期承擔長者的醫療和福利開支,社會便必須付出多些,例如引入全民退休保障,或醫療保險。一旦涉及公共資源的分配,沒有社會共識是不行的。筆者不想看到的是,若一切維持現狀,老年人很容易成為政府財赤的「代罪羔羊」,例如批評長者「濫用」2元乘車優惠;最壞的情况是老年人感到被社會厭棄,他們又怎會感到快樂?

成年人覺得生活比疫情期間更艱難

其次,是成年人的年齡組別。本港成年人為什麼不快樂?相信大家都能列出很多不同原因,尤其在疫情期間的幾年,成年人常要照顧家中大小老幼,又要面對失業的威脅,就算能夠保住份工,薪金可能少了一截;加上工作上的適應,心裏不煩躁才奇怪。到疫情過去,經濟復蘇似有若無,物價卻開始攀升,生活其實比疫情期間更艱難。

另一令成年人煩躁不安的事,是社會上出現移民潮。不少做家長的,難免有應否把子女送到外國讀書的困擾,甚至考慮應否全家移民離港?筆者也認識一些這樣的家長,他們為了或去或留,心中不斷盤算;到他們做決定時,無論是留港或移民離開,心裏仍是忐忑不安,不知自己是否做了正確決定。或許有人認為他們庸人自擾,但在不少港人心裏,他們覺得無法掌握自己的未來,遑論他們如何安排下一代的去向。

提到成年人的不安情緒,筆者還有一點要補充的,是有關今天成年人的情緒支援網絡。先提筆者以前做的一個調查。20年前,筆者曾被委託開展一個關於港人家庭觀念的調查。那是在SARS之後,社會正出現急劇變化,家人關係受到衝擊。那次調查發現,家庭制度仍是社會的重要支柱,但個人從家庭得到的支援,明顯有下降趨勢。到了今天,本港家庭又怎樣?筆者不想用「鬆散」一詞來形容,畢竟家庭仍是社會的重要制度,惟家人間的維繫卻大不如前。而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個人的自由和抉擇,常常凌駕在家庭考量之上。換言之,在不少成年人心裏,家庭已是可有可無。

成年人的個人自主化,是世界潮流。不過,個人自主化雖然可以掙脫傳統家庭和社會的約束,但在欠缺家人關心和支持下,成年人一旦遇到挫折,或只是小小不如意事,不少會表現迷惘和沮喪,較嚴重的或會患上抑鬱。其實,成年人不快樂,除了外在環境因素,更多是因為內心欠缺抵抗逆境的能力。如果「一時睇唔開」,又無傾訴對象,或會想到了結自己生命。

給予年輕人一條確實可走的路

最後,是年輕人的年齡組別。年輕人較少掛慮,惟也有他們的煩惱,尤其是那些找不到人生追求目標的,或對前景感到迷茫和無奈的,他們怎會感到快樂?長久以來,社會重視的——也是家長認同的——是年輕人必須讀好書,將來找份穩定的工作,最好收入足以養活自己和家人。儘管也有人說「求學不是求分數」,或讀書是為了貢獻社會,惟在現實社會裏,年輕人知道,他們必須考取較佳成績才能進入大學,所讀科目也不能單憑自己興趣,最好是畢業後可以讓他們過着中上人家的生活。

現在,社會能夠給予年輕人什麼人生追求的目標?政府鼓勵年輕人向前望、珍惜自己的國民身分、愛護自己的國家,並且強調年輕人必須緊握「融入大灣區發展」的機遇。這些追求目標都是好的,惟正如立法會議員洪雯所講,「融入大灣區發展」不能流於口號(大意),這點筆者十分同意。我們給予年輕人的,必須是一條他們確實可以走的路、是一個他們可以掌握追求的未來。唯有這樣,年輕人才會快樂。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

上 / 下一篇新聞